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併基礎疾病的新冠肺炎患者預後更差,風險上升80%
新冠肺炎(COVID-19)在國內的新增數量越來越低,說明國家強有力的控製手段起了效果。鐘南山院士最近就說了,他對國內疫情規模的預測,竟然被國外權威期刊退了回來,因為“預測數字太低,外國人不相信中國能控制疫情”……
結果呢?現在熱搜的頭條都已經被意大利、韓國、日本這些國家的疫情爆發取代了。不過說歸說,看到每天早上疫情統計頁面還有幾萬例患者,幾千例重症病例,奇點糕還是挺揪心的,尤其是那些病情相對更危險患者的救治。
到底有哪些因素,和新冠肺炎病情凶險有關呢?近期在預印本平台Medrxiv上,鐘南山院士團隊再次發布了全國1500多例新冠肺炎患者的分析,結果顯示:患者的基礎疾病狀況,與轉入ICU、需要機械通氣和病死密切相關!
這項分析的通訊作者,是鍾南山院士和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何建行教授,分析涉及了全國31個省近1600例新冠肺炎患者,其中約40%是湖北省內收治的患者。
具體到基礎疾病的種類上,癌症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最可能增大患者不良預後的,但只要有一種基礎疾病,就與患者的不良預後風險升高79%有關,同時有兩種以上的話,風險更是會升高1.59倍(HR 2.59)!
這也和各地報告的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大多有各種基礎疾病相吻合。所以在這些患者的救治上,臨床還需要更好更迫切的手段,這對國外防治新冠肺炎,同樣有著重要的意義。下面就一起看看具體的數據吧。
這樣看比文字更直觀吧?
與上次鐘南山院士帶領全國專家組的分析相比,這次的患者分佈更廣,來自全國31個省、575家醫院報告的病例資料,其中有40.7%的患者是湖北省內收治的,大多數患者有武漢接觸史。
患者的整體特點,還是與此前的幾次分析相近,比如男性偏多,中位年齡接近50歲,症狀以發熱、咳嗽、乏力為主,大部分患者影像學檢查存在雙肺炎症表現等等,其中重症患者占到16%。
近400名患者合併有基礎疾病,占到患者整體的25.1%。最常見的是高血壓,患者佔比達到整體的16.9%,其次是糖尿病,此外還包括了心血管疾病、COPD、癌症、慢性腎病、乙肝和免疫缺陷病等,130名患者存在兩種以上的基礎疾病。
這裡列出了人數較多的基礎疾病特徵
對比一下這些患者和沒有基礎疾病患者的特徵,就是年齡更大(60.8歲對44.8歲),出現呼吸困難(41.4%對17.8%)和噁心、嘔吐症狀(10.4%對4.3%)的比例更高,肺部X線呈肺炎表現的更多(29.2%對15.1%)。
當然還有一點,就是重症比例更高,在重症的16%患者中,有基礎疾病的患者占到了接近三分之一。如果是存在兩種以上的基礎疾病,情況就更糟糕一些了。從地域分佈來看,湖北省內患者合併基礎疾病的比例也要更高。
這些基礎疾病,對患者的預後影響是非常明顯的。與此前的分析相似,本次研究中把患者不良預後的複合終點,定為收入ICU、需要機械通氣和病死,在近1600名患者中,161名出現了上述複合終點的情況。
而這161名患者當中,就有77名是存在至少一種基礎疾病的,佔合併基礎疾病患者比例達到19.3%,遠遠高於不合併基礎疾病患者的4.5%,77名患者中有35名已經去世,死亡率也達到了8.8%,高於不合併基礎疾病患者的1.3%。
合併基礎疾病的患者,整體病程隨時間推移的變化
本次分析是第一次收集全國范圍的數據,分析新冠肺炎對存在基礎疾病患者的威脅。研究團隊表示,新冠肺炎的這種特徵,和季節性流感、SARS以及中東呼吸綜合徵(MERS)類似[2-3],但量化關係更加清晰。
仔細一想也的確如此,畢竟慢性疾病導致的免疫功能失調、或者是長期的慢性炎症,都可能被狡猾的病毒抓住加以利用。研究團隊也建議,應該更加重視慢性疾病對新冠肺炎患者的影響,做到早發現、早單獨隔離和多學科聯合診療。
拐點會來的,疫情會過去的,春天還在等我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