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夏天會走?專家:溫度不是決定性影響因素
鐘南山在廣東省人民政府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提出,“這種冠狀病毒,一般來說在溫度比較高的夏天相對是不活躍的,可能慢慢會下去。”鐘南山進一步表示,如果各國積極響應世界衛生組織號召,進行國家層面的干預,“這樣的話,我期待6月份有可能實現(結束)。”
3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賽發出預警,“在未來的幾天和幾週內,新冠肺炎確診人數、死亡人數和受影響國家將進一步攀升。”截至3月14日12時,中國以外136個國家和地區出現新冠肺炎疫情,海外確診人數達63119人。
隨著新冠疫情在全球的暴發,氣溫是否能抑制新冠病毒成了各國專家和民眾討論的焦點。
冠狀病毒普遍怕熱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呼吸病學與危重症醫學專家王辰院士在接受央視《新聞1+1》採訪時曾表示,病毒自身是否變異、隔離措施、天氣變暖都是影響疫情發展的因素。
疫苗和特效藥的產出週期漫長,大眾期待疫情能隨著高溫天氣來臨逐步消退,讓工作和生活盡快回歸正軌。
這種期待有一定依據。2003年,SARS疫情在夏天來臨之前得到有效控制。6月底,世界衛生組織宣布中國不再是疫區。
世界衛生組織曾出版《SARS這場國際瘟疫是如何被阻止的》一書,复盤SARS疫情防治工作。WHO認為,控制並消滅SARS有三個因素:透明公開的病例通報、各國對患者進行有效的隔離措施以及天氣回暖。
SARS病毒和新冠病毒同為人冠狀病毒,在結構上都被脂質層包圍。脂質層即是不耐熱的脂肪層,當溫度升高時,會被迅速分解。
根據中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發布的《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預防指南》,人冠狀病毒對熱較為敏感,隨著溫度升高,人冠狀病毒的抵禦力會下降。在4℃的維持液中,人冠狀病毒能維持中等穩定,在零下60度的環境中,保存時間能達數年。
SARS病毒消失後,各國科研團隊通過對照實驗和歷史數據分析等方法,進一步證實了SARS病毒活性受到溫度和濕度的影響。
上海市氣象局曾在期刊《流行病學與公共健康》發布一篇論文,闡述“非典”疫情期間,每日新增確診數量與當日氣象因素的關係。上海市氣象局通過數據建模得出結論,SARS發病數量與發病前7天的環境溫度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SARS病例出現的最佳環境溫度在16℃至28℃之間。
2011年,香港瑪麗皇后醫院和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SARS冠狀病毒在低溫和低濕環境中具有更好的穩定性。在22°C到25°C的溫度和40%到50%的相對濕度(即典型的空調環境)下,SARS病毒能在光滑表面上保持5天活性。而當溫度達到38°C,相對濕度大於95%時,病毒會迅速失去活性。
同為冠狀病毒的中東呼吸綜合徵病毒也有相似的特徵。
美國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的病毒實驗室的一項研究中,中東呼吸綜合徵病毒(簡稱“MERS”病毒)被放在不同實驗室環境下觀察,結果顯示MERS冠狀病毒和SARS病毒在高溫和潮濕環境下,病毒活性都會顯著降低。
研究表明氣溫與確診數相關
2月22日,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王茂團隊在醫學論文預印本平台medRxiv網站發布了一篇論文,推測溫度可能影響新冠病毒在人體外的生存時間和活力,從而進一步影響病毒的感染、傳播和流行。
在這篇預印版論文中,王茂團隊收集了在1月20日到2月4日期間,我國和海外26個國家,共429個城市和地區每日確診人數與溫度數據。在這些數據基礎上,通過建模發現氣溫與新冠病毒傳播存在相關性。
X軸為平均氣溫,Y軸為累計確診病例總數
研究結果顯示,在低溫環境下,平均溫度每上升1℃,日確診人數增加0.83人。當平均氣溫上升到8.72℃時,日累計確診人數達到峰值。隨後,日確診人數隨著氣溫進一步上升而減少。
王茂團隊在論文中推測,可能存在最適合新冠病毒傳播的溫度區間。他們統計到武漢近期平均氣溫在4.28℃到6.18℃之間,正好在確診人數上升的溫度區間內。因此,武漢氣溫適宜新冠病毒傳播可能是疫情首先在當地暴發的因素之一。
作者還推測,隨著北半球氣溫升高,日平均氣溫超出病毒傳播的最佳溫度區間後,疫情可能得到相應控制。同時,隨著南半球進入冬季,需要警惕低溫使得疫情進一步傳播。
論文顯示,王茂團隊在建模時考慮到了輸入性病例因素和潛伏期。
傳染病流行需要具備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三個環節。從傳播途徑來看,新冠病毒、H1N1甲流、SARS在內的呼吸道傳染病都可通過飛沫傳播。而在寒冷乾燥的冬季,帶有病毒的飛沫懸浮於空氣中的時間會更長。
對於老人、小孩等易感人群來說,冬季乾冷的空氣會導致呼吸道黏膜血管收縮和抵抗力降低。每年冬春開始的流感季,往往在夏天來臨前結束,也側面證實了溫度對呼吸道傳染病的影響。
“溫度不是決定性影響因素”
新冠病毒自去年12月發現以來不過數週,人們對這種全新病毒的認識仍有局限。
目前各方對於新冠病毒與溫度關係的推測,一部分是基於對同為冠狀病毒的SARS病毒、Mers病毒已有的了解,一部分是基於確診病例與天氣的數據。
新冠肺炎在3月11日被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為“大流行病”,這意味著它正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地傳播。其病毒特性是否會在大規模傳播中變異,是個未知數。
清華大學艾滋病綜合研究中心主任,全球健康與傳染病研究中心主任張林琦教授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表示,“溫度對於新冠病毒消失會有一定的影響,但是我覺得不是決定性的影響因素。”
他解釋道,病毒傳播與否,取決於它是否能傳到另一個個體。新冠病毒屬於RNA病毒,它不像細菌可以在外界繁殖,“不管是冬天還是夏天,這個病毒在體外存活的能力是非常差的,它必須進入人體內,利用人體細胞複製才能存活。”
病毒學家張林琦看來,SARS是在綜合因素的作用下消失的,其中的因素包括溫度、濕度、日照時間、不吃野生動物,以及隔離等防疫措施等。“新冠要走的話,應該也是一個綜合的因素造成的。”
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炎熱可能對病毒有一定抑製作用,但最終是防控和天氣誰的作用更大,還不好說,需要進一步研究。
截至3月13日,處於夏季的南半球國家澳大利亞確診了156例新冠肺炎。地處熱帶,常年高溫多雨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分別確診了200例和197例新冠肺炎。從這些國家的新冠疫情來看,高溫天氣似乎不足以讓新冠病毒停止傳播。
3月5日舉行的世界衛生組織發布會上,緊急衛生事件項目技術主管瑪麗亞·範·科霍夫
對氣溫的影響持謹慎態度,“我們沒有理由相信這種病毒在不同溫度下表現不同”,他呼籲每個國家和地區都能採取積極行動,以防止新冠病毒進一步傳播。”
美國疾控中心國家免疫和呼吸系統疾病主任南希·梅索尼爾也在一次公開電話會議中表示,現在尚無法斷言確診人數會隨著天氣變暖而減少,採取各種積極措施是很有必要的,“我們不指望僅僅靠天氣回暖來消滅這種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