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大流行可能會讓人們提防擁抱、重塑社交習慣
據外媒cnet報導,新冠病毒大流行持續的時間越長,它就越有可能在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裡改變人們所知道的世界的幾乎所有事情–包括人們之間的互動。“握手可能已經會成為過去式,”作家、芝加哥大學客座社會科學講師Pamela Paresky表示。
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社會科學教授Robert Dingwall告訴外媒cnet記者:“我認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們可能會更勤、更仔細地洗手。”不過他補充稱,他不認為身體上的距離會持續下去,”我們可能不會和別人保持六英尺的距離,但我認為我們不會像五年前那樣經常擁抱了。”
截至3月底,全球超過1/3的人口(近30億人)因新冠病毒而居家,其中包括近一半的美國人口。
現在還不清楚的是,關門和社交疏遠這種反烏托邦狀態還會持續多久,估計時間會從幾周到18個月不等。但專家們一致認為,這種情況持續的時間越長,人們現階段為此做出的調整就越有可能持續下去。
德州農工大學社會學家、前美國社會學協會主席Joe Feagin表示,如果禁閉狀態持續沒有到6個月,那麼社會行為唯一的長期變化可能就是衛生狀況的改善,“如果這種情況持續18個月或更長時間,就像更悲觀的預測所顯示的那樣……在社交距離、社交互動和衛生方面可能會出現更大的變化”
手是拿來消毒的,而不是拿來社交的
人們對冠狀病毒和COVID-19(新冠病毒)保持高度警惕的時間越長,那麼即使在大流行結束後,人們對細菌威脅的恐懼也會越長。
來自芝加哥大學的Paresky指出,那種極端的身體距離和隔離要求人們在家里工作和學習,購買生活必需品除外。
Paresky解釋稱:“當嬰兒沒有經歷足夠的身體接觸時,他們在身體和精神上都會感到痛苦,這是有原因的人類需要身體接觸、面對面的社會接觸和人際親密。這些都是我們持續的情感和身體健康所必需的。”
她指出,無論是通過視頻聊天、虛擬晚宴派對還只是打電話和發短信,在社交活動中,孩子和成年人跟同齡人保持某種聯繫是很重要的。
讓Paresky特別擔心的是,這會對那些剛剛嚐到獨立滋味的大學生產生影響,他們可能會被送回充滿壓力、焦慮和不確定性的家庭環境中。“這些學生可能再也回不了學校。這將對他們的職業生涯和財務前景產生嚴重影響。”
就像一些學生可能永遠不會回到校園,可能選擇在網上完成學業或乾脆不去,另外數百萬能在家工作的人則可能幾乎不會再踏入辦公室。
Dingwall則認為,在新冠大流行結束後,在家辦公的人數將會持續增加,“我們的媒體發現,只要人們擁有高速寬帶和高質量的網絡攝像頭,他們就不必去倫敦的工作室了。然而我認為,飲水機旁的談話也會損失掉,而這些談話往往是業務創新的源泉。”
也不全是悲觀的觀點
Cne記者表示,在跟他交談過的社會科學家中描繪了這樣一幅圖景:在這個世界上,越來越多的猜疑、孤立和與人和人之間的距離成為新常態,或許在未來幾年都是如此。
但英國國會議員Rabbi Lord Jonathan Sacks卻看到了遙遠地平線上的一線曙光。“我們將跟年輕人一起度過這段時期,跟每一個經歷過這段時期的人一起感受一種與他人更強烈的認同感;更堅定地致力於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他在參加BBC節目時這樣說道。
Sacks認為,經歷全球大流行的經驗以及為遏制其蔓延而採取的激進措施可能會減少高度全球化體系的擴張、有利於更多的地方自力更生。他還認為,它將改變人們對諸如衛生保健和環境等重大問題的看法。隨著人們逐漸回到室內,環境正在變得更容易呼吸了。
當然,當這場疫情結束時,大多數人肯定會很高興回到過去的樣子。幾個月來,人們通過屏幕進行的互動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那個時候,人們可能會走出21世紀洞穴、迫切需要那種不需要操作系統就能進行的面對面交流。
麻省理工學院科學、技術和社會教授Sherry Turkle表示,面對面的交談對培養同理心很重要。她認為,當人們最終開始在現實生活中再次見面時,一開始可能會是一段可怕的經歷,
“但當我們克服了這些,我相信我們會對存在有一個新的認識,比以前更深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