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大跌巴菲特損失超過860億美元
美國東部時間3月20日,近日受新冠疫情影響導緻美股幾波大跌,股神巴菲特所在公司伯克希爾-哈撒韋(Berkshire Hathaway)公司市值也大受虧損,隨著伯克希爾所持有的蘋果(Apple)、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和美國航空(American Airlines)等公司的股價暴跌,伯克希爾遭受的賬面損失總額現已超過860億美元,這接近去年該公司歸屬股東的淨利潤814.17億美元。
自2月19日美股進入熊市以來,伯克希爾公司股價跌幅最高達32%。2月22日巴菲特致投資者的公開信中,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前十大持倉股票分別為:蘋果、美國銀行、可口可樂、美國運通、富國銀行、美國合眾銀行、摩根大通、穆迪、達美航空和紐約銀行梅隆公司。從2月20日到3月18日收盤,前10大股票平均下跌了37%。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伯克希爾10個最大股票頭寸的總價值從約2,080億美元降至1,400億美元,減少了680億美元。
對於伯克希爾旗下所屬公司,情況也同樣艱鉅。餐廳關門使得旗下公司DQ失去大量營業額。而交通的減少也對於運輸交通行業,例如BNSF鐵路的需求大幅減少。但好處是,一旦病毒最終被消滅,經濟開始復蘇,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票應該會獲得所屬公司和投資公司雙倍的收益。
目前的市場,正是巴菲特等待多時的、可以動用大量現金儲備的機會,根據最近一次致股東信的數據,截止2019年年末,該公司目前的現金儲備總額為1,280億美元。在公開信中,巴菲特表示,仍在持續尋求買進新企業的機會,只是符合要求的大型收購機會很少。而手中這些現金該如何在這次股市衰退中尋找房間裡的“大象”,這也是在今年的伯克希爾年會上,投資者最期待的答案。
伯克希爾年會改為線上舉行
隨著新冠疫情在美國不斷加劇,巴菲特宣布2020年被譽為資本主義“伍德斯托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股東大會將移至線上舉行,現場將不允許投資者參加。根據通知,今年的巴菲特股東大會將在5月2日下午3:45-5:00線上舉行,遵循原定的計劃,全球投資者可以線上觀看。
“我一定到場的”,在媒體的採訪過程中,巴菲特表示自己今年會照常參加,同出席的暫定有老搭檔查理-芒格、幾位伯克希爾公司經理和少數記者等。在直播中,巴菲特會照例接受來自全球投資者提出的問題,但是考慮到直播時長,這個過程會大幅縮短。
從1985年有250人參加算起,伯克希爾股東大會的參與人數“如同公司股價一樣水漲船高”:1989年為1000人、1990年是1400人、2000年是1.3萬人,最終搬到了能容納兩萬人的CHI Heath Center。雖然場地能容納兩萬人,但是實際參會數量卻遠遠不止如此。拿2019年來說,近5萬名參會者從世界各地飛過來,把奧馬哈所有的酒店都擠得滿滿噹噹,擠不下會場的人甚至到會展中心對面的Hilton, Marriott酒店觀看轉播,其中來自中國的參會者近五分之一。中國投資者顯示出宗教般的熱情,把巴菲特稱之為“股神”,並把每年一度的奧馬哈之行成為“朝聖之旅”。
投資者回應: 不意外,可以理解
CNBC評論員Jim Cramer認為,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年會線上舉行,會推動目前市場進入“新虛擬現實時代”。但他依舊很看好伯克希爾股票:“’居家經濟’正在走向現實,並且人們將逐漸學會,他們在家裡可以做很多事。”
巴菲特大會現場將不允許股東參加,這對投資者來講,雖然頗感失望,但也會覺得有一些釋然。價值投資網站GuruFocus.com的CEO田測產(Charlie Tian)博士每年都會參加股東大會,至今已經超過10年,他也會同期舉辦自己價值投資會議。
他對新浪財經表示,“其實現在覺得也不是很驚訝。這幾天疫情越來越嚴重,大家心裡不安,股東大會取消現場活動(投資者參來參加),我們心裡也是有種釋然。如果照常舉辦,與會人員一旦發生傳染,我會覺得責任很大,也會很對不起大家。”他表示,一定會對線上股東大會保持關注,重點將包括巴菲特在疫情中是否有新的投資動向、伯克希爾公司股票回購,和公司價值的重新評估等話題。
美國匯盛金融首席經濟學家、紐約大學教授陳凱豐對新浪財經表示表示:“取消是正常的,可以理解,我不覺得很意外。現在大型活動都取消了,連NBA比賽都取消了。巴老也是比較謹慎的。”但他表示,他還是會去趟奧馬哈的,雖然大的投資人活動取消了,但小的活動還是會參加,也想跟當地的朋友聚一聚。本次會議他會關注目前股市大跌,伯克希爾公司是否有大規模回購,以及公司在能源市場的動向等。
在早前接受采訪的時候,巴菲特仍不改幽默本色,他打趣到,這種病毒“對老年人尤其有害,台上有兩個人年齡加起來有185歲,我們不會找那些有任何傳染跡象的人。”他表示,自己的科學顧問是比爾-蓋茨,這位億萬富翁和慈善家“看好”科學家們最終會找到一種普遍抵禦病毒的解決方案。
他表示,“我們在這個國家有非常豐富的資源,但流行病就是流行病。”(新浪財經北美站記者劉碩發自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