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行徵信推公測App 有望與央行徵信數據互通
國內首家持牌市場化個人徵信機構推出內測App。1月14日,多方媒體報導稱,備受關注的百行徵信已經在手機應用市場推出App。同時平台目前已推出個人信用報告、特別關註名單和信息核驗平台3款個人徵信產品。
另據百行徵信此前公告,百行徵信App公測計劃到2020年3月31日結束,公測結束後,將根據用戶反饋對百行徵信App進行全面評估和優化,並正式推出服務。此外,百行徵信還在“App常見問題解答”中表示,目前百行徵信客戶端的查詢服務是免費提供的。若未來實行收費制度,將通過多種形式通知用戶。
業內分析人士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認為,相對於央行徵信,與小貸、互聯網金融機構等聯合的百行徵信更多的是起到補充作用,但不排除以後會和央行徵信數據互通。
首次推出公測App
百行徵信App已經可以在手機應用市場下載了。
記者註意到,目前蘋果手機可以在Apple store搜“百行徵信”下載,安卓手機可在華為應用市場下載,其他應用市場暫沒發現。也有業內人士表示:“內測階段可能會存在有些應用市場沒有的現象,正式上線後各個應用市場應該都可下載。”
同時,下載App之後,用戶還要依次通過手機驗證碼註冊,姓名、身份證和輸入驗證碼核實身份,還要經過眨眼、張嘴、點頭和搖頭的人臉識別認證後,才能成功註冊百行徵信賬號。
值得注意的是,百行徵信App顯示,當前主要提供信用資訊以及個人報告查詢服務。百行徵信提供的個人信用報告樣例顯示,報告信息包括:個人基本信息(身份信息、居住信息、職業信息)、信貸記錄(信貸概要、非循環貸款、循環貸款)、本人聲明、異議標註及查詢記錄。
另外,多位行業人士測評結果顯示,通過百行徵信App查詢個人信用報告時,頁面顯示提供10次免費查詢。確認查詢後1秒內便可得到查詢報告,即《百行徵信個人信用報告(個人版)》。其中,針對部分沒有任何信貸以及徵信查詢記錄的用戶,信貸記錄中顯示“系統中沒有您的非循環貸款賬戶、循環貸款賬戶信息”;查詢記錄顯示“系統中沒有您的信用報告最近12個月被查詢記錄。”
但有用戶表示,此前在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出具的徵信報告中顯示有信用卡貸前審批、貸後管理和註銷的記錄,以及從微眾銀行借款、還款的記錄。但是使用百行徵信查詢則沒有任何信貸記錄。
值得一提的是,百行徵信個人信用報告由百行徵信有限公司出具,除查詢記錄外,報告中的信息是依據截至報告時間信息提供者向百行徵信系統報送的信息生成,百行徵信承諾在信息的採集、整理、保存、加工、提供的全過程中保持客觀、中立的地位。
《百行徵信移動客戶端服務協議》的“信息收集”條款顯示,用戶授權平台從合法存有其個人信息的信息提供者處收集信息並進行整理、保存、加工和處理。平台收集信息的範圍可能包括個人身份基本信息、個人借貸交易信息以及能夠反映個人信用狀況的其他信息。
另外,上述協議還顯示,“我們尊重您的隱私,我們向您鄭重承諾,我們不會收集您的宗教信仰、基因、指紋、血型、疾病和病史信息以及適用的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禁止我們採集的其他個人信息。”
公開資料顯示,百行徵信有限公司成立於2018年3月19日,註冊資金為10億元,2019年5月正式面向機構提供查詢服務,其大股東為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持股比例為36%,包括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騰訊徵信有限公司在內的其餘八大股東,均持股8%。
目前,百行徵信已研發並推出個人信用報告、特別關註名單和信息核驗平台3款個人徵信產品。個人信用報告是個人徵信基礎服務產品,能夠幫助接入機構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防範信用風險。自2019年5月正式面向機構提供查詢服務。
信息來源更多樣化
與央行徵信相比,百行徵信是與其完全不同的徵信系統。因為百行徵信的個人信用報告是自己生成的,所以目前與央行個人信用報告的內容是相互獨立的。
而百行徵信也在官網表示:“在中國人民銀行監管指導下,平台主要專注於徵信、信用評估、信用評級、數據庫管理等業務,是一家從事個人徵信、企業徵信及相關產業鏈開發的信用信息產品與服務供應商。”
記者註意到,百行徵信的信息來源更加的複雜和多樣化。
眾多周知,央行徵信的信息主要來源於傳統持牌金融機構,其中包括銀行,擔保公司,金融服務公司,融資租賃公司,財務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等,只記錄與金融相關業務數據。所以就學生、剛畢業的上班族以及還未在銀行等金融機構辦理過業務的群體而言,是無法獲取該群體的信用數據的。
但百行徵信則不一樣。相比而言,其信息來源更為複雜和廣泛,會有不同的數據項,除了金融數據,也在收集其他數據,包括生活的數據、電商的數據、其他交易的數據。
一方面,百行徵信的信息來源於芝麻信用等上述八大徵信公司。同時,內部之間數據來源也有差異,比如芝麻信用主要覆蓋的信息包括借唄、花唄、備用金、網商銀行等信貸信息以及來自餘額寶等平台的理財信息。
也有來源於天貓、淘寶、聚划算的購物信息,來自生活繳費記錄的日常信息;還有接入支付寶的各大平台信息等等。由於目前除了八大徵信機構之外,還有很多網貸平台都接入了百行徵信,所以上述平台的借貸信息也成為百行徵信的重要信息來源。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接入百行徵信的機構已經超過700家。
而二者之間的用途也大有不同。就貸款而言,央行徵信是作為銀行等其他金融機構借貸業務風險評估的一個依據;百行徵信是作為部分金融機構、網貸平台、互聯網公司、民間借貸等借貸業務風險評估的一個依據。
“所以,相對於央行徵信,與小貸、互聯網金融機構等聯合的百行徵信更多的是起到補充作用,但不排除以後會和央行徵信數據互通。”業內分析人士對《華夏時報》記者說,“未來對多頭借貸等行為有打擊作用,但還需要加強更多有效數據的支持。”
另據此前相關媒體報導稱,在百行徵信的8家控股公司中,只有3家同意將自己的數據輸入百行徵信的系統。與此同時,騰訊和阿里的內部人員也曾表示,百行徵信希望從其二者獲得個人信息和信用數據,包括用戶的姓名、身份證號和電話號碼、借款和還款歷史,遭到了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