豐巢又有大動作:你家樓下的速遞易被它收購
近日,因推出會員收費制受到熱議的豐巢,又在智能快遞櫃領域搞了個大動作:把另一家企業中郵速遞易收購了。5月5日,順豐控股發佈公告稱,參股公司豐巢開曼的子公司豐巢網絡與中郵智遞(中郵速遞易的運營主體)及其股東簽署一攬子交易協議。交易完成後,中郵智遞原股東中郵資本、三泰控股、浙江驛寶、明德控股將減資退出中郵智遞,中郵智遞成為豐巢開曼的全資子公司。
中郵智遞原股東將有權認購豐巢開曼新發行的股份成為豐巢開曼的股東,預計交易完成後,將合計持有豐巢開曼28.68%股權,而順豐對豐巢開曼的持股比例將從13.67%稀釋至9.75%。
通俗一點說,豐巢和速遞易這兩大快遞櫃以後就是一家人了。天風證券研報表示,本次豐巢收購中郵速遞易標誌著快遞櫃行業市場格局走向寡頭競爭,快遞櫃運營商的盈利狀況有望好轉。
豐巢收購速遞易
在業內,豐巢一直被稱為“含金湯匙出生”的智能快遞櫃。
2015年6月7日,順豐聯合申通、中通、韻達以及普洛斯集團共同宣布創建豐巢科技,總投資規模為5億元,其中順豐佔股35%,申通、中通和韻達各佔20 %,普洛斯則佔5%。
此後,中通快遞、申通快遞、韻達股份相繼宣布轉讓持有的豐巢科技全部股權。至2018年6月14日,通達系快遞公司全部從豐巢股東名單中退出。2019年12月,普洛斯從豐巢股權名單中退出。
根據順豐控股最新公告,公司原通過境內子公司深圳市順豐投資有限公司持有豐巢科技14.43%的股權。2019年,豐巢科技基於其業務發展需要進行股權重組,豐巢科技境外融資平台Hive Box Holdings Limited(“豐巢開曼”)通過協議控制方式控制豐巢科技。重組後豐巢科技的股權結構沒有發生實質變化。公司通過境外子公司Radiant Beyond Limited(亮越有限公司)持有豐巢開曼13.67%的股權(考慮了員工股權激勵ESOP的攤薄影響)。
為了做大做強智能快遞櫃主業,整合行業優質資源,快速搶占快遞物流最後一公里的優勢區位,向快遞員和消費者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現豐巢開曼擬在智能快遞櫃市場進行重要佈局,豐巢開曼、豐巢開曼的子公司深圳市豐巢網絡技術有限公司(“豐巢網絡”)與中郵智遞及其股東中郵資本、三泰控股、浙江驛寶、明德控股擬簽署一攬子交易協議。
此次交易完成後,中郵智遞原股東中郵資本、三泰控股、浙江驛寶、明德控股將減資退出中郵智遞,中郵智遞成為豐巢網絡的全資子公司,中郵智遞原股將有權認購豐巢開曼新發行的股份成為豐巢開曼的股東。中郵智遞原股東(包括原股東指定的子公司)行使認股權證後,將合計持有豐巢開曼28.68%股權,順豐對豐巢開曼的持股比例將從13.67%稀釋至9.75 %。
豐巢與中郵速遞易的市場佔有率排名行業前列。截至2020年3月31日,豐巢目前投入約178000個快遞櫃,櫃機佔比約44%;中郵速遞易占比約25%。收購後豐巢市佔率將達69%。從網絡效應來看,豐巢在一二線城市市佔率更高,一線城市市佔率超過70%。
截至5月6日上午收盤,順豐控股報45.90元,下跌1.90%。三泰控股報4.78元,漲幅為3.91%。
5月5日晚間,三泰控股也發佈公告稱,聯營子公司中郵智遞擬與深圳市豐巢科技有限公司進行重組。該交易預計將為三泰控股貢獻投資收益3.9億元。
快遞櫃兩巨頭去年合計虧損超12億
快遞攬收與派送端面臨人力成本上漲,快遞櫃在過去已經為快遞最後一公里的投遞效率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快遞櫃自身始終面臨難以盈利的問題。
據順豐公佈的數據顯示,2020年1月至3月,豐巢開曼未經審計的淨利潤虧損約2.45億,而去年同期虧損約為7.81億。中郵智遞2020年1月至3月未經審計的淨利潤虧損約1.59億,而去年同期虧損約5.17億。
天風證券研報認為,本次收購標誌著快遞櫃行業格局走向寡頭,2C的運營模式意味著快遞櫃運營商的議價能力大幅提升,結合4月底時豐巢開始向C端用戶收取滯留費用的舉措,長期看快遞櫃的變現模式有望逐步跑通,盈利狀況將會轉好。
此前,豐巢宣佈於2020年4月30日開始推出“會員服務”,用戶分為普通用戶和會員用戶,其中針對會員用戶設置5元月卡和12元季卡,有效期內可不限保管次數, 7天長時存放,且享受豐巢寄件折扣優惠及品牌聯合權益;而非會員用戶在豐巢的包裹保管時間超12小時不再免費。
豐巢方回應稱,“本次會員服務從消費者選擇意願出發”,旨在鼓勵用戶及時取件,接下來還將持續豐富用戶權益,為會員用戶提供線下實物派送權益等,將無接觸服務進一步深化。當時,一些網友表示,如果豐巢快遞櫃收費,以後就要求快遞員上門送件,反正上門送件不要錢。
“疫情之下,用戶逐步接受快遞櫃,但現在這個時機開始收費,我們認為有點挑戰。”快遞專家趙小敏此前表示,核心問題不在於收費,而在於快遞櫃企業應盡快擴大規模,提高用戶體驗。這兩點最關鍵,如果這兩點能達到,再討論保管時間和收費方式比較合理。“如果單純是為了想要緩解成本壓力,首先擴大規模,才能找到盈利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