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卸式電池不難實現為什麼廠商紛紛放棄?
當電量告急,拆開手機後殼,換上滿電量的電池,曾經是很多手機用戶熟悉的一套動作;手機出現故障,關機鍵久久沒有響應,拆下電池手動重啟也能解決很多原因不明的BUG——總有幾個瞬間會讓人勾起對拆卸式電池的懷念,但屬於它的時代真的已經回不去了。
能拆,但沒必要
如果現在讓主流的手機重新選擇可拆卸的方式,技術上並不會有太大的難度。畢竟,可拆卸電池手機最後的高光——2016年發布的LG V20,在滿足了5.7英寸的2K屏幕(甚至還加了一塊副屏)、雙攝和指紋識別等當時旗艦手機配置的同時,3200mAh電池+金屬後殼還能夠拆卸。
LG V20
但對如今大部分的手機來說,還是需要做出一些取捨。
首先就是後殼的材質,鑑於當前玻璃後殼漸漸成為趨勢,頻繁的拆卸顯然對於玻璃來說並不友好。曾經的塑料和金屬的後殼,“一柔一剛”,都能夠應對使用時的拆卸,甚至是跌落。
當然玻璃的好處在於其並不像金屬那樣屏蔽電磁信號,能夠輕鬆實現高頻段信號的傳輸,無線充電就是其中一個應用。但目前主流的NFC和無線充電模塊,構造上都是一層薄薄的線圈,緊貼在玻璃後殼之下,脆弱的組件並不適合暴露在外。
榮耀V30 Pro無線充電&NFC線圈其次就是外型輕薄和內部緊湊都是電子產品發展的大趨勢,目前物理按鍵都面臨被替代的局面,手機的構造自然要緊湊放置,為續航和功能部件讓路;更何況防水防塵也成為很多用戶的需求,拆卸結構都達不到相應的要求。
尤其5G的到來,對手機的集成度和散熱提出了更高的考驗。在這樣的考量下,可拆卸電池即使能夠實現,多少也有些得不償失。
懷念可拆卸電池?廠商負全責
即使現在快充的速度並不慢,例如商用的手機快充已經能夠達到65W,半小時即可充滿等效4000mAh的電池。但各手機廠商之間彼此不統一的充電接口和互不兼容的快充協議,依舊讓用戶在充電這件事上滿是糾結。
永遠湊不齊的充電接口
作為便攜性質的移動電源,在使用時總是要有一根不甚優雅的充電線,並且隨著支持快充的移動電源漸漸普及,快充協議的不兼容同樣需要用戶做出選擇;當然背夾電池是個好的解決辦法,但高昂的價格讓其始終無法推廣開來。
相較於這些細小的因素,廠商們推廣不可拆卸電池顯然更有利益驅動的因素在裡面。
頻繁的更換手機電池可能會導致接觸不良等結構性的問題,如果採用可拆卸設計,也會有部分用戶選擇廉價的第三方電池,最終會影響手機的穩定性,增加廠商的售後和維護成本。
其次,手機不可拆卸電池就意味著,當電池壽命影響續航時,用戶選擇官方的更換電池服務乃至換機的效率會大大增加,這顯然是廠商們希望看到的局面。
可拆卸電池發展陷入困境
出於懷舊的原因,筆者還是去淘寶上搜了一下可拆卸電池的“萬能充”,發現部分商家仍舊在售賣。但是充電功率仍舊是可憐的“五福一安”,圍繞可拆卸鋰電池的快充貌似並沒有進步。
召喚回憶的萬能充
後知後覺,當年使用的萬能充,其產品質量根本沒法保證,安全性堪憂。即使現在的手機快充有諸多不便,但是安全和溫度控制都是能夠保障的。
最近有消息傳出,三星配備可拆卸電池的三防手機將要上市,主打戶外運動,方便那些長續航需求的用戶。其實可拆卸的電池依舊有市場需求,只不過小眾的市場支撐不起相關技術的投入和迭代,最終可拆卸電池也就淡出大眾視野了。
寫在最後
其實結論很明顯,無線充電和集成化是發展當下的發展趨勢,可拆卸電池的全面應用在技術上存在一些難題,但完全可以在一些中低端機型上復現。現在的局面,有一部分是因為廠商們集體推動,也有一部分是因為可拆卸電池的相關技術並不足以支撐它回歸主流視野。
也許未來,在鋰電池之外有更適合拆卸結構的電池材料出現,吸引到足夠的關注和市場的歡迎,會再次迎來可拆卸電池的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