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變暖,一半歸咎於消耗臭氧層物質
據英國《自然·氣候變化》雜誌20日發表的一項氣候科學報告,美國科學家團隊通過模擬“兩個世界”後發現,1955—2005年間,北極變暖近一半的原因或是消耗臭氧層物質( ODS)。研究結果指出了造成20世紀北極氣候變化的一個尚未被認定的來源。
資料圖
臭氧主要存在於距地球表面20千米的同溫層下部的臭氧層中,它吸收對人體有害的短波紫外線,防止其到達地球,以保護地球表面生物不受紫外線侵害。
而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是一類會破壞高層大氣中保護性臭氧層的滷素化合物,這種物質曾在20世紀被用作推進劑、製冷劑和溶劑。自1987年《蒙特利爾議定書》通過以來,消耗臭氧層物質的排放得到了控制,臭氧層也在緩慢恢復中。不過,消耗臭氧層物質是一類威力很強的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壽命較長,因此能顯著加劇人為引起的溫室效應。
此次,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人員勞倫佐·珀爾凡尼及其同事,利用一個氣候模型估算了有多少氣候變暖可以歸咎於這類物質。
研究團隊模擬了“兩個世界”:一個按照1955—2005年測得的自然和人為排放量,另一個排除了消耗臭氧層物質以及它們對臭氧層的影響。兩者的差異可以揭示出消耗臭氧層物質對氣候系統的淨影響。根據研究團隊估算,消耗臭氧層物質或造成了同期近三分之一的全球平均變暖,以及約一半的北極變暖和海冰消融。
研究結果就消耗臭氧層物質造成的氣候影響提出了新觀點,同時指出通過《蒙特利爾議定書》逐步淘汰該物質將有利於減緩未來的北極變暖和海冰消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