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美國工人想要過“中產”生活需每年工作53週
美國曼哈頓研究所(Manhattan Institute)的奧倫-卡斯(Oren Cass)進行的一項新研究證實,對於只想過上“中產階級”生活的普通美國工人來說,52週的工作時間根本不夠用。對於女性來說,情況甚至更糟:她們需要66週才能過上中產階級的生活。
據媒體報導,這些數字與1985年相比相差甚遠,當時男性每週工資中位數只需工作30週,女性只需工作45週。
該論文試圖編制一個“繁榮的成本”指數,以衡量生活質量。“中產階級”生活成本被定義為一套略低於市場中間價的三居室房屋成本、家庭健康保險、汽車及其相關成本、再加上公立大學學習一個學期的學費。
該研究的作者奧倫-卡斯曾是米特-羅姆尼(Mitt Romney) 2012年總統競選的顧問。他說,雖然他的指數並不完美,也沒有考慮到成本和收入的巨大差異,但它是一個“起點”。它也沒有考慮到更大的房子、更先進的醫療和更安全的汽車。
卡斯在介紹這一問題時表示:“數據和經驗之間的巨大差異正在混淆美國的政策辯論。這些數據似乎表明,家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工資(往壞了說)頂住了通脹,或者(往好了說)漲幅遠遠超過了價格。按照傳統的衡量標準,收入分配中所有地方的物質生活水平都處於歷史最高水平,而技術進步繼續提高這些水平。”
他接著說:“ 然而,過去許多能夠養家的工作現在都不需要了。千禧一代的經濟狀況比X一代更糟,X一代自己也落後於嬰兒潮一代。這些故事似乎是不可調和的。”
卡斯痛擊了這樣一個事實:生活質量的提高足以超過通脹和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他說,如果工人們的收入增長不夠快,買不起更新更好的產品,他們依然要用更差但更便宜的產品。
他還發現,自1980年以來,只有擁有學士學位的男性收入的增長超過了消費價格的增長。
卡斯的結論是:“解釋是這樣的:通脹並不能衡量負擔能力。為衡量潛在的、整個經濟範圍內的物價上行壓力而構建在通脹指數中的關鍵假設,與評估家庭面臨的經濟選擇和約束所必需的關鍵假設不同,而且往往是相反的。當分析人士用通脹調整來比較家庭資源時,他們選擇了錯誤的有利位置,他們的觀點是模糊的。 ”
他的研究還得出結論,經濟學家和家庭對三件事的看法不同:
質量調整,產品和服務的價格大幅上漲,但與衡量的質量改善成比例的可能會讓人負擔不起,而對通貨膨脹沒有影響。
風險共擔,新產品和新服務可能會增加整個人口的成本,但只會給一小部分人帶來好處,而對通貨膨脹沒有影響。
社會規範,社會範圍內的行為和期望的變化可以改變商品或服務的價值或必要性,而對通貨膨脹沒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