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不知不覺的污染- 微塑料正在進入我們體內
根據Nature 子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3 月19 日發表的一項研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撕開塑料袋或擰開塑料瓶一類的塑料包裝時,會產生少量的微塑料,不知不覺中對食物造成污染。
微塑料是指長度小於5 毫米的塑料小顆粒。一般認為,微塑料污染往往來自工業產品,比如去角質的護膚品,或是間接來自較大塑料物件的長時間分解。不過,日常生活中如劃破、撕開、擰開塑料包裝和容器所產生的微塑料,一直沒有得到充分了解。
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Cheng Fang 及其同事,通過監測撕開巧克力包裝袋、劃破密封膠帶以及打開塑料瓶蓋的過程,並通過化學測試和顯微鏡對這些過程產生的微塑料進一步確認。
結果發現,撕開或劃破的動作會產生不同形狀和大小的微塑料,其中包括纖維、碎片或三角片,大小從幾納米到幾毫米不等。產生最多的便是碎片和纖維。
作者估計,每300 厘米的塑料在被劃撥或擰開時,可能會產生10納克~30 納克(0.00001毫克~0.00003 毫克)的微塑料,具體取決於打開方式和塑料本身的條件,如硬度、厚度或密度。
這一研究結果也表明,打開塑料袋和塑料瓶等日常活動可能是少量微塑料的額外來源;但它們存在的風險、潛在的毒性,以及它們被攝入的方式還有待認識,有必要對人類暴露開展進一步研究。
微塑料(Microplastics),一般指的是尺寸小於5 毫米的塑料顆粒。它的來源十分廣泛,包括各種塑料製品,例如衛生用品(洗面奶和牙套)、紡織物和汽車輪胎。
如今,科學家幾乎在所有環境水域裡都發現了微塑料的存在,而且數量還在不斷增加。更加值得擔憂的是,人們在自來水里也檢出了微塑料。2017 年,美國一個NGO 組織的調查結果顯示全球自來水的微塑料檢出率達83%。
微塑料依據來源可分為原生微塑料和次生微塑料:前者指各種人造工業塑料產品,例如牙膏、髮膠、潔面乳和空氣清新劑中的微粒,這些微塑料會隨生活污水的排放等途徑而進入周圍環境;後者由各種塑料垃圾經過物理、化學和生物等作用過程破碎而成。
有研究表明,這些微塑料能夠被水生和海洋生物攝取,這首先會對生物本身造成物理危害,例如阻塞其攝食輔助器官和消化道、產生偽飽腹感等;另外,由於微塑料不易降解且輕質耐用,使它很容易在食物鏈中轉移,讓更多動物暴露在有害物質中,例如塑料中的有毒單體添加劑及其從周圍環境富集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及重金屬等。
研究結果顯示,長江中下游的微塑料濃度均值約為每平方千米50萬個微塑料顆粒。而且從馬里亞納海溝到南極圈冰凍層,科學家們都已發現微塑料的存在。此外,一些較為偏遠的水體如西藏、青海等地的湖泊,也已檢測到不同濃度的微塑料。
微塑料正在進入我們體內
在2018 年歐洲腸胃病學會上,研究人員報告,首次在人體糞便中檢測到多達9 種微塑料,它們的直徑在50 到500 微米之間。這項研究表明,塑料會最終到達人體腸胃。
根據參與這項研究的8 位不同國家的被試提供的日誌,他們都吃了塑料包裝的食物,飲用了瓶裝水,其中六位還吃過海鮮。每10 克糞便樣品中含有20 顆微粒,最常見的微粒是聚丙烯(PP)和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它們是塑料瓶和瓶蓋的主要成分。
專家表示,還不能確定這些微塑料的具體來源,而它們是否可以留在人體內也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但值得警惕的是,最小的微塑料能進入血液、淋巴系統甚至肝臟,腸道中的微塑料也可能影響消化系統的免疫反應。
微塑料會對器官產生物理傷害,其過濾出的有毒化學物質,如內分泌干擾素BPA和農藥,也能破壞免疫功能,並危害生物的生長和繁殖。微塑料和有毒物質還可能積累到食物鏈中,對整個生態系統帶來潛在影響,例如種植土壤的健康狀況。此外,空氣和水中的微塑料也可以直接影響到人類。
之前發表的一項研究表明,暴露在微塑料中的魚類減少了生殖,而其後代在未直接暴露於微塑料時也是如此。這表明,微塑料可以影響物種的生殖繁衍。此外還有證據表明,不同程度的微塑料攝入,與血栓、癌症及肺部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
或許我們還不能完全清楚,進入人體的微塑料究竟會有多大毒性?攝入多少量的微塑料才會產生危害?但現在可以確定的是,我們生活的世界,已經被微塑料所滲透,微塑料污染物也已經無處不在。
就像前幾年大家格外關注的PM2.5 污染一樣,也許我們是時候重視微塑料污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