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亞馬遜的中國賣家:訂單跳水艱難生存
2020年3月1日,廣州,老趙在辦公室召集了所有員工開月度會。業績報表暴露出一些反常問題,二月份的營業額比起一月直接下滑了快20%——在以往,上下10%的浮動才算正常。作為一家做跨境電商生意公司的老闆,老趙看到這樣的反常數字,立即排查起原因來。
原標題疫情之下亞馬遜的中國賣家:訂單跳水,艱難生存
記者伍洋宇
“但是當時我把它理解成了是季節性的變化原因。”老趙說,“現在回想起來的話,可能是有兩部分的原因。”
另一個答案呼之欲出:全球疫情擴散的副作用正在跨境電商行業發酵。而亞馬遜,全球最大的電商平台,此刻首當其衝。
三月以來,亞馬遜不斷更新的政策已經很能說明問題。
3月17日,亞馬遜通知美國和歐洲站點的賣家,系統將優先處理接收生活必需品、醫療用品以及其他有較高需求的商品進入運營中心,對於非上述品類的商品,將暫時停止創建運營中心的入庫申請,這項入庫限制將持續至4月5日。
入庫是指貨物從賣家手中發到亞馬遜運營中心的過程,暫停入庫意味著賣家下個階段的銷量被打上了問號——當前他們僅能銷售在亞馬遜倉庫仍有存貨的商品,既無法補貨,也無法上新。
3月22日,亞馬遜直接暫停了意大利(Amazon.it)和法國(Amazon.fr)站點接受消費者對非必需品的FBA(亞馬遜自配送)訂單,但第三方賣家仍可以通過自配送服務將商品送到消費者手中。在此期間,已經生成的訂單不受影響,此前入庫的貨物也將不再收取倉儲費用。
不得不承認的是,由於疫情防控需要,線下消費受到嚴重打擊的背面是線上消費的一定增長。
此前,亞馬遜已表示將在美國額外招聘10萬名全職和兼職員工,從事倉庫和送貨工作。同時,在美股連續四次熔斷、三大股指暴跌、眾多科技公司跌破20%的情況下,亞馬遜以10%上下的跌幅被稱作“美股避風港”。
但綜合看來,交通、物流、人力等多方面的效率無一不在遭遇阻礙。即便電商受到正面刺激,在運營能力不堪重負的時刻,平台只能棄車保帥。
站在人道主義的立場上,深諳疫情嚴重性的賣家們能夠理解這些政策,但對於他們挽救自己手頭這門生意並沒什麼效用。
在一線聽火砲聲
“之前其實對今年抱有非常大的希望,也有非常好的規劃,但是被疫情徹底打亂了。”老趙說,因為這場疫情,他不得不臨近一線“聽火砲聲”。
老趙手下有一支20來人的團隊,主要銷售面向中年男性的皮具和服裝。通過亞馬遜平台,他的商品可以去到美國及英、德、意、法、西歐洲五國。過去三年,公司一直保持著每年營收兩倍增長的速度。2019年,老趙的公司收入已有大幾千萬,毛利率在10%左右。
和國內商家的體感不同,國內疫情最嚴重的一月跟二月,老趙的生意幾乎未受到任何影響。跨境電商的感受,應該和全球疫情蔓延的步調更一致。
“3月初的時候,我就感覺出來訂單有下滑的趨勢。”老趙說,“到3月上旬的時候,隨著疫情的爆發,每天的局勢和各種政策都是一天一變。”
在他的回憶中,印象深刻的節點還是亞馬遜的兩項政策發布。
3月17日那天,員工在後台收到了亞馬遜關於暫停建庫的通知,倉庫僅接受健康與家居、雜貨、嬰兒用品、美容與個護產品及器具、工業與科學用品以及寵物用品這六大類目。
這意味著大半個月時間內老趙的公司無法再向亞馬遜倉庫配貨。事實上,這項規定對於大多數賣家的生意並不會立即產生影響。“因為其實我們在海外現在的庫存是可以維持銷售的。”老趙解釋道,“只是會加劇大家的恐慌心理。”
直到3月22日,由於亞馬遜暫停接受意大利和法國站點非必需品訂單,有一大部分商品鏈接被直接下架,這對於主攻意法市場的賣家而言,影響幾乎是立竿見影的。
老趙面向這兩國的商品鏈接就在下架範圍內。儘管對於在歐美多國分散業務佈局的他,這並非毀滅性打擊,但也逐漸變成了一場熬人的溫水煮青蛙。
老趙公司平時在亞馬遜歐洲站點的訂單,可以比較輕鬆地保持在單日500單左右。但進入三月後,幾乎每天都有10%-20%的下滑。從3月16日到3月25日的這十天,訂單數量顯示從251單漸漸落到156單,努力掙扎到242單後又再次回落到178單,不溫不火。
而在老趙之外,還有大批正在單打獨鬥的小賣家。
在界面新聞記者進入的某亞馬遜賣家群中,幾乎每天都有小賣家溝通各自的銷售情況、詢問大家商品鏈接是否下架,表達自己的焦慮。
“(3月17號剛剛下通知)那時候沒建庫成功,難受得要死。”一名在亞馬遜上銷售家居和寵物玩具的小賣家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她的訂單量已經下滑到平時的50 %,“本來就將近斷貨一個月,現在是徹底涼涼。”
對於亞馬遜所謂“4月5日”的恢復時限,老趙其實並不抱希望。“我們至少要做好兩到三個月的準備。”老趙說,“訂單方面從全年來講的話,我感覺很多東西是無法彌補的。我不會到冬天再去買一件春天的衣服,是不是?”
雙倍增長已經不可能實現,老趙現在唯一企盼的是至少做到盈虧平衡。
“我沒有把利潤作為第一目標了,今年我最大的責任和任務就是讓我的員工不要因為這個事情在經濟上面受到更大的傷害。“他說,”這個可能是我目前更在乎一些的事情。“
想方設法保持現金流
未來幾個月的銷量慘淡已經成為一部分人的既定事實,他們眼下只有兩個選擇:放棄或是繼續。
對於以跑量為主的賣家而言,只要能保持訂單穩定,以少虧或不盈利為目標,還是有熬過這場危機的可能性——只是首要面對的就是運費成本的上升,以及配送效率的下降。
現在他們為數不多的選擇是DHL、UPS、TNT等國際快遞,或是一些專門做跨境電商代發的國內物流公司。
由於國際航班的大幅減少,國際快遞的共性是空運費用不斷提升,“幾乎是一天一個價”。許多做FBA頭程(從國內運往亞馬遜FBA倉庫)的物流公司已經不接空運單,並且只接受2公斤以內的小包裹。
一名在深圳FBA頭程公司的銷售小哥告訴界面新聞記者,按照如今每天每公斤漲1-2塊的情況,一張大的空運單子反而會讓自己虧錢。“如果底價是65塊(每公斤),成交的時候我收68塊,等收到客戶包裹的時候,底價可能就變成了70塊,我還要倒虧兩塊!”他表示,同事前段時間收了上海、浙江、寧波等地的空運單,已經虧了兩三千塊錢。
與此同時,由於航班需要排隊,空運時效已經從10天延長至15天左右(包括入倉);鐵路和海運受到影響相對較小,通往歐洲的鐵運時效仍在15天到20天(不包括入倉)。
據上述銷售表示,海運價格目前仍在6.5元至8.5元每公斤。“沒怎麼漲價。”他說,“但空運能恢復的話還好,要不能恢復海運價格肯定會漲。”
即便還有物流渠道,在疫情仍然動蕩的情況下,亞馬遜平台上的中小賣家們也不敢貿然繼續發貨。
“最近市場上還是有貨量的,只是說小賣家可能資金不夠充足,所以他們發不了貨。”另一名同樣從事FBA頭程銷售的小哥表示,“因為(第三方)海外倉這一塊的成本實在是太高了,如果你貨剛放過去,亞馬遜就又來通知一個消息,說4月5號還是收不了貨(入倉),你這批貨就壓在手裡了。”
“這筆錢(倉儲費用)我們不可能去幫你墊的,因為現在疫情,我們物流行業也是需要現金流充足的。”他說。
自三月復工以來,物流行業從業者也在見證一批中小賣家的困境。一方面,他們的訂單量也在減少,另一方面,找到新客戶已不像過去那樣容易。前述銷售小哥在電話拜訪老客戶的時候,對方直接告訴他,由於自己的汽配零件無法入倉已經停止營業,“他說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放棄。”
除了硬扛和放棄,一些賣家也在另闢蹊徑,例如開拓新的跨境電商平台(速賣通、Lazada等),或是外銷轉內銷。甚至還有一些投機的賣家開始收大量口罩、額溫槍、酒精棉等貨源,轉型加入防疫物資出口大軍,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不過,據界面新聞記者了解,前兩條路都有各自的一定難度。
進入新平台,從註冊、審核到配貨、運營,都將經歷一定週期和全新機制,需要賣家具備快速反應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事實上,在一些賣家群中已經出現賬戶轉讓、資質借用等“灰色生意”。
上海財經大學電子商務研究所所長崔麗麗教授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比如wish、shoppee、Aliexpress(速賣通)、Lazada等,各家平台所面向的客群和優勢的市場區域也會有差別, “這個時候針對不同市場選擇不同的產品,以及產品在所銷售國家的認證、適配等方面就需要商家花比較多的精力。”
而國內電商市場的飽和程度,已經很難容下新玩家,日新月異的營銷玩法他們也很難短時間跟上,更多想要轉向內銷的賣家們通常都只能從微商做起。
最能拼搏的一群人,可能也扛不住了
在老趙的印象裡,整個跨境電商行業中成百上千人的公司屈指可數,佔據更多比例的是像自己這樣有十幾二十人團隊的,以及個人賣家。
今年,他坦言已經放棄了激進,而改為“修煉內功”。由於工作量下降,他對員工提出了三點要求:首先是做好基礎工作,包括產品改進、包裝優化、網站優化等等;其次是公司內部經營體系的完善,補足過去的製度漏洞;再就是產品的開發和儲備。
成本控制上,他只在3月20日那天退租了其中一個辦公室,省下每月2萬的租金。人力成本上每月支出在15萬左右,他至今還未調整過,也向大家承諾疫情期間不裁員。
不裁員的邏輯很簡單,“這個時候大家都很困難,整個行業也不景氣,我的員工如果說流失的話,他們還是要出去找這個行業的工作,因為這幾年來他們只會做這些工作,那麼現在這種情況,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的。”
“我還是堅持認為公司的抗風險能力比員工個人要強。”他說。
“開源”是他目前看來最大的困難。過去,公司一旦調研之後確立項目就會成立專項資金,在訂貨、推廣、運營上都更激進。而接下來的進貨,也許1000件的目標就將調整為100件,公司的發展效率勢必受到影響。
但眼下更重要的還是風險管控,“既要考慮活下去,也要考慮以後有機會活得好。”他說,“但未來活得好,還是取決於我們現在能不能活下去。”
老趙也曾經歷過八年職場,辭職前,他已經是上海一家外資企業年薪超過50萬的工程師。而立之年下海經商,積蓄賠光、團隊解散、重頭再來的創業初期的苦滋味,他一口沒有少嘗。
進入跨境電商行業三年,老趙也見證了一些人從家庭作坊開始,慢慢搬進了寫字樓或工業區,跟隨著跨境電商的發展快速成長並積累財富。
“這是非常年輕的一群人在創造一些事情,非常願意去拼搏和努力,很多神話也是由他們創造的。”在他看來,這個行業做得好的大都是80後、90後,“做得最好的可能還是80後,但是90後已經有相當一部分人也做得不錯了。”
儘管如此,老趙依然覺得這場疫情會對他們造成嚴重打擊。
“我相信很多人扛不住的。”老趙認為小賣家們遭遇了腹背夾擊。國內疫情爆發期間,工廠全部停工導致貨量稀缺,很多小賣家也沒有能力大量囤貨。而等到國內工廠陸續復工,他們又面臨著海外沒有訂單的窘境。
“所以對於整個行業來說,我覺得影響還是很大的。”老趙說,“對於大賣家來講是他的資金鍊,對於小賣家來講的話就是收入。”
據海關總署統計,2019年國內有進出口實績的民營企業達到40.6萬家,這個數字比上一年增加了8.7%。2019年民營企業進出口達到13.48萬億元,增長11.4%,占我國外貿總值的42.7%,比2018年提升3.1個百分點。
海關總署副署長鄒志武在1月14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這一數據意味著,民營企業超過外商投資企業首次成為我國最大外貿經營主體。
3月27日,亞馬遜發布最新一則消息,稱美國站FBA商品入倉流程中,必需商品的優先處理政策在4月5日後仍然使用,並表示由於疫情影響的不確定性,亞馬遜運營中心無法確定完全恢復運營的確切日期,“與此同時我們正在將更多商品加入必需品名單。”
接受采訪的前一天,老趙剛好約了一位同行業的老朋友一起吃飯。見面的時候看對方高高興興的,但其實老趙知道,對方70%到80%的業務都在意大利。“我就很疑惑他為什麼還能這麼高興?”老趙說。
“我現在除了高興也沒辦法。”那位朋友這樣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