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居家隔離中國式集中隔離可再減37%新冠感染
在尚無新冠肺炎疫苗的情況下,物理隔離、流行病學調查等非藥物干預方法仍然是控制疫情的重要手段。近日,國際醫學期刊《柳葉刀》在線發表了一篇題為“Institutional, not home-based, isolation could contain the COVID-19 outbreak”的通訊文章,比較了大多數歐美國家採用的居家隔離以及中國式的集中隔離對新冠疫情傳播的影響。文章發現,集中隔離可以更好地減少家庭和社區傳播。
這項研究的作者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和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
文章指出,武漢成功防控新冠疫情的關鍵是,確診病例無論症狀如何都被立即隔離在專用的隔離場所;而在大多數歐洲國家以及美國,只有症狀嚴重的確診病人才能入院,輕症者被要求在家自我隔離。
為比較兩種隔離方式防控疫情的效果,文章作者使用呼吸系統疾病模擬模型GeoDEMOS-R,通過時間、社會距離、學校關閉、城市人口等因素估算感染總人數。
他們以人口規模400萬的城市為例,假設基本傳染數R0為2,時間為疫情暴發最初4個星期。通過模型模擬,文章作者發現,與沒有防控措施的基線相比,家庭隔離可將疫情高峰推遲8天且在高峰期內減少7100例感染,在整個疫情週期內減少190000例感染;而集中隔離可將疫情高峰推遲18天且在高峰期內減少18900例感染,整個疫情週期內減少546000例感染。與家庭隔離可減少20%的感染病例相比,集中隔離可以減少大約57%的感染病例。
文章作者據此指出,需要採用集中隔離來減少家庭和社區傳播。他們還認為,上述發現為武漢的方艙醫院提供了理論基礎。“這些庇護所提供分流、基本醫療護理、經常性監測、快速轉診,且為隔離病人提供必要的生活和社交活動。”
“最關鍵的是,方艙消除了大多數家庭內傳播的風險,而這種風險經常發生,因為輕症感染者的病毒載量可能很高。依靠個人服從性的家庭隔離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傳播增加。”
文章作者敦促醫療負擔過重的國家參考集中隔離的方式採取防控措施。“儘管歐洲和美國的城市可能無法建立類似武漢的臨時隔離中心,但可以考慮重新調整酒店和宿舍用途等其他策略減少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