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复陽”之惑:檢測技術的精度與效率陷兩難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一些出院患者復查時,病毒核酸檢測結果又變為陽性,簡稱“复陽”。“复陽”病例的成因、“复陽”病例是否傳染等問題,引發公眾高度關注。2月28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郭燕紅表示,暫未發現“复陽”病例傳染別人的現象。
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此前表示“复陽”患者是否再傳染別人,仍有待觀察。
3月5日,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醫學影像科副主任張笑春告訴新京報記者,各地增加的“复陽”現象,反映出目前新冠肺炎檢測技術精度和效率的兩難,也反映出醫學界對於新冠肺炎病毒仍在加深認識的過程中,“這個過程注定不會容易”。
張笑春建議,條件成熟時可以採用多點核酸檢測、多種檢測方案互補的辦法,從出院環節和隔離期間著手,遏止“复陽”病例的增加。
“复陽”可追溯至2月14日
最早可查的“复陽”案例可追溯到2月14日,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夫妻二人在出院14天后雙雙“复陽”。他們分別於1月29日及1月31日出院,臨床診斷為已經痊癒。但出院14天后,兩名病例的鼻咽拭子檢測結果均為陽性。
據各地公開通報,2020年2月中下旬至今,國內有廣東、江蘇、天津、四川、湖南、湖北等6個省份的疾控部門公佈過“复陽”病例通報內容。此外,加拿大、韓國亦發現“复陽”病例。
2月25日,廣東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宋鐵稱,廣東省內出院患者出現“复陽”現象的比例約14%。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感染病中心ICU主任李粵平稱,他們在對出院病例隨訪時發現了13例“复陽”患者。
2月28日,新京報記者從江蘇省徐州市疾控中心獲悉,27日,該市有1例出院病例核酸複檢陽性(無症狀)。在復檢陽性3天前,該病例剛解除隔離歸家。
3月1日,海南省政府官網消息,海南首例“复陽”患者再次出院。目前其體溫已恢復正常5天,咽拭子、糞便核酸連續2次(間隔超24小時)檢測均為陰性。
2月27日,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研究人員發佈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的一篇論文,從研究角度揭開“复陽”現象的一角。論文以4例新冠病毒康復者為觀察樣本,這4名康復者在出院5至13天后,核酸檢測呈陽性。4人皆為醫護人員,疾病的嚴重程度為輕度至中度,年齡範圍為30至36歲。
論文顯示,其中一名患者出院前接受過兩次核酸檢測,結果皆呈陰性,CT也顯示其肺部病灶明顯吸收好轉,因此被安排出院。該患者出院後接受嚴格的居家隔離,並持續服用奧斯他韋類藥物近一個月。2月初,該患者準備復工前再次接受檢查,CT結果顯示正常,但首日核酸檢測結果呈弱陽性,次日復查結果呈陽性。
研究人員在論文結論中稱,可能需要重新評估當前的出院標準、解除隔離標準及患者管理問題。
3月5日,論文作者之一的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醫學影像科教授徐海波告訴新京報記者,對於應如何調整出院標準應對“复陽”,目前還沒有找到更有效的方法和標準。
“我們還在研究中,還沒有新的結果,有結果會及時公佈。目前按照國家衛健委公佈的方案執行是最好的。”徐海波稱。
需排除“假陰性”因素
在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中,新冠肺炎傳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患者,無症狀感染者也可能成為傳染源。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五版)》則顯示,新冠病毒感染者除臨床症狀消失外,還必須連續兩次呼吸道病原核酸檢測陰性(採樣間隔至少1天),才可以判定治愈出院;此外,核酸檢測結果陰性不能排除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需要排除可能產生假陰性的因素。
“假陰性”,成為患者在出院或解除隔離前擾亂診斷的重要因素。《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五版)》附錄的新冠肺炎實驗室檢測技術指南,對標本採集的種類、方法、包裝和保存等都有嚴格要求,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假陰性”。
張笑春向新京報記者介紹,目前常用的兩種核酸檢測方式為肛拭子、咽拭子核酸檢測,採用原因是它們高效且方便操作,適合有當前有大量核酸檢測需求的狀況。但是,這兩種方式取樣局限性較大:“病毒可能不在咽部和肛門,在其他的身體組織中。加上出院患者體內的病毒量較少,操作上也可能沒能取到,實際採到的樣本中更少。還有試劑盒敏感度、患者身體差異等乾擾因素,因此容易顯現出’假陰性’。”
“這就是精度和效率的矛盾。”張笑春認為,“全國待查人數太多,要做大範圍排查,實在很難兼顧。”
2月18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也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用核酸檢測確診是正確的,但還要看取材,如果採樣不准確,會造成很大的結果差異。
據國家衛健委檢驗中心信息,在咽拭子在口腔和鼻腔取樣中,由於新冠病毒主要是在肺的深部,離大氣管較遠,感染者又較多乾咳、痰液不多,所以上呼吸道病毒含量相對較低,增加了“假陰性”的出現概率。
在張笑春看來,核酸檢測只能給出感染定性參考,而CT影像檢測直觀反映肺部情況,一定程度上能夠和核酸檢測互為補充。張笑春稱,在條件逐漸成熟時,“兩管齊下”甚至“多管齊下”,用多種方式做出院前的檢測,相信能有效減少後續“复陽”病例的增加。
第七版診療方案中的出院標準。國家衛健委官網截圖
有患者入院後排除了重新感染病毒的可能
郭燕紅在2月28日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新冠肺炎病毒是一個新病毒,它的致病機理、疾病的全貌和病程的特點還需要進一步加深認識。
張笑春告訴新京報記者,從目前的臨床經驗看,新冠肺炎病毒可侵略人體多個器官,因此病毒可能存在於患者的血液、糞便、胸腔積液及腦脊液等地方,這就為多點檢測方式指了路。張笑春認為,除了常規的咽拭子、肛拭子檢測外,應結合患者臨床症狀決定核酸檢測點,這樣有利於防止取樣不准、樣本量不夠、取樣部位病毒含量不能反映整體等問題。不過和多種方式檢測一樣,大範圍實行多點核酸檢測,每次所需的檢測時間會更多。
受制於檢測需求對新冠病毒本身的研究進度,目前各地對“复陽”現象採取的措施較為有限。各地疾控部門的公開資料顯示,各地仍以加強出院患者隨訪、加強健康狀況監測等後發式的干預手段為主。
對於海南的“复陽”病例再次出院的經驗,海南省人民醫院疾控辦負責人、感染科副主任吳彪介紹,“复陽”患者再次住院後檢查發現患者體內已產生IgG抗體,同時IgM已陰轉,排除了重新感染病毒的可能。海南省人民醫院在符合國家衛健委出院標準的患者出院前,會對其進行全血、糞便的核酸檢測,確定全陰性後方可出院。醫院將加強對出院新冠肺炎患者跟踪隨訪,按屬地疾病控制中心指定場所統一實施為期14天免費的康復隔離和醫學觀察。
從患者出院當日起至出院後12週,為出院患者設立第4週、第8週、第12週三個返院複查節點。重點複查血常規、血生化、指脈氧、新冠病毒抗體、多部位核酸、胸部CT等項目,開展健康指導和健康狀況監測,實現全流程管理。
2月22日上午,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黨委副書記、主任醫師張復春則在發布會上建議,出院病人依然要做好居家隔離,在家進行分餐製。據其稱,有病人出院兩週後又出現陽性,目前對病期以及帶毒時間還不清楚,為此要求所有患者兩週、四周後回醫院隨訪。
除了嚴格隨訪機制,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醫學影像科副主任張笑春認為,可以考慮延長出院患者的社區隔離及居家隔離時間。”康復者在解除醫院隔離後,還需要在社區的隔離點隔離14天再歸家,這期間能得到簡單的醫療服務。這個時間或許可以考慮延長到2個月,甚至3個月,拉長觀察的時間窗。“張笑春建議。
3月4日,國家衛健委公佈的第七版診療方案中,出院後注意事項也有所修改。考慮到有少數出院患者出現核酸檢測複檢陽性的問題,為加強對出院患者的健康管理和隔離,將“應繼續進行14天自我健康狀況監測”改為“應繼續進行14天的隔離管理和健康狀況監測”。這意味著出院患者出院後,仍需接受醫護人員進行健康狀況監測,與此前的自我檢測相比嚴格程度有所提升。
“复陽”患者是否傳染暫無定論
由於“复陽”病例多在解除隔離後的複檢中發現,因此可以自由活動的“复陽”病例是否有傳染性,成為“复陽”當下最受關注的要點。
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郭燕紅介紹“复陽”情況。央視新聞截圖
當下“复陽”病例的傳染性認識,與目前全球醫學界對新冠病毒的認識一樣,依然處於探索中。
加拿大安大略省衛生廳醫學微生物學負責人凡尼莎·艾倫(Vanessa Allen)在新聞發布會上稱,在“复陽”病例的檢測樣本中發現了一些遺傳物質或病毒物質殘留,但目前還不能從這些殘留物質中確定病毒的存活狀態,也暫不明確“复陽”患者是否仍有傳染性。
2月27日,鐘南山表示,新冠肺炎是新發傳染病,還不知道它的傳播過程,目前不能下絕對的定論。但是根據微生物的規律,一般只要患者身體裡產生了足夠抗體,這病人就不會再感染了。但這樣的患者會不會再傳染給別人,仍有待觀察。
在徐海波看來,康復出院病例的核酸檢測呈陽性,可能說明部分康復者體內仍攜帶有病毒,但是否有傳染性仍未清楚。
張笑春則認為,“复陽”可能源於病例出院接受檢測時體內病毒量較低,未達到核酸檢測陽性的程度,因此未能被檢測出來;出院後,其體內病毒有所繁殖,病毒含量增高到能被檢測出陽性。這說明病人在隔離期後,體內的病毒仍有一定活性,因此防範“复陽”病例傳染性非常有必要。
海南省人民醫院疾控辦負責人、感染科副主任吳彪認為,達到國家出院標准後出院的患者,理論上機體處於康復過程,機體存量病毒處於清除過程。如果出現恢復期核酸檢測呈陽性,只要通過臨床綜合判斷不是疾病復發,它也不會構成很大的威脅,成為新的傳染源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小的。
2月25日,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感染病中心ICU主任李粵平也在廣東省疫情發布會上介紹,雖然“复陽”病例的核酸檢測呈陽性,但從技術上很難區分是活病毒還是死病毒。所以對於病毒的防控,仍需嚴防死守。
“對’复陽’的現象,醫院和個人是要注意防控,但也不需要太恐慌,更不要歧視康復出院的病人。”張笑春稱,“我們有的是辦法應對,只是在各個層面需要做好權衡,改善的空間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