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無線充電:MIT團隊可利用WiFi信號給設備充電
目前商用的無線充電技術多少顯得有點雞肋,設備需要放置在有限範圍的充電枕上,和直接插入端口充電並沒有帶來太大的便攜性。不過麻省理工大學的科研團隊已經向我們勾勒了真無線充電藍圖,利用散佈於空氣中的環境輻射為設備進行充電。
太赫茲輻射(Terahertz radiation)是由位於紅外線和微波之間高頻波組成。它們是由許多電子設備生產的,基本上包括發出Wi-Fi信號的任何設備。
但是現有的科技手段很難充分利用這座“能量金礦”,而麻省理工大學的新方案似乎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不過目前依然停留在藍圖階段,還沒有經過實際的測試。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Hiroki Isobe說:“我們被太赫茲的電磁波所包圍。如果我們能夠將這種能量轉換成可用於日常生活的能源,那將有助於解決我們目前面臨的能源挑戰。”
研究團隊開發了名為太赫茲整流器的原型設備,它由一個小正方形的石墨烯和下面的一層氮化硼組成,兩側是天線。該天線收集來自周圍空氣的太赫茲輻射,從而增強信號,同時將其傳遞到石墨烯上。這進而導致石墨烯中的電子全部沿相同方向流動,從而產生直流電(DC)。
研究小組說,石墨烯需要盡可能純,因為任何雜質都會使電子散射。而氮化硼層就是防止這種情況發生。正常情況下,石墨烯中的電子會在所有方向上受到同等作用,但下層中的硼和氮原子會將其路徑重定向到足以使它們一起移動的方向。
雖然任何太赫茲整流器可能只會產生少量電能,但一開始足以為小型設備供電。研究小組建議,第一種使用情況可能是為植入式設備(例如起搏器)供電,這些設備目前需要進行手術以更換電池。
當然,這種技術的最終目標是在使用它們時被動補充我們的手機和筆記本電腦。多年來,研究人員一直在嘗試尋找收集無線電波等信號的方法,但普遍存在的問題包括輸出功率小,充電時間長或需要專門建造的房間。目前來看,我們還需要等待多年之後才能看到這項技術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