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總裁遺憾離場和前任們比起來如何?
“藍色巨人”IBM今天宣布CEO羅睿蘭(Ginni Rometty)將於4月6日正式退休,公司高管阿溫德·克里希納(Arvind Krishna)將出任新任CEO 。另外,前Red Hat CEO吉姆·懷特赫斯特(Jim Whitehurst)將出任公司總裁。
IBM營收、市值一路下滑
消息傳來,盤後交易中IBM股價一度上漲約5%,這無疑代表了資本市場對羅睿蘭退休的態度。
自羅睿蘭2012年1月1日出任IBM總裁、CEO以來,由於IBM在轉型為雲計算服務供應商方面表現不給力,股價累計下跌了約25%。在此期間,IBM的營收也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由2012年的1045億美元一路下滑到2019年的771億美元(當然,IBM出售部分業務也會影響到營收)。2012年末,IBM市值還超過2000億美元,目前只剩下1211億美元,縮水約40%。
不過,IBM走下坡路的棍子也不能全打在羅睿蘭身上。在2005年將PC業務出售給聯想後,彭明盛(Samuel Palmisano)領導IBM向高端服務——當時剛剛出現的數據分析和雲計算——轉型。
在此後的6年中,IBM營收幾乎沒有什麼增長,但通過回購股票,IBM每股收益實現了芝麻開花——節節高。IBM控製成本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將更多工作崗位轉移到海外,尤其是印度。
基於人工智能的數據分析工具Watson
上任後,羅睿蘭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計劃,在雲計算和人工智能領域開疆拓土。她一方面拋棄不能帶來利潤的業務,一方面豪賭基於人工智能的數據分析工具Watson。
但命運給羅睿蘭和IBM開了個玩笑。IBM進軍雲計算領域的努力,遭遇到一家新競爭對手的阻擊——亞馬遜。與IBM在雲計算領域蹣跚前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19年亞馬遜雲計算部門AWS淨營收超過350億美元。
Watson也沒有好到哪裡去,被客戶批為從未兌現承諾。
在談到由傳統業務向新一代技術轉型時,Wedbush證券公司分析師莫什·卡特里(Moshe Katri)表示,“羅睿蘭主政期間,IBM經歷了一段極具挑戰性的時期,糟糕的財務業績就是對此的最好體現。”
羅睿蘭沒有坐以待斃
上任伊始,面對困境的羅睿蘭沒有選擇逃避、坐以待斃。
為了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她選擇出售不能盈利的業務。其中最受關注的一個舉措,是將當時尚不算十分差的X86服務器業務出售給聯想。當時業內人士普遍認為,IBM意識到會有大量客戶轉向雲計算服務,標準化服務器需求會萎縮,而云計算服務提供商也將拋棄標準化服務器,而選用定制服務器。IBM還因這一交易變相裁員7500名正式員工和1500名合同員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
在出售X86服務器業務前,IBM就宣布投資逾10億美元,新成立Watson業務集團,並宣布投資12億美元擴大雲計算業務,在遍及全球五大洲的15個國家建立40個數據中心。
IBM斥資340億美元收購Red Hat
在意識到在雲計算領域落後於亞馬遜、微軟和谷歌后,2018年,羅睿蘭做出了出任IBM CEO以來最大膽的決定:斥資340億美元收購開放源代碼軟件廠商Red Hat,希望這一交易有助於使IBM不會在雲計算大潮中掉隊。但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在這一交易後,IBM營收五連跌,直到2019年第四季度才扭轉營收下跌的頹勢,不過營收也僅增長0.1%。
2014年,IBM宣布與蘋果合作,使後者為企業客戶設計應用;當年,IBM還宣佈在雲計算領域與德國企業軟件巨頭SAP合作,在數據分析領域與Twitter合作。2015年,IBM與Box達成雲服務合作協議。
在2012年-2015年期間,IBM斥資85億美元收購了約30家公司。截至2016年前,羅睿蘭出售了價值約70億美元的IBM業務,其中包括芯片製造。
因兩個原因被“銘記”
明尼蘇達大學資深研究人員詹姆士·科塔達(James Cortada)表示,羅睿蘭將與這兩件大事聯繫在一起:營收縮水和拉開IBM第三次轉型的大幕。
歷史上,IBM曾經歷兩次大的轉型。第一次轉型發生在1950年代,IBM主營業務由製表設備轉向計算機;第二次轉型發生在1990年代,IBM主營業務由大型主機轉向軟件和服務。混合雲是IBM第三次大轉型,只是對於許多人來說,IBM行動速度太慢了。
在採用混合雲策略前,IBM在雲服務領域走過一段彎路。IBM曾採用封閉策略開拓雲服務市場,主要使用自家服務。克里希納改變了IBM的雲計算服務策略,轉向混合雲,與對手合作而非競爭。
羅睿蘭已經拉開IBM第三次轉型的大幕,但在內因和外因夾擊下,卻沒有能順利完成就要退休了,心中肯定會留下些許遺憾。
IBM歷史上的兩次轉型
IBM前CEO小托馬斯·沃森
1956年接替父親出任IBM掌門後,小托馬斯·沃森(Thomas Watson Jr)開始領導IBM第一次轉型。在他的領導下,IBM成為全球最大的計算機廠商。
System /360系統研發歷時數年,研發成本高達50億美元(按照60年代的美元價值計算),甚至超過了美國政府此前研發核彈的“曼哈頓計劃”。1969年,IBM在大型主機市場的份額高達70%,並因此惹上反壟斷訴訟,由此可見IBM在計算機領域的地位。
時間來到1990年代,PC的快速發展使IBM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大型主機業務營收由1990年的130億美元,萎縮至1993年的70億美元。由於大型主機業務利潤率很高,IBM遲遲沒有推出價格相對低廉的分佈式計算系統,在技術上落後於對手,董事會把寶押在“門外漢”郭士納(Louis Gerstner)身上。1992年IBM虧損達到50億美元,1993年是郭士納上任第一年,虧損擴大到81億美元。
IBM前CEO郭士納
郭士納頂住了公司內外的壓力,改變讓公司旗下各業務部門“各自為戰”的策略,而是全公司擰成一股繩,以軟件和服務為突破口,帶動硬件銷售,實現公司主業由硬件製造向軟件+服務的轉型。
1995年,IBM斥資35億美元收購了Lotus公司,以Notes軟件為武器,向軟件市場發起猛攻。1994年,IBM實現利潤30億美元,之後更是連年增長。
郭士納帶領IBM實現轉型也得到了資本市場的認可。從1993年到2002年郭士納退休,IBM市值由290億美元飆升至1680億美元。
克里希納是何許人也?
克里希納目前是IBM雲計算和認知軟件部門掌門,是收購Red Hat交易的主要設計師。他向羅睿蘭和董事會建議收購Red Hat,稱混合雲是公司未來增長的最好機遇。
IBM新任CEO阿溫德·克里希納
克里希納領導了許多新技術的開發,例如雲計算、人工智能和量子計算。IBM在一份聲明中說,“他是真正的領導人,已經在整個公司內部負起越來越多的責任”,幫助公司的雲計算和軟件業務恢復了增長。
正是克里希納糾正了IBM在開拓雲計算市場方面採用封閉策略的錯誤。彭博行業研究分析師阿努拉格·拉納(Anurag Rana)說,“他的開放、與所有廠商合作的能力,對於IBM是非常好的。”
市場研究公司Pund-IT分析師查爾斯·京(Charles King)表示,鑑於雲計算對IBM未來的重要性,IBM選擇克里希納為新任CEO是合乎邏輯的。
市場研究公司Enderle Group分析師洛布·恩德勒(Rob Enderle)稱,IBM任命克里希納為新任CEO,與微軟任命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 DELL a)為CEO有一比,他們都領導著被認為對於公司未來非常重要的業務部門。
有業內人士指出,克里希納將會完成羅睿蘭未竟的事業,領導IBM成功轉型,就像納德拉在微軟那樣。
聯想收購IBM X86服務器業務是個“坑”?
聯想收購IBM PC和X86服務器業務
2004年12月,聯想上演“蛇吞象”,宣布斥資12.5億美元收購IBM PC業務,實際收購價格達到17.5億美元。對於IBM而言,利潤率低的PC業務已成雞肋,2001-2004年虧損近10億美元,出售是更好的選擇;聯想當時國內市場面臨激烈競爭,在國際市場進步不大,IBM的技術、品牌和銷售渠道都有很大的吸引力。
收購IBM PC業務後,聯想進入全球PC市場三強行列,之後更是多年蟬聯冠軍。
也許是嚐到了收購IBM業務的甜頭,聯想2014年宣布斥資23億美元收購IBM X86服務器業務。雖然在PC市場上風生水起,但在智能手機衝擊下,PC早已是夕陽產業,利潤率低得可憐,而企業服務器產品的利潤要高得多。這可能是聯想收購IBM X86服務器業務的一個原因。
通過收購IBM PC業務,聯想在業務整合、開拓國際市場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有了收購IBM X86服務器業務的底氣。不過,聯想29億美元收購摩托羅拉移動業務的交易已經被證明是失敗的。
IDC 2019年第二季度的數據顯示,聯想在全球X86服務器市場的份額僅為6.82%,落後於戴爾、惠普和浪潮;同樣是IDC的數據,2019年第三季度中國X86服務器市場上,聯想也以11.9%的市場份額,落後於浪潮、華為和新華三。這顯然不是聯想收購IBM X86服務器業務時為自己設定的目標。
過去10多年的數據顯示,聯想超算也曾經很厲害,多次在超算500強排行榜上拔得頭籌。近年來,隨著天河、神威、曙光三大超算平台的崛起,聯想在性能方面已經落伍了,只是在數量上還有一定優勢。
雖然也成立了雲計算部門,但在阿里雲一家獨大的中國雲計算市場上,聯想基本上只能被歸類為“其他”,沒有什麼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