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糖尿病都會傳染?《科學》新觀點指出多條證據
過去的一個世紀裡,人類在傳染性疾病研究和公共衛生等方面的進步讓世界各地的死亡率大幅下降。如今,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來自心血管疾病、癌症和呼吸道疾病等非傳染性疾病——也就是不會直接從一個人傳染給另一個人的疾病。
然而,頂尖學術期刊《科學》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有科學家提出了新觀點,認為許多通常屬於“非傳染性”的疾病,比如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也有可能通過微生物在人與人之間傳播。這些科學家提供的證據表明,在人類腸道內與我們共同生存的各種細菌、真菌和病毒,有可能是造成非傳染性疾病社會傳播的一個重要因素。
文章主要作者、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微生物學教授Brett Finlay說:“如果能證明我們的假說正確,那它將完全改寫公共衛生的教科書。”
Finlay教授與同屬於加拿大先進研究院(CIFAR)“人類與微生物組”計劃的同事們十分關注腸道菌群。在我們的腸道內,至少有數千種不同種類的細菌,幫我們消化食物,生產維生素等營養物質,並訓練我們的免疫系統。而腸道內的微生物長得怎麼樣、組成結構如何,往往受我們吃什麼、住哪里以及我們與周圍環境的互動所影響。在Finlay教授看來,遠親不如近鄰的道理,在腸道微生物組的相似度上也成立。
圖片來源:123RF
研究者列舉了幾方面的證據來支持腸道菌群與非傳染性疾病之間的聯繫。具體來說,一是包括炎症性腸病、心血管疾病在內,往往發現患病個體有特徵性的腸道菌群失調。而且,從患有炎症性腸病、2型糖尿病等非傳染性疾病的人或小鼠個體中分離出腸道細菌,通過糞菌移植的方式轉移到動物模型體內,會讓原本健康的動物出現相應的症狀。研究者認為,這些證據與檢驗傳染病致病微生物所用的科赫原則可以找到對應關係。
▲失衡的腸道微生物群可以傳播給其他個體,從而可能導致非傳染性疾病的傳播(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文章中強調,“肥胖是許多非傳染性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微生物是肥胖的重要因素”。研究作者舉了一些例子來說明其中的關係。比如有一項持續30年的研究追踪了12000多人發現,如果你有一個肥胖朋友,那你自己變胖的概率增加57%。
還有一項針對美國軍人家庭的研究顯示,駐紮在肥胖率較高的地區,他們的身體質量指數(BMI)也跟著增加;相反,駐紮在肥胖率較低的地區,BMI跟著降低。
而對於受肥胖影響尤其大的2型糖尿病來說,有數據顯示,在夫婦中一人診斷出2型糖尿病後的一年內,配偶也容易顯現出2型糖尿病的趨勢,並且這一趨勢可以維持3年多。
“將這些事實放在一起,就可以看出許多傳統上非傳染性的疾病也有可能傳染。”Finlay教授說。
通常大家認為這些是因為飲食、生活方式等“環境因素”相似導致的結果,但研究者指出,“共享”腸道菌群很可能是其中的影響因素。
圖片來源:pixabay
不過,科學家們也清楚地表示,這一理論需要更多的科學證據來闡明背後的機制。研究作者希望他們的觀察可以激發進一步的討論和研究,包括確定環境因素對菌群的影響,找出在導致疾病且可傳播的微生物群中有哪些成員,以及能起到保護作用的菌群是否也有“傳染”效果,等等。
考慮到腸道菌群可能在多種健康狀況中發揮作用,那麼我們與親近的朋友家人分享的可能不止食物、知識和情緒。為了自己和周圍人的健康,也許是時候多關照腸道內的小伙伴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