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評:不下App連超市手推車都解鎖不了!憑啥?
春節辦年貨,去了趟超市,不下個App掃碼,連手推車都用不了!這是哪門子道理?這不,最近北京一些群眾去一些超市購物,要下載他們的App掃碼開鎖,否則無法使用手推車,或者呢,只能找營業員代為掃碼開鎖。
事實上,我們已經在越來越多的超市看到App二維碼結賬,不少人反饋,超市這樣的App結賬在速度上並無優勢,遇到不會使用的顧客,App結賬通道更慢,還得靠營業員人工來解決;而一旦進入春節這樣的高峰期,必定擁擠不堪。
這樣的情況,讓老年人備感不便,畢竟他們是去超市、菜場的主要人群,而年輕人早已經習慣了電商網購,京東、天貓、拼多多的規模和成本優勢,讓小眾的App沒有多大的存在意義。
類似的情況還發生在大學食堂和浴室、公交地鐵、停車場等多個生活場景。就拿過去一年的安裝ETC熱潮舉例,我們僅從技術維度觀察一下,本來是讓通行更快捷的事情,卻因為系統不穩定、金額扣繳異常、欄杆故障造成了種種擁堵。更別談一些小型商舖和資質不全的開發商,可以說,他們的二維碼、App風控能力形同虛設,盯上的就是顧客的隱私信息和錢包。
因此,在系統技術和運維能力不足時,會留下種種問題,正所謂“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
商超的經營者一定很苦惱,我搭個科技的快車難道有錯嗎?這不是未來的趨勢嗎?當然,減員、增效的用心可以理解,搭上移動互聯網的焦慮更可以理解。但用隨大溜的App試圖圈定顧客,捆綁銷售,只會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例如有的超市推出的平價茅台酒,只能通過下載店家App的渠道來買,能保證顧客買到後不刪掉嗎?這種方式引來的大多是投機客。
商業服務要回歸本源。我們需要反思的是:超市的本質是什麼?超市是便民、惠民的。也就是說,老百姓最關心的是商品有沒有打折啊、有沒有假貨啊、菜新不新鮮啊,再就是圖個方便,跟二維碼、App沒有關係。本來大過年的,排隊買年貨的人就特別多,還讓你下載、填個人信息、手機號、驗證碼……年輕人尚嫌繁瑣,何況老年人呢?這樣的創新無非是把“擁堵”從線下搬到了線上。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前兩年,上海、杭州等地開了新潮的無人超市,有人問大媽“您對無人超市怎麼看?”大媽回:“超市都沒人啦,那還不關門幹嘛?”再問:“您不覺得無人超市的推出將改變傳統的購物方式嗎?”大媽再回:“改變啥喲?買東西不花錢啦?刷刷微信支付寶那也是花錢吶!”
App這樣的技術是中性,我們鼓勵創新,但別忘了弱勢群體,要慢一點,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懷和幫助。試想,當你老了,無法適應更新的科技發展步伐了,那時的商家開始用“三維碼驗證”“第六感支付”來解鎖手推車和付賬,你作何感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