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娟呼籲深入研究病毒載量和抗體反應:對疫苗很重要
當地時間3月23日,來自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陳瑜和李蘭娟在在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傳染病》(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發表評論文章“ SARS-CoV-2: virus dynamics and host response ”。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蘭娟通訊作者。
李蘭娟等人認為,對病毒動力學和宿主反應的了解對於製定針對COVID-19的抗病毒治療、疫苗接種和流行病學控制的戰略至關重要。然而,對這些方面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統體系。
他們著重評價了香港大學新發傳染性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Kelvin Kai-Wang To等人於3月23日同期發表在《柳葉刀-傳染病》上的一篇研究論文。Kelvin To和他的同事報告了23名COVID-19住院患者的病毒載量和抗體情況。
在這些患者中,病毒載量在發病的第一周達到頂峰,然後在第二週逐漸下降。病毒載量還與年齡有關。此外,IgG和IgM抗體在出現症狀後第10天左右開始增加,大多數患者在前3週內發生血清轉變。最後,針對新冠病毒核蛋白和表面S蛋白受體結合域的IgG和IgM抗體水平與中和活性相關。
李蘭娟等人評價道,這些發現有幾個實際意義:
第一,疾病早期階段的高病毒載量表明,患者在這一時期的傳染性最強,這可能是新冠病毒高傳播率的原因;
第二,呈現的高病毒載量表明,新冠病毒可能容易出現抗病毒耐藥性;
第三,上述研究中年齡與病毒載量相關,這可以解釋老年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嚴重疾病的高發程度。老年患者的高病毒載量不僅與免疫力低下有關,還與老年人體內ACE2受體(新冠病毒的細胞進入受體)的高表達有關。
另外,抗體血清轉變的時機對於確定採集血清標本進行診斷的最佳時間點至關重要。這一信息對於免疫學家選擇獲得治療性單克隆抗體的外周血B細胞的最佳時間點也具有重要意義。
李蘭娟等人表示,Kelvin To及其同事這項研究的主要優勢是對連續4週的病毒載量和抗體譜的系統分析,這為了解病毒和宿主在急性期和恢復期的相互作用提供了見解。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方面是,這項研究使用自採集的後口咽唾液樣本,而不是鼻咽樣本來監測病毒載量。採集鼻咽標本是一種侵入性的過程,對患者來說是不舒服的,並對衛生保健工作者構成感染風險。患者更容易接受自我採集的唾液,衛生保健工作者也更安全。
他們認為,這項研究清楚地說明了利用唾液進行病毒載量監測的可行性。
李蘭娟等人提到,Kelvin To及其同事提供給臨床醫生和科學家的是關於COVID-19的可靠科學證據。儘管如此,在感染期間病毒特性和宿主反應方面仍有許多問題有待解決。
新冠病毒已在糞便、血液和尿液樣本中檢測到,確定這些樣本中的病毒載量動態對預防和控制大流行也具有重要意義。此外,病毒載量與疾病嚴重程度之間的關係需要進一步明確。
他們認為,需要更大樣本量的研究來了解不同的因素如何影響病毒載量或抗體反應。例如,免疫缺陷患者可能有較高的病毒載量,較長時間的排毒過程,以及受損的抗體反應。另外,對兒童群體的未來研究至關重要,因為兒童的疾病似乎比成人輕得多。
李蘭娟及其同事在文章的最後表示,針對新冠病毒的天然免疫和適應性免疫反應的更詳細的理解,對理解其發病機制和設計疫苗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