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研究:六成繼發病例在一代病例發病前3天被感染
新冠肺炎感染者在無症狀的潛伏期中是否能具有傳染力,以及何時能夠傳染給其他人,是此次疫情的一大焦點。最新的研究顯示,在潛伏期,特別是在潛伏期的最後三天,新冠病毒感染者極具傳播力。潛伏期可傳染密切接觸者的特點,可能導致隔離漏洞,需要進一步採取強有力的措施,以遏制疫情。
以上結論來自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藥學院的研究團隊於3月6日刊登在預印網站medRxiv上的一篇論文(未經同行評議),通訊作者為華中科大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徐順清。
研究通過收集確診病例的人口統計學特徵,接觸史和症狀發作時間等數據,評估了50個感染集群,包括124例患者在潛伏期的傳播潛力。所有繼發病例都與症狀發作之前的第一代病例有過接觸。
研究估計新冠肺炎平均潛伏期為4.9天(95%置信區間,4.4至5.4天),範圍為0.8至11.1天(2.5%至97.5%)。
感染曲線顯示,73.0%的繼發病例感染日期是在第一代病例的症狀發作之前,尤其是在第一代病例潛伏期的最後三天。
樣本顯示:第一代病例出現症狀之前的三天內,便已感染66.2%的繼發病例
武漢市病例的迅速增加,促使人們開始關注是否存在未及時發現或隔離的感染病例。
SARS和MERS感染者很少會在潛伏期感染他人,但是新冠病毒感染者則不一樣。在新冠病毒感染者潛伏期內,其是否具有感染力,以及何時能夠感染別人,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相比數量相對較少的無症狀病例,大多數在潛伏期沒有症狀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更值得關注,因為他們會導致大量感染病例。
在中國,所有與新冠肺炎病例密切接觸的人都必須隔離。但由於資源有限,武漢僅隔離與確診患者症狀發作後密切接觸的人,並未隔離與其症狀發作前已緊密接觸的其他人群。如果新冠病毒感染者在潛伏期無症狀時就能傳播,那麼這一隔離漏洞可能導致大量感染病例。
該團隊在研究中著重檢查了在潛伏期期間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是否以及何時能感染其他人,以便為遏制措施提供線索,以減輕疾病的傳播。
準確估計新冠肺炎的潛伏期,對於弄清潛伏期的病例是否是潛在的感染源至關重要。武漢市大多數病例的接觸時間不明確,因此不能用來估計潛伏期。通過檢查在短暫訪問武漢之後或與確診病例有短接觸史後,被確診為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例,可以根據其確切的暴露時間準確估算出潛伏期。
此外,鑑定在症狀發作之前已與確診的新冠肺炎病例接觸過的家庭或社區中的人,有助於評估潛伏期的潛在傳播途徑。研究團隊從地方政府那裡收集了在武漢市和湖北省以外確診的新冠肺炎患者數據。這些信息包括人口統計學特徵,暴露或接觸史,暴露時間和症狀發作時間,以及集群確診病例的關係。
為了提高潛伏期估計的準確性,研究團隊所選病例僅限於準確暴露期不超過三天的病例。此外,研究者只選擇了在春節(2020年1月25日)之前有症狀發作的病例,以減少接觸時間的偏差,因為春節探親訪友的習俗可能會導致人們的接觸和交流增加,從而接觸未知的傳染源。
因此,研究者所收集估計潛伏期的病例,需要滿足以下標準:
1、去武漢的旅行史短或與確診病例有接觸史,但沒有接觸過其他潛在的感染源;
2、他們的停留時間或接觸暴露時間不超過三天,並且可以獲得有關接觸日期和症狀發作的具體信息。
滿足以上條件後,總共納入了106例,進行潛伏期分析。研究團隊將截至2020年2月16日的家庭或社區聚集新冠肺炎病例數據用於評估無症狀潛伏期的傳播潛力。
研究團隊將集群中的第一代病例定義為:曾去過武漢或有接觸史(與來自武漢的人接觸,或確診病例),並被確診為新冠病毒感陽性的人。繼發病例的定義則是:與第一代病例有明確的接觸史,並已確認感染了新冠病毒,但沒有其他潛在的感染源。
集群中的病例符合以下條件:繼發病例與第一代病例在症狀發作之前有密切接觸的歷史,並且第一代和繼發病例的接觸時間和症狀出現時間信息完整。總共包括50個集群中的50例第一代病例和74例繼發病例,以進行分析。
在106例確診的新冠肺炎病例中,有明確的旅行或接觸史,中位年齡為41歲(19-73歲),其中70例(66.0%)為男性。
大部分(82.1%)的接觸時間為1-2天,而67.9%的人到武漢的旅行史很短。研究者估計平均潛伏期為4.9天(95%置信區間[CI]為4.4至5.4天),範圍為0.8至11.1天(2.5%至97.5%)。
在感染新冠病毒的50個集群中,第一代病例的中位年齡為47歲(範圍為21至73歲),其中男性為58.0%,有去武漢的歷史。
74例繼發病例的中位年齡為45歲(範圍7-83),男性為45.9%。如圖2所示,大多數繼發病例(89.2%)在其第一代病例後出現症狀,但有4個繼發病例(5.4%;在第5、21、29和46組中)症狀出現時間在第一代病例之前。有四對第一代和繼發病例(5.4%;在第22、35、41和43組中)在同一天出現症狀。觀察到的序列間隔的平均值和標準偏差(SD)為4.1±3.3天,在-1和13天分別為2.5和97.5個百分位數。
在第一代病例的症狀發作日期集中之後,第二代病例的感染曲線的峰值顯示在第一代病例的症狀發作日期之前。
大多數繼發病例(73.0%)在第一代病例症狀發作之前被感染,而18.9%和8.1%分別在第一代病例症狀發作之日和之後被感染。
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代病例的症狀發作日期之前三天內,有66.2%的繼發病例被感染。
建議:一旦確診,必須追溯該病例症狀發作前至少三天內所有緊密接觸者,全部隔離
該研究初步證明:新冠病毒感染者在無症狀期間具有傳染力。通過使用確診病例的準確暴露史來估算潛伏期,研究者發現:在潛伏期,特別是在潛伏期的最後三天,其具有傳播力。在這些集群中,他們發現有四個繼發病例比第一代病例更早出現症狀,這進一步為潛伏期傳播提供了證據。該發現可以幫助政府採取有力而有效的措施,遏制新冠病毒的傳播並預測流行趨勢。
研究者對集群中繼發病例的感染曲線分析發現,在發病前新冠病毒感染者可能會感染其他人。該發現也提示,應該對新冠肺炎患者症狀發作前三天的密切接觸者也急性隔離。這項研究結果表明,當前的隔離措施存在漏洞,可能會導致潛伏期的一些無症狀病例未被及時隔離,而成為潛在的感染源。
論文提到,目前,中國已強制隔離所有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但僅要求對病例有症狀發作或病毒陽性檢測後的密切接觸者進行隔離,這就不包括病例症狀發作前或病毒陽性檢測前的密切接觸者。如果處於潛伏期的無症狀者俱有傳播病毒的潛力,則當前的隔離措施不足以遏制病毒的傳播,特別是對於那些在家中一起隔離的個人及其家人。
研究者們建議,一旦有確診病例,必須追溯該病例症狀發作前至少三天內所有緊密接觸者,然後隔離這些緊密接觸者。如果患者在症狀發作之前進行了廣泛的社交活動,則傳播的風險將大大增加。因此,限制社會活動和限制進出嚴重疫區的城市的出行可能能有效地減少了傳播。
儘管如此,這項研究還是有一些局限性。對於那些無症狀的人,在潛伏期沒有有關病毒檢測的數據。由於目前中國大多數親密接觸者無法進行病毒核酸測定,因此很難在短時間內獲得分子生物學監測的證據。作者們認為,如果對一組親密接觸者進行核酸檢測,則將提供更多令人信服的證據來證明新冠肺炎患者在潛伏期傳播。
(原標題:124例新冠研究:六成繼發病例在一代病例發病前3天被感染)
澎湃新聞記者賀梨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