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封面刊文梳理新冠病毒事件:致死率處於較低水平
權威期刊雜誌《自然》封面雜誌刊文梳理新冠病毒事件,通過五張圖,從病毒的傳播、發表的論文數量、死亡率等,揭示了新冠疫情爆發對全球的影響。
新冠病毒是如何在全球範圍內蔓延的?
2019年年底,新型冠狀病毒開始在中國中部最大城市武漢爆發,由於正值中國農曆新年來臨之際,該病毒隨著大規模人口流動傳播至其他省市,1月下旬和2月中上旬為新增確診病例高峰期。
自那之後,中國國內新增確診病例開始大幅下降,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其積極的防疫舉措。但是目前150多個國家出現新冠確診病例,此次疫情已經成為全球大流行,其中韓國、伊朗、意大利等地區成為重災區。
中國境外確診病例總數現已超過國內確診病例。3月13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博士(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表示,歐洲已成為大流行的中心。
與其他大爆發疫情相比,COVID-19致死率處於較低水平
目前對COVID-19(新冠肺炎)死亡率(新冠肺炎死亡人數佔確診人數的比例)的評估表明,新冠病毒導致的死亡率遠低於其他大規模疫情,如SARS、MERS(中東呼吸綜合徵)和埃博拉病毒。
具體來說,SARS的死亡率在10%,MERS的死亡率在30%-40%,而埃博拉病毒的死亡率則高達50%。相比之下,COVID-19的死亡率不到5%。
不過新冠病毒的傳染性更高。根據計算,其基本傳染數R0(平均一個感染者會將疾病傳染給多少人,R0的數字愈大,代表流行病的控制愈難)為2至2.5。
截至3月12日,發表了約900篇與冠狀病毒有關的論文
此次疫情的爆發引發了對冠狀病毒及其引發的疾病的大量研究。為了估計研究活動的規模,《自然》雜誌搜索了bioRxiv、medRxiv、ChemRxiv和ChinaXiv服務器上的“新型冠狀病毒”、“ncov”、“covid19”和“SARS-CoV-2”等術語的研究,並彙編了世界衛生組織和谷歌學者列出的出版物。截至3月12日,約有900篇關于冠狀病毒的論文、預印本和初步報告。
這些研究涵蓋一系列主題,包括病毒的結構;它如何在不同的社區傳播;新冠肺炎的臨床特徵;潛在的藥物靶點;檢疫措施的有效性;以及疫情對衛生工作者的心理影響。在疫情爆發初期刊登在的預印本上的文章,至少有20篇已經在同行審議的期刊上發表。
研究人員還通過GISAID和GenBank等在線平台分享了關於該病毒的基因組數據,目前還有幾項潛在的疫苗或治療正在進行臨床試驗。
值得注意的是,《自然》雜誌的數據統計不包括這些報告或數據,也不包括用英語以外的語言發表的研究(例如在中文期刊上發表的研究)。因此,真正的論文數量可能遠遠高於900篇。
疫情防控期間,中國大氣中二氧化氮含量急劇下降
在疫情防控期間,中國的空氣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改善。美國宇航局和歐洲航天局收集的衛星數據顯示,全國化石燃料燃燒過程中產生的大氣中二氧化氮(NO2)含量急劇下降。
每年,隨著春節小長假的到來,工業活動減少,一般會導致二氧化氮水平短暫下降。美國宇航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一名大氣科學家表示:“通常情況下,污染水平會春節假期起始7-10天后回升,但今年沒有出現這種情況”。初步分析顯示,中國今年春節後的二氧化氮污染比往年同期下降了10-30%左右。
歐洲航天局Sentinel-5P衛星的數據,意大利北部封城後,也出現了類似的二氧化氮污染下降趨勢。
赫爾辛基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的一項分析顯示,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間,中國2月份煤炭消費量創四年新低,煉油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總體而言,該中心的分析表明,由於積極遏制冠狀病毒,中國的碳排放量下降了25%以上。
COVID-19與SARS 的對比
從一開始,COVID-19就被拿來與2002-03年爆發的SARS作比較,兩者俱有很多相似之處。首先,它們都屬于冠狀病毒大家族;其次它們都是最早在在中國爆發;最後,SARS被認為是通過蝙蝠傳染給果子狸,然後再從果子狸傳染給人,而COVID-19也被認為是從蝙蝠通過一些中間宿主再傳給人。
儘管如此,但這兩次疫情還是存在較大的差別,尤其是傳播速度和範圍。
相對於非典時期的滯後性,在面對此次新冠疫情時,中國響應速度更快,也更及時。在首例病例確診三週後,中國便向世衛組織報告了一種類似肺炎疾病病例的激增情況。在這兩週後,新冠病毒毒株被分離出來,基因測序後,便火速開發除了一種診斷試劑,這為迅速篩查確診病例提供了強大的工具支撐,也減緩了疫情的進一步蔓延。
雖然COVID-19致死率不及SARS,但它的傳染性更強,傳播範圍也更廣。從發現首例病例後不到兩個月,COVID-19確診人數就超過了SARS總數。目前國內累計確診病例超SARS時期十倍。
然而經過四十多天的艱苦奮戰,目前中國國內疫情防控形勢逐步好轉,現存確診人數不到75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