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南山,一個狠角色
受《歐洲呼吸雜誌》邀請,鐘南山院士與廣州呼吸健康研究院關偉傑副研究員、深圳市人民醫院陳榮昌教授發表述評文章,向全球同行介紹了新冠疫情防控的經驗。
這已不是鍾南山院士第一次分享新冠疫情防控的經驗了,60多天以來,回應疫情熱點、會見中外專家、研究治療方案、接受媒體採訪…… 84歲的他一直奔波在抗擊疫情前線,從坐上赴武漢的高鐵的那晚開始,就沒有停下忙碌。
3月24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發佈公告,對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受理項目進行公示。在國家科技獎創新團隊獎評選中,鐘南山呼吸疾病防控創新團隊獲得提名。
17年前的2003年,非典疫情在北京爆發。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沖鋒在前,主動要求“把重病患者都送我這裡來”。
2020年春節,新冠病毒來勢洶洶。84歲的鐘南山再次臨危授命,擔任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還是一貫的“南山風格”——
鐘南山幾乎每次發聲,都會引起廣泛關注。
兩次關乎生死的重大疫情,為什麼沖在一線的還是他?讓我們從非典開始,再次走近國士鐘南山。
1
“做好防治,就是最大的政治”
2003年4月26日播出的《面對面》讓廣大的電視觀眾了解到,抗擊非典的那段默默無言的日子裡,鐘南山承受了太多壓力。
尋找病原體
人命關天,鐘南山一直在查找病原體的真相。他不僅通過各種途徑尋找病因,當時廣東的實驗室水平還比較弱,還想到和香港大學醫學院合作。3月中旬香港也發生了同類病例,港大微生物系獲得了本地病人的標本進行研究後,找出了和廣州地區具有同源性的冠狀病毒。
4月16日,世界衛生組織在日內瓦宣布,經過全球科研人員的通力合作,正式確認冠狀病毒的一個變種是引起非典型肺炎的病原體。
挑戰權威,不是一件討好的事。《面對面》採訪中,主持人問鐘南山是否“關心政治”,他是這樣回答的:“我們搞好自己的業務工作,以及做好防治,這本身就是最大的政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政治。你在本職崗位上,能夠做得最好,這個就是最大的政治。”
臨危請命
廣州非典疫情最嚴酷的時候,鐘南山的內心也十分焦急。
但是,他更把壓力變成了動力,向省衛生廳主動請纓:“把最危重的病人往我們醫院送!”
為了搞清楚非典的規律,鐘南山自己都不知道看了多少病人。為了聯絡方便,平時很少使用手機的鐘南山24小時開起了手機。
他參加會診,出席講座及各種指導活動,曾經一連38小時沒合過眼!由於過度勞累,他病倒了。
不允許自己倒下的鐘南山,深知要保證社會的穩定,就要用事實說話,用科學說話,用治療效果說話,讓病人盡快康復。
尋找突破口
突破口在哪裡?為了攻克難題,鐘南山成立了由骨幹老中青呼吸疾病專家組成的攻關小組。
探索是艱辛的,在鐘南山他們的記憶中,試行了多少方案誰也記不清了。
終於,他們找到了突破口。
鐘南山和攻關小組上報了廣東省衛生廳,3月9日,《廣東省醫院收治非典型肺炎病人工作指引》出台,該《指引》成為廣東抗擊非典戰役的一個轉折點。
4月25日,《人民日報》報導了鐘南山根據自己戰斗在第一線的經驗,從所掌握的案例出發,對公眾關於非典存在的一些不正確認識的澄清。
北京需要鐘南山
在隨後的幾個月中,鐘南山多次趕赴北京,用他的經驗和智慧幫助抗擊非典。鐘南山作過多場報告,有關領導人跟他多次交流,向他諮詢抗擊非典的經驗和認識。他還到北京一些醫院,和廣大醫務工作者交流,甚至直接參與指導搶救。
2
36歲起步,在不起眼的領域做出成績
作為醫生,鐘南山的事業起步,比大多數人都晚。
雖然是醫學專業出身,但北京醫學院畢業後,鐘南山選了留校任教。
1971年9月,36歲的鐘南山離開北京回到了廣州,去了當時並不起眼的廣州市第四人民醫院。
剛從北京回到家的一段時間,鐘南山總覺得,父親的眼中充滿了難解的憂慮。直到有一天,父親突然問了一句:“南山,你今年幾歲了?”鐘南山一下子沒明白父親的意思,恭恭敬敬地回答:“36歲。”“ 唉,都36了,真可怕… …”
許多年以後,鐘南山總是對別人說,他的醫學事業是從36歲開始的。鐘南山曾在日記裡寫道:父親對我的批評,其實是“愛之切”,故“苛之深”。
初到醫院時,一位領導的話,將鐘南山打入了冷宮:“鐘南山已經36歲了,還搞什麼外科?”於是,鐘南山被安排到了醫院急診室。
進入急診室的鐘南山,因畢業後沒搞過臨床,幹得十分吃力,工作起來並不開心。
一次“咳血”與“嘔血”的誤診讓鐘南山從迷茫中徹底驚醒,從此,他刻苦鑽研技術,廢寢忘食,每天工作到深夜。人變得越來越瘦,筆記卻越來越厚。
大約半年後,鐘南山有了四大本醫療工作筆記,在急診方面已經差不多是個熟手了。醫院的醫生這樣評價鐘南山,“他頂得上一個主治醫生啦。”
就在鐘南山躊躇滿志,想在急診方面繼續鑽研,更上一層樓的時候,命運又一次“安排”他轉換方向。
在20世紀70年代初,廣州市第四人民醫院承擔了組建慢支炎防治小組的工作。鐘南山認為,自己是黨員,應該聽從安排。
就這樣他去了慢支炎防治小組。
有一天,他心緒不寧地走在曬著太陽的慢支炎患者中。
走著走著,他就瞧見了病人吐在地上的痰,它們呈現出五彩斑斕的色彩。
他驚奇地發現,慢支炎患者們吐出的痰並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各有各的不同,即使是一個人吐出的痰,也多不相同。
他說從那個時刻以後,自己就走上了研究呼吸系統疾病的“正道”。
1978年,鐘南山與侯恕副教授合寫的《中西醫結合分型診斷和治療慢性氣管炎》的論文,被評為國家科委全國科學大會成果一等獎。
再之後,傳來一個讓人興奮的消息:鐘南山贏得了公費出國留學的機會。
3
“他來自中國!”
1979年10月28日,鐘南山到達倫敦。
他過著艱苦節約的生活,為了節約,他每天從居住地步行到學校,為的是省下坐地鐵的錢,多買一本專業書。
1980年1月6日,鐘南山冒著毛毛雪雨來到愛丁堡大學附屬皇家醫院呼吸系,等待與他的導師弗蘭裡教授的第一次會見。
教授慢條斯理地轉過身來,以一種奇異的眼神打量了一下面前這位學生,用一種不冷不熱的腔調說:“你先看看實驗室,參加查看病房,一個月後再考慮該做些什麼吧!”第一次會見就這樣短暫地結束了,總共不到10分鐘。
鐘南山走出教授辦公室,內心感到一種莫名的壓抑。
複雜的情緒一直伴隨了他很久,直到鐘南山真正完成了自己的諾言,以自己的行動為中國醫生爭到了榮譽。
鐘南山從浩瀚的資料分析中發現,呼吸生物實驗室關於一氧化碳對血液氧氣運輸影響項目,不僅符合自己研究呼吸系統疾病的方向,而且正是指導老師弗蘭裡教授期待開展的項目。於是,他決定以此為突破點,主動出擊。
5月15日下午,弗蘭裡教授到實驗室來考察鐘南山的研究情況。
他感到十分驚訝,一把抱住鐘南山,激動地說:“太好了,你不但證實了我多年來的設想,而且有了新的發現。我一定要盡全力將你的研究推薦給全英醫學研究會。”
1980年9月,鐘南山的研究報告在全英醫學研究會議上宣讀,一鳴驚人。
同年10月,鐘南山去倫敦的聖·巴弗勒姆醫院進行合作研究。在倫敦,鐘南山開始了新的研究課題。並且,敢講真話又講究證據的他,還挑戰了學術權威。
1981年9月6日,鐘南山到劍橋參加會議。
他走上講台,以自己的實驗為根據,有理有據地對克爾教授的文章做出了否定,用大量的實驗數據和嚴密論證一一作了解答。最終,全場常委一致舉手通過了這篇文章。
會議主持人、英國臨床研究中心麻醉科主任勒恩教授在做最後發言時表示,“我認為這位中國醫生的研究是創造性的。我衷心地祝賀他的成功!”
當鐘南山走下講台的時候,清楚地聽到幾位專家正在驚嘆:“他來自中國!”
兩年來,鐘南山以孜孜不倦的鑽研精神,對呼吸系統疾病的防治研究取得了六項重要成果,完成了七篇學術論文。
英國倫敦大學聖·巴弗勒姆學院和墨西哥國際變態反應學會分別授予鐘南山“榮譽學者”和“榮譽會員”稱號。在鐘南山心裡,這是向祖國交出的答卷。
1981年11月18日,鐘南山從倫敦飛返祖國。
10多年過後,鐘南山嚮學生提起:“在我將要回國的時候,導師的挽留的確使我心潮澎湃!但是,愛丁堡畢竟是英國的愛丁堡,而我來自中國,祖國正需要我,我的事業在中國!…… 在經受了歧視,維護了自己和祖國的尊嚴後,我更能深深地體會科學家巴甫洛夫的話’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卻有國界’。”
4
攀登正無限
這一年,45歲的鐘南山學成歸國。
他將廣州作為繼續向科學高峰攀登的起點。
提出隱匿型哮喘
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及新西蘭等國家,無論是哮喘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均有所增加。
在我國,經濟越發達的地區,支氣管哮喘的發病率越高。在廣東地區,哮喘與肺癌的發病率居全國前列。
鐘南山發現,南方不少病人患有一種原因不明的反复咳嗽,用各種抗菌類的藥物根本不起什麼作用。憑他的職業敏感和作為專家的積累,他肯定這“病因不明的頑固性咳嗽”只是冰山的一角。
鐘南山在大數量青少年流行病學調查及隨訪(6年)基礎上,經過細緻而周密的探討,得出了結論。
他更新完善了“隱匿型哮喘”的概念,其研究被WHO及NIH聯合撰寫的《哮喘全球防治戰略》引用。美國著名胸腔雜誌《Chest》全文發表了他《無症狀的氣道高反應性提示有隱匿型哮喘嗎?》的論文,美國胸科協會還授予他“特別委員”稱號。
慢阻肺的研究
此前,醫學界還沒有很好地弄清和掌握肺原性心髒病的發病機制和病理原因。
為了找出病因,摸索出醫治的方法、途徑,鐘南山和侯恕兩人一起商討實驗對象、實驗方案與程序,確定將豬作為實驗的對象,反复解剖活豬,弄清肺原性心髒病的發病機制和原理,並摸索治療的辦法。
經過近兩年的努力,他們終於找出了缺氧和肺動脈之間的關係,找出了造成肺高壓的原因,為治療肺心病提供了新的依據。
1989年,鐘南山首次在國內報導慢阻肺和肺心病病人患有60%以上合併蛋白-能量型營養不良症。他與荷蘭林堡大學司庫爾博士(A.Schols,State University of Limburg)同時提出(1989年):慢阻肺病人基礎能量代謝明顯高於正常人。
鐘南山在他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製定了中國人的基礎耗能校正公式。此項研究後來獲得了1992年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
圖源: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莊小龍攝
經過成千上百次試驗,鐘南山帶領呼研所的科研人員終於研製出一種高營養素——優特力生。全營養素“優特力生”的研製成功,對國內慢阻肺及肺心病病人的營養治療有著深遠影響。
1999年,鐘南山團隊提出對慢阻肺進行早期干預,經過10多年磨礪,第一次從流行病學證實生物燃料可引起慢阻肺,第一次發現兩種老藥用於預防慢阻肺急性發作安全有效,相關成果被寫進世衛組織編撰的新版慢阻肺全球防治指南。
他還與有關專家一起,首次在國際上證實對早期無症狀或僅有極少症狀的慢阻肺患者使用單種藥物治療,可以明顯增加患者肺功能,並延緩肺功能每年的遞減率,為國際上慢阻肺的早診早治提出新的戰略。
應該說,鐘南山與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是一起成長起來的。一份份的成果和榮耀,都傾注了鐘南山和他的同事們的無數心血。
5
蛻變:人不應該單純生活在現實中
鐘南山的父親鍾世藩是一位醫學博士,也是一名受人尊敬的兒科醫生。母親廖月琴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的高級護理專業,精通英文,在運動、演說、音樂等各方面的才能都很出眾。
他們給鐘南山創造了開明、講理、充滿愛的家庭環境,從他們身上,鐘南山學到了醫者的博愛與敬業。
不過,小時候的鐘南山,並不是乖學生,他撒過謊也留過級。
鐘南山很怕父親,等著狠狠挨罵。沒想到一向嚴厲的父親,只對他說了一句話:“南山,你自己想一想,像這樣的事應該怎麼辦。”鐘南山一宿無眠,謊言被揭穿後的羞恥深深印在他的心裡。從那以後,他一直告誡自己,要講實話。
小學四年級的時候,鐘南山隨父母搬遷到了廣州。
在嶺南大學附中讀書時,老師課上的一番話語,無意間刻在了少年鐘南山的心頭:“人不應該單純生活在現實中,還應生活在理想中。人如果沒有理想,會將很小的事情看得很大,耿耿於懷;人如果有理想,身邊即使有不愉快的事情,與自己的抱負相比也會很小。”
成名後的鐘南山在接受采訪時,提到老師的那番話感慨頗深:“後來慢慢覺得老師這番話真正的含義,就是一個人一輩子都要有追求。我這輩子經歷了這麼多,每一次都是非常艱難的,但是每一次都能夠戰勝困難,為什麼呢?因為我自己有一個追求。”
鐘南山的追求與成就,也受益於堅持體育鍛煉的拼搏與毅力。
其實,命運曾給過鐘南山從事體育事業的機會。
高三那年,廣東省舉行田徑比賽,鐘南山獲得了400米第二名,並且打破了廣東省紀錄。1959年9月,在首屆全運會上,鐘南山以54.4秒的成績打破了四百米欄的全國記錄!
當時北京市體委提出希望他留在體隊。鐘南山考慮再三,做了選擇:把自己的一生投身於醫學事業。
但體育競技種種的力爭上游與團隊精神,被他完美帶入了醫者的生涯中。
1992年,鐘南山出任廣州醫學院院長。曾有人對他說,和省部級的大學來比,廣州醫學院要趕上它們,實在是太難了。鐘南山沒有這麼想,“難”,他經歷的可太多了。他就是有著一股拼搏勁頭,和一種“在小中做出大”的衝勁。
上任之後,鐘南山大力倡導體現廣州醫學院全體師生面貌的“廣醫人精神”———艱苦創業,腳踏實地,開拓進取。
鐘南山擔任廣州醫學院院長的10年,是廣州醫學院發展歷史上步子邁得最大的10年:由7個三級學科碩士點增加到25個三級學科、11個二級學科的碩士點;成為擁有廣州市屬高校的第一個博士點的學校;科學研究也首次獲得了國家最高層次的立項和資助……
幾十年過去,鐘南山依舊堅持鍛煉,一身肌肉的健身照片一度成為熱搜。為什麼就這麼喜歡並且堅持運動呢?
“因為它能培養人的三種精神,一個是競爭的精神,一定要力爭上游;第二是團隊精神;第三是如何在一個單位時間里高效率地完成任務,就像跑400米欄,練了一年,成績才提高3秒,每一秒都那麼寶貴。把體育的這種競技精神拿到工作、學習上來,是極為可貴的。”
1996年4月,中國工程院決定授予鐘南山教授“中國醫藥衛生工程學部院士”的稱號。這是廣東省、廣州市的第一位醫藥衛生工程學部院士!
“在我的生活中,對我影響最大的是我的父親鍾世藩。”1997年,鐘南山在一篇自述文章中寫道。
秦朔在2003年採訪鐘南山的時候,問他如何理解科學精神,他在這個問題的回答中也提到了自己的父親,“我父親是兒科專家,他一生講話很少,但每講一句話,一定都有依據。”
談到身邊做學術研究人,鐘南山感到他們都有這樣的規律,敢於肯定自己,也敢於否定自己。否定自己有時比肯定自己還要難,這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