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互聯網遺棄的人:平行世界的“老年”互聯網
你的爸媽會用智能手機嗎?絕大多數人的回答是——會,會打電話,會發微信。當你在用一個手機就搞定衣食住行時,還有很多父母不會連接WIFI。對他們來說,手機從能接電話的“磚”,變成能接視頻的“磚”。今年“看見”行動,鳳凰網科技聯合清華大學人因所,揭曉互聯網時代高達一億的半隱形人群——老年群體。
他們有著“獨立”使用互聯網產品的強烈願望,但是生理機能的退化、智能設備的傲慢、年輕人的忽視,讓他們成為一批被科技、互聯網發展拋棄的人。
今年,鳳凰網科技將聚焦“教長輩用手機 ”這件小事,以及其背後的“讓科技產品適應老齡化社會”的願景。
一、平行世界的“老年”互聯網
在本次策劃中,我們邀請到了10位長輩,和10位年輕人,讓他們分別談談“用手機”這件事。
雞同鴨講。一邊是疲於向長輩解釋手機和軟件用法的年輕人——要教會一個軟件講了三四遍,設置好扔給TA,沒兩天又忘了,崩潰。
傲嬌執拗。另一邊是視力、聽力、認知處於衰退期的長輩。他們想學會聯網、清內存,甚至打車、訂票、K歌。但是怕子女嫌棄自己“笨”、學不會,極少會讓子女幫忙。
他們分別代表了兩個無法互相理解的群體:在一個年輕人如魚得水的互聯網世界,老年群體顯得笨拙、遲鈍、受挫。
教老人用手機真的難嗎?嘉興圖書館的館員有發言權。
在浙江省嘉興圖書館有一門十分火熱的課程——手機培訓課。據圖書館的楊老師介紹,所謂的手機課,最主要是教老年人如何開關機、聯網、如何使用相機、微信等。
據介紹,在2019年,圖書館的8名館員共組織了159場講座,吸引了上萬人次老人參與,學員年齡從60到89歲不等。
老人在學習如何用智能手機設置鬧鈴圖/受訪者供圖
在這裡,每一期手機課程3-4個月,分為入門班、基本班、提高班,還開設了專門的“微信課”、“淘寶課”、“美團課”。光是“如何發朋友圈”這堂課,就需用一個多小時來授課。
據館員楊老師介紹,在學習手機的老年人中,有超過一半的人拿著子女淘汰的舊手機;內存太小、手機太卡,是老年人所用手機的普遍問題。
這位老師說道,自己剛開始教課時,老人們可能會將同一個問題問4到5遍;還有的老年人由於耳背,上課都費勁。而他們只有一個簡單的目的,學會用手機。
楊老師告訴鳳凰網科技,一位愛聽書,但是家中沒有wifi網絡的老人,會每周到圖書館,讓館員刪掉上次課程下載的聽書文件,再下載新的文件,只因為手機內存太小。
在中國,有上千萬老年人還不會這些簡單的操作。學會發朋友圈很難嗎?連上4G網很難嗎?
當面臨這些疑惑時,你可能需要思考一個更大的議題——老齡化社會與科技基礎設施。
二、學手機這件小事背後的“數字鴻溝”
5G、AI、移動互聯網2.0、IoT,一代代新的科技產品圍繞著新鮮的名詞,與中國的人口老齡化迎面撞上。而那些“不會使手機”的老年人,是新興科技產品“選擇性失明”的盲區。
如果不會用手機這件小事,是一億人共同的問題呢?
根據Mob研究院的報告數據,45歲以上使用移動智能手機設備的中老年人群接近一億。根據騰訊的財報,截止2018年底,微信有6300萬55歲以上的用戶。
來源:Mob研究院《2019銀髮人群洞察》
來源:Wavemaker《中國老齡化社會的潛藏價值》
同時,《中國老齡化社會的潛藏價值》顯示,有65%的老年人“非常喜歡上網”,他們為社交、新聞資訊、網購消費等貢獻了重要的月活和交易額。
與年輕的群體不同,他們可能不知道什麼是B站鬥魚,但是他們都知道糖豆廣場舞;他們不會用知乎得到,但是是各大資訊、健康類App的忠實擁簇者。
通過與幾十位不同年齡段的受訪對象交流發現,剛剛踏進互聯網大門的老齡人群,和年輕群體一樣有著豐富的需求,而生理條件的限制,讓他們無法深入理解“手機”。
但是,這部分在互聯網產品邊緣試探的老年人群,在中國的人口比重將會越來越大。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截至2018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近2.5億,佔總人口的18%,佔比連續三年超0-14歲人口比重。其中65歲及以上超1.6億,佔比12%。
來源:財經數據原始數據:國家統計局
羅振宇在跨年演講中提到:到2020年,新中國建立之後出生的人已經多於新中國建立之前出生的人,社會的中堅力量在發生遷移,一代人正在老去。
據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預測,到2050年,中國老齡人口將超過4 億,意味著每4個人中就有一位是老人,中國將面臨前所未有的人口老齡化壓力。
當新生代焦慮著、奔跑著迎接新生活的時候,這部分人成為了科技社會的“邊緣群體”。新技術的車輪滾滾一邊向前,跨越兩世紀、見證新中國的老一代人正在被拋棄。
當新技術的“數字鴻溝”橫亙在兩人之間,一部不怎麼“年齡友好”的手機,成為了老年人進入互聯網時代第一道障礙。
狹小的手寫輸入框、複雜的媒體音量和鈴聲音量調節方式、戴著老花鏡也看不清的隱私協議、令人費解的“蜂窩網”、“局域網”、“桌面”、“後台”等名詞,讓他們在使用智能設備時,顯得遲鈍、笨拙。
一位接受采訪的阿姨對鳳凰網科技表示,因為不會調節聲音,自己從未接到過電話;另一位老年人表示,手機經常卡頓,每次卡頓了,就按關機鍵.. .
視覺老化、聽覺老化、感知能力老化、記憶力老化、注意力老化等,都是老年人在面臨手機等互聯網產品的內部障礙,而更令這些老年人受挫的是——晚輩的不理解。
通過訪談發現,即便是在北京這樣的一線城市,老年人對於互聯網的概念還是一個混沌的不明體——這塊讓他們新奇的屏幕,也同樣讓他們犯愁。
在訪談中,我們收集了一些老年人在使用手機時最常見難題:
1、字體太小,無法看清手機上的文字,需要隨身攜帶老花眼鏡;
2、聲音太小,無法接到電話和短信通知;
3、內存太小,總是提醒手機內存滿了,不會使用雲盤;
4、操作流程複雜,頁面切換不回來;
5、無法區分彈窗廣告和消息通知;
6、手寫輸入的鍵盤太小,輸入不方便;
7、有看不懂的中文,還有看不懂的英文。如:Apple Store、Safari、Bluetooth。
但是在訴說這些難題的同時,這幾位老人表達了強烈的求知欲。為了能學會一個功能,他們會用筆寫下操作步驟,會向街坊鄰居討教交流。當所有的辦法都不奏效的時候,他們才會轉而求助子女。
三、一堂關於衰老的課
為什麼子女反而會成為老人求助的最後一站?不會用手機的長輩,是真的“笨”嗎?
我們在訪談中發現,年輕人不可避免地高估了科技產品對老齡社會的友好程度。更重要的,我們對衰老沒有認識。
在我們的課本中,有生命的誕生與生長,但鮮少有課程讓我們了解生命體的暮年。除了顯而易見的白髮、皺紋,我們對“變老”沒有任何經驗。
先來看一組數據:
一般來說,從39歲大腦生產的髓鞘到達高峰,之後開始漸漸停止生產,衰老也就開始了;
從40歲開始,人的視力就會開始出現老化;
42歲大腦進入中年期,隨著循環能力的下降,腦部供氧減少,記憶力受到影響;
在55歲以後,很多人會患上老花眼,對特定顏色(特別是對藍光和綠光)不敏感,動態視覺減弱;
到了60歲,白內障問題更突出,認知功能退化明顯;
而神經系統方面,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腦細胞數量及突觸連接減少,腦血流量減小,導致記憶力下降、易疲勞、對外界反應遲鈍等問題。
根據研究,視覺老化會影響老齡用戶對手機界面的感知,行動力老化影響他們對鼠標鍵盤等輸入設備的操作,記憶力和處理能力的老化導致他們的操作行為較為遲緩,而聽覺老化和語言能力的老化則直接影響他們與外界的溝通。
如果能理解衰老,或許我們才更能理解老年人為什麼會對電子產品無措。
在清華大學人因所,我們帶上模擬白內障、黃斑病眼罩的耳塞,模擬老年性耳聾的耳塞,以及護肘、負重手腕帶等裝備,用VR技術親身體驗了70歲老人的感官體驗。
圖/清華大學人因所
穿上這套裝備後,能夠明顯感覺到指關節的靈活性變低,聽不清高音頻的聲音,視線模糊,視野狹小。負重拖鞋、曲背用圍兜、負重腳腕帶和耳塞,讓人行動緩慢且費力。
此外,設備還模擬了老年人常有的骨骼鈣化、駝背等體驗。實驗發現,光是聽覺、視覺的改變,就讓試驗者的行動和反應速度有了明顯退化。
圖/鳳凰網科技
身體衰老帶來的無助、孤獨、敏感,是年輕人還無法理解和共情的。
一個手機,可以為老年人帶來哪些便利呢?從他們使用最多的軟件就可以知道。
這是我們在訪談中得到的答案:語音視頻、移動支付是最常使用的功能,其次是新聞資訊類產品。此外還有網購和導航。
一位阿姨說道,自從學會了網購,買東西不用麻煩子女,也不用去超市辛苦排隊;一位酷愛旅行的大爺說道,導航軟件、公交查詢軟件,都能帶來極大的方便。
對於子女常年在外地的空巢老人來說,智能手機是其聯絡外界的唯一方式。而問題在於,聯網、內存、基本操作都是難題,老人這部分需求並沒有被滿足,甚至沒有被看見。
清華大學人因與工效學研究所所長饒培倫對老年群體的科技需求研究已有20餘年。在他看來首先應該認識衰老。
缺乏對衰老的認知,導致我們無法理解長輩的“笨”和“懶”,並且在老年社會的基礎設施建設上,中國與日本、西方國家還有很大距離。
他認為,英國由於先開始工業革命,在20世紀初就開始體驗到人口老化的影響,因此我國將老齡化納入規劃當中還需要一段時間,讓年輕人、企業、社會認識到老齡化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正如饒教授所說:對年齡了解得越多,能干預的就越多。我們手中掌握了技術,也代表我們有更多的責任和使命。
四、信息科技產品不能選擇性“失明”
通過訪談我們發現,老年人對於手機對普遍訴求是可以概括為“四大一簡單”:聲音大、屏幕大、字大、內存大、界面和操作更簡單。
考慮到老年人視力與聽力的退化,主流手機廠商華為、小米、OPPO相繼推出了簡易模式、老年模式、親情守護模式。支持圖標和文字放大、語音讀屏等,遠程守護功能讓監控人遠程刪掉垃圾短信、終止誘騙支付等。
此外,小米也推出了老年模式和親情守護支持,支持遠程卸載、實時定位、自動攔截詐騙、查看老人的設備儲存及電量剩餘等功能。
在電子產品的入門教學上,360IoT部門推出了基礎的開機視頻教程,電視應用“奇異果TV”推出“AI長輩模式”,推出了遠程子女代登錄、子女代支付功能。
在App軟件產品中,對中老年群體的關照也日趨明顯。具有平台屬性的App,如百度、美團、攜程均推出了語音搜索功能。針對操作困難的老年人群體,首汽約車還推出了代人叫車的功能。
在輸入法軟件中,搜狗、訊飛等輸入法設置了語音輸入入口。其中,搜狗輸入法在部分OEM產品推出了老年版APP;支付寶提供了關聯父母的支付寶賬號,幫父母完成異地的在線掛號的功能等。
這些公司都在進行嘗試,希望從功能上彌補不足。但是,從老年人實際使用體驗來看,預裝軟件、隱私獲取、系統推送的誘導信息、按鈕過多、操作複雜冗餘等問題仍有待進一步解決。
喜歡用手機軟件K歌的張阿姨一臉不解,每次打開軟件,都會提示K歌軟件在使用我的位置。“地圖軟件可以給我導航,但是K歌需要我的位置做什麼呢?”
張小龍曾在微信公開課上坦言,在現在這樣一個商業環境下,廣大用戶其實對於糟糕的強迫式體驗容忍度是很高的。人們會以為很多東西是正常的,比如開屏廣告是正常的、系統推送的營銷信息是正常的,誘導你去點擊。
因此,在信息科技產品的設計中,將老年人的生理老化和認知老化考慮在內,降低產品使用和學習門檻,是大多數科技公司需要面對的商業議題。
《“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提出,要增加通信服務、電子商務等老年用品供給,提升老年用品科技含量等。
在饒培倫教授看來,目前國內亟需建立一個針對老年群體的交互設計基本標準,在這個標準下探索更多普世的、具有社會福祉的功能,探索老齡化社會中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商業價值。
五、將父母帶進互聯網時代
城市的社區、養老院、圖書館、老年大學等機構,已經逐漸重視老人學習使用手機的訴求,開展培訓班課程,組織志願者上門幫忙等。
相反,離長輩最近的我們,做的還遠遠不夠。
儘管手機相繼推出了針對老年人的親情模式,但是大多數情況下長輩所使用的手機都是子女淘汰的舊手機,而這些便捷的語音助手功能、親情守護功能,並沒有發揮其作用。
酷愛拍照的李大爺如今已經70歲,通過手機他已經能夠獨立網購、外出導航,但是那部使用了三年的32G手機已經十分卡頓。
“我兒子讓我刪掉一些照片,我捨不得”,因為對於他們來說,隨著身體的衰老,有的地方可以見一次就少一次。
大部分人覺得“會用手機”是天經地義的,只有極少數年輕人會關心長輩的手機是否好用;極少數年輕人會反复教老人使用軟件功能;因為收到子女的負面反饋,大部分老年人寧可向街坊鄰居請教,也不願“麻煩”子女。
由於受到生理條件的限制,老年人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較低,學習和理解一項新事物需要更長的時間,對社會和生活環境的適應能力減弱,也容易產生自卑情緒。
因此,在此,我們對年輕人的第一個建議是,為長輩搭建好Wifi等基礎設施,給長輩換一部大屏幕、大內存的手機。
更重要的是,希望年輕人能花點時間,教他們學會掃碼支付、轉賬繳費、清理內存、看病掛號等。體諒長輩的笨拙、健忘,多一分理解和耐心,將他們也拉入互聯網“衝浪”。
父母將我們帶進了物理世界,現在父母也需要我們,將帶他們進入這個萬物互聯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