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6大前兆緊急處理,如何預防、復原
中風前兆
除了缺血性中風、出血性中風,還有一種特別的情況稱為暫時性腦缺血發作,也稱作「小中風」。
小中風是腦部暫時性的缺血而引起的中風症狀,也常是腦中風的前兆,千萬大意不得,例如:
- 半邊臉部或單側肢體無力、麻木
- 暈眩或嘔吐
- 視力模糊
- 口齒不清
- 吞嚥困難
- 疲倦或嗜睡
有以上徵兆時,必須立即就醫接受檢查,避免引發嚴重腦中風。
啊!有人中風了我該怎麼辦
首先,切莫慌張!切莫慌張!切莫慌張!
第一步,迅速撥打119尋求緊急醫療救護,或將患者送往最近的醫院。另外還有以下原則:
- 勿立即給予患者服用降血壓藥或食物
- 協助將麻痺的的那一側朝上「側臥」,以免嘔吐嗆到造成吸入性肺炎
- 解開患者緊身衣物,如皮帶、領帶,幫助暢通呼吸
- 記下患者的症狀與發病時間,到院後主動告知醫護人員,時間的計時對患者後續的診治非常重要
指尖放血真的能救命嗎?
以現代醫學的觀點來看,放血的用意可能僅是刺激痛覺,藉此判斷患者的意識情況,放血療法目前尚無實證上的研究,並無法證實其治病功效。一旦出現中風症狀,首先應該立即打119或是立刻送患者就醫。
常見的症狀?
- 劇烈頭痛、頭暈
- 臉部神經失調,出現眼歪嘴斜
- 情緒冷漠、記憶減退
- 視力模糊
- 溝通出現問題,難以表達或答非所問
- 肢體行動出現困難或抽搐
- 大小便失禁
辨識中風
不論是腦中風或小中風都會出現下面幾種症狀及先兆:單側手腳或臉部麻痺、說話不清等。當這些徵兆發生時,先別慌張,記住「FAST」口訣,確認三大重點:臉歪、手軟、大舌頭。
1.「F」指的是 FACE,臉歪,請患者微笑,觀察是否一側臉部低垂。
2.「A」指的是 ARM,手軟,請患者平舉雙手,觀察其中一手是否無力下垂。
3.「S」指的是 SPEECH,大舌頭,請患者重複一句簡單的話,觀察是否模糊不清、斷斷續續。
4.「T」指的是 TIME,記下時間,若出現上述三種狀況之一,需記下發作時間,立即撥打119送醫,把握搶救的黃金三小時,才能降低中風帶來的傷害。
中風的類型與成因?
一般說的中風通常是指「腦中風」(stroke)。它是一種緊急的病症,主要是大腦血管發生阻塞或管壁破裂出血,造成氧氣無法正常的輸送,使腦部功能出現障礙。
若無法及時接受治療,可能會導致永久性的傷害。
主要有兩大分類,分為「缺血性腦中風」與「出血性腦中風」,前者主因是血管發生阻塞,後者則因管壁破裂出血所致。
根據台灣腦中風學會的資料顯示,缺血性中風約占整體的70-80%,出血性中風則占20-30%。
缺血性中風
缺血性中風主因是血管發生阻塞所造成,常見的阻塞原因又分為兩種:
第一種稱為血栓性中風,因為膽固醇或其他物質堆積在血管內壁上,血管內變得越來越狹窄,一般我們將這個堆積物稱為「斑塊」。附著在管壁上的斑塊容易使血管壁變硬、變厚,稱為「動脈粥狀硬化」,管壁上的斑塊亦可能發生破裂,破裂後的血液凝塊形成「血栓」,它會佔據血管使得管徑縮小,導致血流量變少而引發中風,主要發生在腦血管。血栓的形成還有其他原因,如心房顫動、周邊血管阻塞、創傷等等。
第二種稱為栓塞性中風,主要是身體血管循環系統的某一處,通常是心臟,當它掉下一個血塊或雜質時,這個掉落的栓子會隨著血液流動,最後可能流到腦部較小的血管,堵住了血管,使血液無法運輸到腦組織,進而導致中風。
出血性中風
此類型的腦出血大多與高血壓有關,因血管長期處於高壓的狀態,腦內血管壁發生變質,最後導致破裂出血,破裂後的血液會形成血腫,進而壓迫腦組織導致中風的發生。
出血性中風還有一種常見的情況,是因動脈瘤破裂引起的「蜘蛛膜下腔出血」,出血的位置常是腦的基底部或是血管分岔點,破裂的血液流入蜘蛛膜下方產生堆積,引發中風的症狀。蜘蛛膜為腦膜的一部分,是較薄且脆弱的一層。
你也許會想問,什麼是動脈瘤?動脈是人體負責運送氧氣與養分的血管,若動脈的某個部分有不正常的增大或向外鼓起的情況,便可能患有動脈瘤。
蜘蛛膜下腔出血是一種較嚴重的腦血管疾病,常突發劇烈的頭痛及頸部僵硬,也可能伴隨噁心、嘔吐、失去意識的情況。
這類型中風的死亡率較其他類型高,若有不適情況應緊急送醫,陪同者也應主動告知醫師患者的症狀。
中風危險因子
高血壓患者
長期的高壓容易導致血管內膜受損,導致血管變質而破裂,進而引發腦出血的情況。患者平時應做好血壓的控制與追蹤,才能降低中風的發生率。
高血脂患者
血脂過高容易造成動脈粥狀硬化,這類型的病人通常也有肥胖、高血壓、冠心症的現象,進而增加中風機率。
糖尿病患者
此類型的患者常伴隨著高血壓、高血脂,控制血壓可降低腦中風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血脂的部分主要為控制低密度膽固醇的數值,降膽固醇亦可避免動脈硬化,可降低缺血性腦中風的發生。另外,糖尿病患者積極控制血糖,可以遇預防包括中風在內的心血管事件。
心律不整
有9%的腦中風與心律不整或其他心臟病有關,若有心臟相關疾病應積極治療。
空氣污染
美國哈佛大學附屬 BIDMC 醫學中心曾發表研究,以 1999-2008 年間波士頓地區 1700 多名中風患者為分析對象,發現中風的發病風險與空氣中的懸浮微粒有關。
2016 國際中風研討會另有美國學者發表研究,指出美國空氣品質不佳的地區,其中風發生率也相對較高,尤其當 PM2.5 的濃度增加時,中風發生率也隨之提高,可見空污對中風的確存在威脅。
近年來台灣空氣紫爆、PM2.5 濃度超標的事件時有耳聞,提醒大家,一旦空氣品質旗幟達紅色,或 PM2.5 濃度過高時,民眾應避免外出或減少戶外活動時間,尤其是老人、兒童及心血管疾病患者。
肥胖
每5個中風患者就有一個有肥胖的問題,改善肥胖問題同時可以降低其它慢性病危險因子的威脅。
其它
過量飲酒、缺乏運動、重油的食物都會增加中風的發生率。另外,抽菸易使血管收縮引發血壓上升,增加中風的發生率。
預防中風的五大重點
有超過90%的中風危險因子都是我們可以自己控制的。
定期健康檢查
及早發現危險因子的存在,避免疾病無預警發生。年滿四十歲的成人,每三年需檢查一次;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每年應接受一次完整的健康檢查。
慢性病的控制
慢性病容易衍生許多併發症,患者應定期追蹤血壓、血糖、膽固醇,並遵守醫師、藥師的指示,藥物是病情能穩定控制的重要因素,千萬不可貿然停藥或減量。
注意日常飲食
高熱量、重油、重鹹可是影響健康的可怕因子,慢性病患者或有中風病史者,食物應選擇較清淡的烹調方式,食用油可選用植物油以減少脂肪的攝取。高纖食物、蔬果,是幫助你維持健康的好朋友,它們不但能減少體內脂肪的吸收、也能降低血中膽固醇的濃度,更可以預防中風。
吸菸
吸菸易使血管收縮引發血壓上升,間接增加血管的受損機會。
飲酒過量
根據衛福部的資料顯示,飲酒過量的定義是:
小於或等於65歲的男性,每週飲酒量超過14單位,每次喝酒超過4單位。
大於或等於65歲的男女性,每週飲酒量超過7單位,每次喝酒超過3單位。
以下為常見酒類的酒精單位表:
常喝的酒類 | 酒精單位數 |
罐裝啤酒 (350cc) | 1 |
保利達/維士比 | 4.0 |
葡萄酒/紅酒 | 4.2 |
米酒 | 11 |
高粱酒 (300cc) | 14.5 |
威士忌、白蘭地 (600cc) | 20.5 |
若聚會時喝超過四瓶啤酒或一瓶紅酒,就已超標!服用藥物時更因避免喝酒,以免引起交互作用。
保持運動習慣
規律運動可以降低膽固醇、控制血壓、改善血液循環、提升胰島素的使用率、控制體重,等於是一次把很多中風的危險因子都降低了。若是原本沒有運動習慣的人,應該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養成運動習慣,規律、適量地運動比久久一次激烈的運動來得有益。
中風患者返家後怎麼照顧?
中風復健運動
復健對於中風患者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它能改善因中風而導致的肢體及語言障礙。初期需幫助臥床的患者翻身,以防褥瘡等併發症,並協助患者活動肌肉與關節,避免萎縮或退化。
從床上翻身、坐臥、站立、行走,採循序漸進的方式,必要時可使用輔助器材,切勿操之過急。中風會好嗎?約有80% 中風患者經過復健後,可以恢復到自行走路,甚至完全康復。
語言障礙也是中風後常見的影響之一,身為家屬可以怎麼做?與患者交談時以具體、簡短的對話為主,速度盡量放慢,多鼓勵患者說出想說的話,若表達不清也應給予鼓勵,記得多些耐心,也避免出現較刺激的字眼。
藥物治療
中風出院後的病人,會以抗血小板藥物、抗凝血藥物為治療方式,預防二次中風的發生。
抗血小板藥物
常見藥物如 aspirin (阿斯匹靈)、clopidogrel、ticlopidine、dipyridamole,可抑制血小板凝集,防止血栓與動脈硬化的形成。
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時,有以下注意事項須特別留意:
- 發生黑便、血便或不正常出血時,應立即就醫
- 須進行拔牙或其他手術時,應告知醫師正服用抗血小板藥物
- 避免飲酒,因酒精會增加腸胃出血的機率
- 遵照服藥規則與用量按時服藥,不可擅自減藥或停藥
- 忘記服藥時應立即補服,若已接近下次服藥時間,則於下次服藥時間服用一次的藥量即可
抗凝血藥物
此類藥物主要為 warfarin,如果是心因性血栓導致的中風,以此類藥物的效果最佳;dabigatran 則用於預防非瓣膜性心房顫動患者的中風。
服藥期間應遵守醫師、藥師指示的用法與用量,否則可能產生出血的副作用,若發生牙齦出血、血便、血尿、傷口流血不止的情況,應立即就醫。
中風患者的治療與後續照護是長期性的,積極復健的成效也十分顯著,重要的是定期追蹤、遵守預防中風的五大原則,才能有效防止二次復發。
文:林恆毅/圖:Da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