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40位專家最新研究:23.7%患者有合併症入院時43.8%患者發熱
專家對新冠病毒的臨床特徵又有了進一步認識。當地時間2020年2月28日,鐘南山、李蘭娟等近40名專家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上發表了名為“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in China”(2019年中國冠狀病毒的臨床特徵)的研究。
【圖源NEJM】
收集1099 例實驗室確診病例臨床信息
在國家衛健委的支持協調下,研究團隊由鍾南山院士牽頭收集了自2019 年12 月11 日-2020 年1 月29 日全國30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552 家醫院的1099 例經實驗室確診的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臨床信息。
在1099 例患者中,3.5% 為醫務人員,1.9% 有野生動物接觸史;483 例患者(43.9%)為武漢居民,72.3% 有與武漢居民的接觸史,其中31.3% 曾去過武漢;25.9 % 的非武漢居民既未去過武漢,也無與武漢居民的接觸史。
就研究方法而言,研究人員根據電子病歷提取了患者的近期暴露史、臨床症狀或體徵以及入院時的實驗室檢查結果。
具體來講,研究人員根據病歷中的記錄或描述,確定患者是否有影像學異常;如果有影像學掃描圖像,負責提取數據的呼吸科主治醫師將對其進行審核;若兩位審核人員之間出現重大分歧,則需第三位審核人員進行審核。
另外,實驗室評估包括全血細胞計數、血液化學分析、凝血試驗、肝腎功能評估,以及電解質、C 反應蛋白、降鈣素原、乳酸脫氫酶和肌酸激酶測定。
23.7% 患者有合併症,入院時僅43.8% 患者發熱
研究團隊根據疾病嚴重程度和是否發生主要復合終點列出的患者臨床特徵主要包括(具體見下圖):
- 中位潛伏期為4 天(四分位距,2~7),重度、非重度患者中各有一例患者潛伏期達24 天,潛伏期大於14 天的共13 例(12.7%),潛伏期大於18 天的有8 例(7.3%);
- 中位年齡為47 歲(四分位距,35~58),15 歲以下患者佔0.9%,女性41.9%;
- 入院時43.8% 患者發熱,但住院期間88.7% 發熱; 此外最常見症狀是咳嗽(67.8%),噁心或嘔吐(5.0%)、腹瀉(3.8%)不常見;23.7% 有至少一種合併症(如高血壓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入院時926 例患者為非重症,173 例患者為重症。重症患者的年齡中位數比非重症患者大7 歲;重症患者有合併症的情況比非重症患者常見(38.7% vs. 21.0%);重症和非重症患者的暴露史相似。
此外,患者入院時的影像學和實驗室檢查結果主要包括(如下圖所示):
- 入院時的975 次CT 掃描中,86.2% 有異常,胸部CT 影像最常見的是磨玻璃影(56.4%)和雙肺斑片狀影(51.8%);877例非重症患者中157 例(17.9 %)和173 例重症患者中5 例(2.9%)無影像學或CT 異常;
- 入院時,83.2% 患者淋巴細胞減少,36.2% 血小板減少,33.7% 白細胞減少;
- 大部分患者的C 反應蛋白水平升高;丙氨酸轉氨酶、天冬氨酸轉氨酶、肌酸激酶和d 二聚體水平升高的情況較少見。相比非重症患者,重症患者的實驗室異常(包括淋巴細胞減少和白細胞減少)更明顯。
同時,67 例患者(6.1%)發生了主要復合終點事件,進入ICU 患者佔5.0%、接受有創機械通氣的患者佔2.3%,死亡1.4%。173 例重症患者中有43 例(24.9%)發生了主要復合終點事件。同時,所有患者復合終點的累積風險為3.6%,重症患者累積風險為20.6%。
構建病毒智能預測模型是當前的工作重點
基於上述數據,研究團隊得出結論:儘管死亡病例多,但新冠肺炎病死率似乎低於SARS-CoV 和中東呼吸綜合徵相關冠狀病毒(MERS-CoV)。另外,患者入院時的呼吸功能受損(疾病嚴重程度的主要驅動因素)與結局較差相關。
同時,研究團隊表示:
由於時間緊、數據不完整,該研究結果的準確性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但隨著疫情發展,對該病認知在不斷加深。
就今後的研究方向而言,鐘南山等專家也提到:
目前亟待明確病毒傳播的動力特徵、傳播途徑、病毒對人體組織的嗜性。同時,對病毒在人群中傳播的智能預測模型構建與驗證也是當前的工作重點。
相信隨著對新冠病毒及患者臨床特徵的不斷深入理解,我們一定會早日戰勝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