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團隊分析65例新冠死亡臨床特徵:和倖存者有何不同
《柳葉刀》預印版(Preprints with The Lancet)於當地時間3月3日發表了武漢協和醫院等團隊的研究成果“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eceased Patients Infected with SARS-CoV-2 in Wuhan, China”,對65例新冠疾病死者的流行病學和臨床特徵進行了分析,揭示了與該疾病死亡風險相關的部分因素。
研究團隊來自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美國哈佛醫學院麥克林醫院等機構,文章通訊作者是麥克林醫院精神神經基因組學實驗室主任林志誠、武漢協和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熊念。
這是首次有團隊對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COVID-19)死者的流行病學和臨床特徵進行研究分析。團隊發現,高齡(特別是60歲以上)和有更多基礎疾病的患者死亡率上升。死亡主要原因包括呼吸衰竭、循環系統衰竭以及多器官衰竭。
此外,他們認為,患者血清的CK(肌酸激酶)、LDH(乳酸脫氫酶)以及感染相關的生物標誌物(包括CRP水平)水平顯著升高或可作為COVID-19病情預後的重要指標。
此前的研究指出,隨著感染人數的增加,COVID-19的患者病死率(CFR)有所下降,同時,湖北省患者的CFR高於中國其他地區(14.97% 對0.52%)。但此前沒有研究探討為什麼湖北省的死亡率偏高,作者們認為,將死亡病例與倖存患者進行比較可能有助於找出新冠疾病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和危險因素,並更好地治療輕度病例,從而降低COVID-19患者的死亡率。
論文收集了兩組患者的資料,即2020年1月21日至2月14日,在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收治的確診COVID-19患者中的65例死亡患者和96例倖存患者(控制組),分析了他們的流行病學、人口統計學、臨床、實驗室、放射學等特徵和治療數據。
所有患者都經過實驗室診斷和胸部CT掃描,治療措施包括對症治療、抗病毒治療、糖皮質激素治療和呼吸支持。
結果顯示,65例死亡患者的中位年齡為67歲(範圍31-87歲),其中52例(80%)為60歲以上患者,同時男性佔多數(42例,65%)。與之相比,存活患者的中位年齡更小,為46歲(範圍22-87歲)。
在兩組共171例患者中,只有一名39歲以下的患者死亡。17%(171名患者中的29名)的患者年齡在40-49歲之間,其中4人死亡。50-59歲的患者在存活組中佔14%,在死亡組中佔12%。
死亡患者與倖存患者的年齡、性別情況
死亡的患者最常見的合併健康問題是心血管(39,60%)和內分泌系統(21,43%)疾病。他們發病時的常見症狀為呼吸困難(65,100%)、發熱(59,91%)、疲勞(56,86%)、厭食(54,86%)和咳嗽(42,65%),這些症狀的出現都要多於存活患者。
死亡組和倖存組之間的實驗室檢查結果也存在許多差異。65名死者中有42%(27例)表現出白細胞增多(白細胞計數超過10 x 109 / L),而倖存的96名患者中有31%(30例)有白細胞減少症(白細胞計數低於4 x 109 / L),死亡患者中只有8%有白細胞減少症。
死亡患者的中性粒細胞百分比中位數為90.3%(範圍47.5-97.9%),而存活患者的中性粒細胞百分比中位數則為61.3%(範圍33.5-94.7%)。死亡組在症狀發作時的平均淋巴細胞百分比低於存活組。
死亡患者與倖存患者的血常規、血生化、與感染相關的生物標誌物檢查情況
死亡患者入院時的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及D-二聚體水平(3.28 mg/L對0.35 mg/L)均比存活患者入院時更高。
死亡患者的平均尿素氮、肌酐、CK(肌酸激酶)、LDH(乳酸脫氫酶)均高於存活患者。65例死亡患者中有60例(92%)的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和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的平均水平都很高,但存活患者中只有不到30%有相似的AST和ALT水平。包括CRP(C反應蛋白,當患者機體受到微生物入侵或組織損傷等炎症性刺激時,會出現CRP升高)在內的與感染相關的生物標誌物在死亡患者和倖存患者之間也有顯著差異。
65例死亡患者中,有64例(98%)患有至少1種合併疾病,包括急性呼吸道損傷31例(48%),ARDS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27例(42%),急性心臟損傷3例(5%),急性腎損傷2例(3%),感染性休克1例(2%)。相比之下,96名倖存的患者中只有1例患ARDS(1%)。
所有患者的CT圖像均存在異常,死亡患者中有支氣管炎、雙側肺炎、肺內多發活動及毛玻璃樣混濁病變者多於存活者(P <0.0001)。
在臨床治療上,65例死亡患者全部接受了高流量吸氧,16例(25%)接受了無創通氣。無論是死亡組還是存活組,大多數患者都接受了抗病毒治療(奧司他韋、阿比多和更昔洛韋),抗菌治療(莫西沙星,頭孢曲松,阿奇黴素)和靜脈免疫球蛋白治療(IVIG)。
死亡組中接受系統性糖皮質激素治療的患者多於倖存者(46 [71%]vs.29 [30%];P <0.0001)。此外,在65例死者中有2例(3%)使用了體外膜肺氧合技術(ECMO),有1例(2%)中用了連續性腎臟替代療法(CRRT),96例倖存的患者沒有採用上述治療方法。
死亡患者與倖存患者的合併症、胸部CT及治療情況
截至2020年2月14日,研究樣本中的患者共有36位出院,平均住院天數為12.5天(最少3天,最多28天),其他患者仍留在醫院。
作者們表示,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急性呼吸系統損傷和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危險因素是年齡和基礎疾病,大部分死亡患者有1種或多種合併症疾病。
此外,實驗室指標顯示,死者感染後血液中的PT/APTT/ D-二聚體含量顯著增加,這表明循環系統處於高凝結狀態,很容易導致肺栓塞。值得注意的是,COVID-19患者的D-二聚體和FDP(纖維蛋白原降解產物)水平升高與患者的預後不良有關。
作者們還發現,升高的CK(肌酸激酶)、LDH(乳酸脫氫酶)和CRP(C反應蛋白)水平可以作為COVID-19預後的潛在標誌。此前有報導稱,CK與非肌肉浸潤性乳頭狀上尿路上皮癌(UTUC)患者的預後有關。
先前的研究還發現,LDH水平可能會在轉移性生殖細胞腫瘤患者中帶來潛在風險,或預示著晚期膽管癌患者的臨床結局。
此外,研究人員發現,炎症因子(如CRP)水平升高也可能導致死亡。
在論文的最後,作者們表示,COVID-19的預防和早期診斷對於老年人而言,似乎比年輕人更為重要。
考慮到可能的假陰性RT-PCR(反轉錄聚合酶鏈反應)結果,作者們認為胸部CT掃描可能也是一種有效的篩查工具。同時,作者們建議在必要時對患者進行病毒血清檢測(IgM,IgG),與RT-PCR檢測相比,其敏感性更高。
研究人員表示,由於對新冠病毒的易感性因人而異,無症狀感染者(通常年輕人居多)非常有可能成為潛在的感染源。因此,疾病預防、輕度患者的早期發現和隔離對於控制這種疾病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