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查新冠病毒來源不是“甩鍋”
《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聯合考察報告》(以下簡稱聯合報告)於2月29日正式發布。這份備受關注的報告承認,目前對新冠肺炎這種全新疾病的認識仍非常有限。接受《環球時報》採訪的專家認為,只有國際社會通力合作查明病毒來源,才能盡可能地切斷病毒傳播途徑。
本報記者 郭媛丹 本報特約記者 魏雲峰
日本、韓國、意大利、美國……隨著越來越多國家發現“沒有中國旅行或密切接觸史”的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外界有理由對“新冠病毒是從中國發源的”這種說法提出懷疑。鐘南山院士關於“雖然新冠肺炎首先在中國出現,但疫情發源不一定在中國”的表述更激發社交媒體大討論。在這份聯合報告中,同樣在開篇就對新冠病毒的來源展開探討。不過無論是報告本身還是接受《環球時報》採訪的專家均認為,當前沒有充分證據能說清楚新冠病毒的確切來源,在沒有依據的情況下討論病毒是發源於國內或國外還為時過早。
聯合報告描述稱,新冠病毒是一種新出現的病原體,現有知識對“病毒的動物來源和天然宿主”“初始階段的動物到人的感染過程”“早期暴露史不詳的病例”等傳染源的了解存在局限。已知它是一種動物源性病毒,在武漢發現的早期病例被認為是通過動物傳染到人的途徑感染,但截至2月25日,尚未查明動物來源。新冠病毒與蝙蝠攜帶的SARS樣冠狀病毒RaTG13株全基因組親緣關係最近,同源性為96%。“蝙蝠似乎是該病毒的宿主,但中間宿主尚未查明”。
當前戰疫鬥爭正處於關鍵階段,為何各國科學家卻要執著於尋找看似關係不大的“新冠病毒發源”?不少網友將其中的理由扭曲為“甩鍋”,並派生出類似“美國率先發病,然後傳染到中國”的說法。北京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王培玉教授3月1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病毒溯源堪稱疫情防治的核心,其目的是找到病毒傳播源頭,摸清病毒初始傳播途徑、突變規律和潛在風險,從病毒源頭為疫情防控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現在學術界的研究證明穿山甲是新冠病毒潛在的中間宿主,但數量稀少的穿山甲怎麼會帶來如此大規模的感染?病毒又是如何從動物到人類,疫情如何在人類社會蔓延,這些仍是未知數。聯合報告特別提醒說,由於不清楚新冠病毒的動物來源,因此已發生疫情的地區“必須考慮病毒復發的危險”。
多國確診的部分新冠肺炎病患沒有中國旅行史和密切接觸史,會不會新冠病毒是在多地獨立傳染呢?武漢大學醫學部病毒學研究所教授楊占秋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按照傳染病暴發性流行的基本要求,這次新冠肺炎首先大規模暴發疫情地在中國武漢,從病人體內檢驗出的首個新冠病毒也在武漢,因此武漢是此次疫情暴發的發源地。但這並不表示新冠病毒源頭一定始於武漢,新冠病毒可能同一時期有多個發源地,有可能來源於不同動物、不同人或不同地域。
聯合報告稱,“對2019年12月底至2020年2月中旬在不同地點採集的患者標本中分離出的104株新冠病毒株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分析,結果顯示它們具有99.9%的同源性,無明顯基因突變”。楊占秋表示,確定哪裡才是病毒的起源地需要更多的研究。中國需要重視流行病學調研工作,比如要調查最早一批病患之間的關係。他們之間的關係是什麼,他們是否有國外旅行史或者與他人和動物的接觸史等非常細緻的問題,搞清楚這些病人之間的內在聯繫。通過多部門多學科協作,運用大數據是可以追查到結果的。
至於美國的流感疫情是否與新冠病毒相關,楊占秋認為,不是沒有可能,但需要有科學證據。如果美國從一定數量的流感患者樣本中檢測到1/3或1/2的患者攜帶有新冠病毒、最早的武漢新冠肺炎患者有與美國人接觸史或美國旅遊史,且體內病毒與美國流行的新冠病毒相同,才能說明武漢新冠肺炎病毒起源於美國。這取決於美國的科研人員是否會做這樣的回顧性研究工作,是否會對外公佈研究結果。
王培玉表示,現在全球早已實現一體化,互相往來頻繁,單憑一個國家無法防控病毒蔓延。中國科研人員已將研究成果向國際公佈,國際社會也應該全力合作,通過跨國的研究論證來搞清楚世界各地的新冠病毒是否為同一類型,在基因序列上是否有差別,判斷新冠病毒是否有其他來源。其中世界衛生組織也應該發揮更大作用,在各國之間協調,進而盡可能地切斷病毒傳播途徑。▲
防控疫情蔓延,全球該怎麼做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蔓延,聯合報告對各國的戰疫準備提供了指導意見。
報告稱,新冠肺炎病毒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在任何環境下都會對公共衛生問題及經濟社會產生影響。它既不是SARS,也不是流感,僅根據已知的這兩種病原體來構建對新冠病毒的認識並製定防控措施存在風險,尚不足以阻止傳播、減少疾病、挽救生命。
報告稱讚“中國採取堅定有力的綜合性非藥物性干預措施,非常有效地切斷病毒傳播途徑,為全球應對新冠肺炎提供了重要經驗”。中國經驗證明,確定新冠病毒後,在地方開展全面風險評估,利用差異化的風險控制策略,管理無病例、散發病例、聚集性病例乃至社區傳播等不同類型地區取得明顯成效。但國際社會在思想上和行動上都還未準備好去組織實施“已經被中國證明了唯一能阻斷或最大程度降低新冠病毒傳播的措施”。
為此報告建議,有輸入性新冠肺炎病例及疫情暴發的國家應立即啟動最高級別國家應急處置方案,確保各級政府和全社會採取所有必要的非藥物性干預措施,阻斷疫情傳播;大力開展疫情防治宣傳,讓公眾充分認識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性;根據需要採取更嚴格的措施阻斷傳播鏈,例如暫停大型集會和關閉學校、工作場所等。
對於尚未受疫情影響的國家,報告也建議做好隨時啟動最高級別國家應急機制的準備;將新冠肺炎快速檢測、大規模病例隔離和呼吸機設備救治能力納入國家應急處置方案中;立即在所有醫療機構門急診和發熱門診實施最嚴格的防控措施,這些是新冠肺炎病例最有可能輸入的區域。
報告也對普通民眾提出建議,新冠肺炎是一種全新出現的傳染性疾病,但只要採取正確的應對措施,疫情暴發就可以得到控制,患者大都能夠康復;應立即採取並落實最嚴格的預防措施,勤洗手,打噴嚏或咳嗽時掩住口鼻;人人做好準備,通過各種方式積極參與到疫情防控,嚴格保持“社交距離”,努力幫助老年人等高危人群。▲
人人易感兒童罹患率相對較低
對於普通大眾而言,聯合報告確認的新冠肺炎傳染機制和易感人群等信息尤其重要。報告提到,新冠肺炎主要是無防護時通過飛沫和密切接觸在感染者和被感染者之間發生傳播,尚無新冠肺炎空氣傳播的報告,且根據現有證據,也不認為空氣傳播是主要傳播方式。但報告承認,在醫療機構中或可因存在醫療操作產生氣溶膠而發生空氣傳播的可能。糞便排毒已在一些患者中得到證實,少數病例糞便中還發現了活病毒,但根據現有證據,糞-口傳播似乎並不是新冠肺炎的主要傳播方式,其在新冠肺炎病毒傳播中的地位和作用仍待明確。
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國,新冠肺炎的人際傳播主要在家庭中發生。報告提到,由於新冠肺炎病毒是一種新發現的病原體,人群普遍缺乏免疫力。根據目前在中國觀察到的流行病學特徵,幾乎人人易感。由於出現多例病患痊癒後“陰轉陽”的情況,報告強調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明確“感染後是否就此具有免疫力”。真正的無症狀感染者比例尚不明確,但相對較罕見,也不是傳播的主要驅動因素。新冠肺炎患者通常在感染後平均5至6天出現輕度呼吸道症狀和發熱等症狀,多數患者為輕症可痊癒,重症和死亡高危人群為年齡60歲以上以及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和癌症等基礎性疾病者。兒童病例似乎很少且病情較輕。數據表明18歲及以下人群的罹患率相對較低。兒童病例多是通過追踪成人病例家庭密切接觸者時發現的。值得注意的是,接受聯合考察組訪談的人未發現有兒童感染成人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