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養殖蛇類能食用嗎?蛇類疾病調查結果不容樂觀
禁野之後,人工飼養的蛇類還能食用嗎?蛇類養殖者憂慮叢生,並且認為純養殖的蛇類沒有問題。但記者調查發現有關蛇類疾病問題不容忽視。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的“大令”已經落下,如一根劈啪作響的打草棍,讓蛇類養殖業者直呼震驚。
“種養殖業是農戶最大的經濟來源。很多人上有老下有小,所有開支收入都指望著養殖。”“蛇類養殖戶不少人是向銀行貸款和親朋好友借錢來發展這個行業。”“如果禁蛇,對這個養殖行業必將造成滅頂之災。”
1日上午,多位養蛇業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反映,目前廣西在全國養蛇存欄量約佔全國的50%以上,廣西的溫度、地理位置得天獨厚非常適宜蛇類的繁殖生長,特別是眼鏡蛇、滑鼠蛇(水律)在廣西繁殖馴養成功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
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特種養殖業的滑鼠蛇、眼鏡蛇、大王蛇產值約500多億元,直接從業者和相關產業鏈的從業者達100多萬人。“蛇類養殖行業本身就是投資大、風險高、週期長的項目,為發展這個行業,不少人已債台高築,欠債少則三五萬元,多則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一位養殖者說。
多位養殖戶對第一財經記者說,蛇類養殖業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滑鼠蛇(水律蛇)、眼鏡蛇、大王蛇這三個品種,經過多年的優選優育馴養繁殖,與傳統意義上的野生動物相比,無論是生存環境,還是食物來源,或者自身所攜帶的病菌,已經存在很大差異。到現在為止,還沒有證據表明蛇類攜帶有冠狀病毒或者是中間宿主。
微信名“執筆為常”的養殖戶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野生動物不管是什麼都會攜帶病毒,蛇在野外有很多的不確定性,不確定它去過哪裡,不確定它捕食過什麼獵物等等;但是人工繁殖的蛇從孵化到幼苗到再成年,都可以追踪其生長環境。
“合法養殖場的蛇,都是子二代、三代、子N代,都是蛇場自己養殖的蛇產蛋孵化而來的,從出生到養殖,一直到銷售,與外界無任何接觸,何來皮下寄生蟲一說?”養殖戶郭祖成說。
一位騰輝蛇場的養殖戶也表示,他本人在養蛇行業已八年了,沒有聽說因為吃蛇或接觸蛇出現過病毒感染事件。“如果有這種可能,我們養蛇人首當其衝,不會首先發生在吃蛇人身上。”
有養殖戶稱,“野生動物應分為兩類:生活在自然界中的野生動物;以及有成熟技術人工養殖的野生動物。相關部門應把控源頭,區分對待。”
不過,也有專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由於現行野生動物保護立法、執法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甚至缺失,導致野生動物馴養繁殖交易市場長期處於混亂狀態,甚至成為非法野生動物交易的“洗白工具”。
調查顯示,盜獵洗白、租借亂用許可證情況屢見不鮮,如有些養殖場經常到野外捕捉野生動物,然後與圈養的野生動物交配,防止圈養的種群退化。野生動物保護的溯源、監管和執法難等問題普遍存在。
第一財經記者在採訪中也注意到,有關蛇類疾病問題仍不容忽視。
福建農林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專家黃瀟航在《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9年第4期)撰文介紹,肺炎是蛇類規模化養殖中具有較大危害性的疾病。患有肺炎的蛇類主要表現為拉風箱的喘氣聲、肺部呼吸道等纖維素性滲出,或者乾酪樣物質填塞等呼吸系統病症。蛇肺炎是蛇類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夏季多發,常見於水律蛇等抗病力較差的蛇種。該病具有傳播快、治愈慢等特點。
對廣西地區的蛇類患病個體(包括肺炎病例在內)進行的系統的病原菌分離鑑定與致病力分析發現,共分離純培養17株菌種,包括奇異變形桿菌、彭氏變形桿菌、腸道沙門氏菌等致病菌類。具有傳染性的群發性肺炎有細菌性肺炎、寄生蟲性肺炎、真菌性肺炎和病毒性肺炎四大類。
湖南永州職業技術學院於桂陽教授等多位學者在《黑龍江畜牧獸醫》(2016年第1期)上也撰文稱,隨著永州地區蛇類養殖向規模化發展,人工飼養的蛇類動物易發生各種疾病並呈上升趨勢。大多數養殖戶未曾學習有關蛇病防治的知識,蛇場一旦發病,多束手無策,給蛇類動物疾病防治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
於桂陽介紹,經流行病學調查和歷史對比發現,蛇類動物疾病的傳播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通過空氣(飛沫和塵埃)傳播,飛沫和塵埃是主要媒介,如蛇急性肺炎;通過污染的飼料或飲水傳播,以消化道侵入為主,如蛇腸炎和蛇曼氏裂頭蚴(蛇吞食含有寄生蟲的青蛙);經生活中的土壤傳播,人工養殖蛇現在大多數使用自然環境的土壤作墊料,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此類傳播主要是一些對外界環境抵抗力較強,且能在土壤中存活較長時間的致病微生物,如大腸桿菌和葡萄球菌,在蛇抵抗力下降或各種應激因素情況下,很容易爆發疫病。
於桂陽介紹,調查結果表明,臨床發現蛇的許多疾病是人獸共患病(如蛇曼氏裂頭蚴病),已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安全問題。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2月24日通過的《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明確,全面禁止食用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以及其他陸生野生動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飼養的陸生野生動物。
深圳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一份關於《深圳經濟特區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條例(草案徵求意見稿)》的說明,明確將蛇排除在可食用動物範圍之外。
有專家表示,對存在科學不確定性的這些問題,環境法的風險防範原則早就做出了回答。這一原則的要義就是,當科學知識對某一環境問題的認識未達成一致意見時,如果存在對人類及環境造成嚴重的損害威脅的可能性,則不能以科學不確定性為由,延遲或拒絕採取防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