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標準燭光”不再標準充斥宇宙的暗能量還存在嗎
與剛剛過去的2019年一樣,201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也曾花落天體物理學領域。當時得獎的三位科學家的主要貢獻是,通過觀測宇宙中的“標準燭光”Ia型超新星發現宇宙的加速膨脹。為何宇宙會加速而非勻速膨脹?很多學者認為,冥冥中有種我們尚未觀測到的能量“推動”著宇宙加速膨脹,他們將這種神秘能量稱為暗能量。
發現於2005年的超新星2005ke,是一顆Ia型超新星。它發出的耀眼光芒是天文學家用來測量宇宙距離的重要“標準燭光”。
實習記者於紫月
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超新星的相關研究間接支撐了暗能量理論。
然而,近期的一項研究卻表明,我們可能需要重新審視超新星、宇宙加速膨脹以及暗能量之間的關係。韓國延世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對Ia型超新星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巡檢”,發現超新星的絕對亮度與恆星群年齡顯著相關。這意味著,此前的很多研究中,作為曾經的“標準燭光”,Ia型超新星的亮度可能並不“標準”,這意味著研究者需要根據超新星所處的恆星群年齡校正觀測結果。
此前超新星如何證明宇宙加速膨脹?這項新研究又刷新了人們對於超新星的哪些認知?是否會撼動暗能量理論的大廈?
Ia型超新星: 丈量宇宙加速膨脹的“大哥大”
“Ia型超新星具有相對穩定的光度,加之該類天體非常亮,讓我們可以在很遠的距離上看到它,所以它被當作’標準燭光’來測量宇宙。”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副研究員張天萌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超新星源於宇宙中部分恆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時經歷的一種劇烈爆炸。這種生命彌留之際的爆發極其強烈,產生的電磁輻射經常能夠照亮其所在的整個星系。而Ia型超新星作為超新星中的一個重要子分類,在宇宙加速膨脹理論中的“功績”使其在宇宙學中擁有了特殊地位,也曾被美國《新千年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列為近十年內恆星研究的主要對象之一。
張天萌介紹,Ia型超新星來源於雙星系統中白矮星的爆發。白矮星可以通過吸積等途徑獲得其伴星的物質,當其質量積累到約1.4個太陽質量時,內部自由電子之間相斥力造成的簡併壓無法抗衡引力勢能,白矮星向內塌縮,從而產生超新星爆發。由於Ia型超新星爆發的能量主要來源於原子量為56的鎳的同位素衰變,而鎳56的質量又主要取決於白矮星的總質量,所以可認為Ia型超新星具有相對穩定的光度。
不難想像,距離我們近的Ia型超新星會看起來亮一些,距離遠的則看起來相對暗一些,即Ia型超新星的視亮度與距離具有嚴格的對應關係。如此一來,我們可以根據觀測到的Ia型超新星視亮度及其變化情況,來推斷它距離我們有多遠。
當然,宇宙在膨脹,也存在紅移的問題,即光線波長被拉長,向波長更長的紅光偏移。因此,紅移數據提供的天體遠離速度能夠幫助科學家更好地了解宇宙膨脹的狀態。
201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就是利用了上述原理來窺探“天機”。“他們發現離我們越遠的Ia型超新星的光度比勻速膨脹的宇宙模型預言的要暗,進而推斷出可能是由於暗物質的存在導致宇宙是加速而不是勻速膨脹。”張天萌說。
在張天萌看來,雖然近年來也有很多研究人員想利用伽馬暴、類星體和引力波等天體作為新的標準燭光來測量宇宙,不過受限於均勻性、發現數量、觀測難度等原因,還不能做到完全替代Ia型超新星。
新研究: 亮度演化與星系年齡相關
如今,韓國延世大學的這項新研究提出了對以往Ia型超新星亮度演化認知的質疑。
他們認為,Ia型超新星的亮度可能並非此前人們想像得那樣簡單,而是與超新星的形態、質量和局部恆星形成速率相關,從而認為,其可能與恆星的種群性質有關。
為了了解這些相關性的起源,研究人員對Ia型超新星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光譜觀測。他們發現,Ia型超新星的光度經標準化後,與恆星種群年齡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置信水平高達99.5%。該項研究成果即將發表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
“這是迄今為止對Ia型超新星光度演化最直接、最嚴格的測試。”文章摘要提到,暗能量存在的最直接、最有力證據來自Ia型超新星對星系距離的測量,而這一結論有一個前提條件,即通過經驗標準化得到的校正後的Ia超新星亮度不會隨距離的變化而變化。但是,基於上述研究結果,研究人員認為,在研究暗能量細節之前,超新星宇宙學必須仔細考慮這種系統性偏差。
那麼,此前有沒有人曾同樣關注過Ia型超新星的亮度演化問題?答案是肯定的。
“之前已經有很多研究發現Ia型超新星的光度與他們所處的環境有關,包括所在星系的類型、質量、恆星形成率等。不同研究者使用的方法和模型的差異較大,有結論與韓國大學研究者類似的,但也有與之相反的,甚至認為毫無關係。”張天萌道。
至於為何研究結論差別較大,主要是因為Ia型超新星的光度並非完全均勻。張天萌介紹,影響光度的因素很多,包括其前身星的金屬豐度、自轉、伴星性質和消光等,加上超新星觀測的難度和設備之間的差異等,都會讓測量誤差增大,對結果產生較大影響。這些因素之間還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耦合,使得在對超新星光度進行修正的時候相互干擾,影響改正的結果。
“事實上,這些結論都是基於近鄰星系中的Ia型超新星的大樣本統計結果,將其運用在單個的高紅移星系和Ia型超新星中,會存在較大程度的偏差。”張天萌表示,未來幾年,很多大視場的巡天計劃會陸續展開,如利用美國廣視野巡天反射望遠鏡和我國的空間望遠鏡等,將會找到並準確測量更多高紅移的Ia型超新星,從中挑出更純粹的“標準燭光”,這樣測量得到的宇宙學參數會更加可靠。
暗能量“守護者”: 超新星並非唯一
現代宇宙學的研究表明,宇宙主要由常規物質、暗物質、暗能量組成。其中,暗能量超過七成,是宇宙中最多的組成成分。學界雖有許多理論試圖來解釋暗能量,但目前仍然不清楚暗能量的確切形式。
正是因為暗能量的神秘所在,很多人都想知道,如果該項新研究的結論進一步被證實,那麼是否意味著暗能量不復存在?宇宙的歷史會被改寫嗎?
在張天萌看來,Ia型超新星並非宇宙加速膨脹、暗能量理論的唯一證據,微波背景輻射和重子聲波震盪等手段也從一定程度上確認了這些結論。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天文系教授蔡一夫也發表了同樣的觀點。
蔡一夫表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和重子聲波震盪都和超新星一樣可以作為宇宙測距的標尺,它們都有能夠確認宇宙紅移和距離的特定關係,但每一個單獨的測距都有不確定性,而且它們所測量的是不同時期的宇宙,例如微波背景輻射測量的是宇宙創生38萬年之後的宇宙,重子聲波震盪可以測到幾十億年甚至一百億年前的宇宙,超新星測到的是近幾十億年以內的宇宙狀態。
可以看出,學者們對宇宙演化的具體時間並不能精確到幾分幾秒,而是存在以億年為單位的誤差。
“因此,任何一個觀測數據單獨做證據都很難說明宇宙到底發生了什麼,但這就好像拼圖一樣,我們把諸多證據放在一起才能拼出事實的真相,也就是宇宙近138億年發生了什麼。”蔡一夫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