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類之間是如何交流的?方式豐富多樣
據國外媒體報導,人類之間的交流方式多種多樣,而且越來越方便,然而,對於魚類等其他生物,它們交流起來會是什麼樣的?它們之間的交流是否也同樣容易?或許更重要的問題是,它們能互相交流嗎?答案是肯定的,魚類和人類一樣,也可以互相交流,並且也有著豐富多樣的交流方式。
最常見的方式是通過聲音、顏色、生物發光、動作、電脈沖和氣味。這些交流形式通常在魚類的導航、求偶、警告捕食者和戰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聲音
眾所周知,聲音傳播的速度比光慢,但在適當的條件下,聲音也可以傳播得更遠。光在水下傳播很短的距離就會被散射或吸收。在更深的地方,甚至幾乎看不到光,這進一步限制了許多海洋動物的視力。另一方面,聲音在水下傳播的距離要遠得多。不同動物發出的強烈迴聲幾乎一直在水下迴盪,因為幾乎沒有什麼噪音損失。
魚類通常用三種聲音彼此交流——咕嚕聲、咯咯聲和噗噗聲。這些聲音大部分是人類聽不到的,通常在產卵、繁殖和戰鬥中使用。聲音也可以用於導航,以及識別捕食者和獵物的存在。例如,在與他人進行激烈的互動時,巴氏巖頭長頜魚(學名:Petrocephalus ballayi)和伊氏矮長頜魚(學名:Pollimyrus isidori)會發出頻率低於1kHz的嗚響聲和爆破聲。毒棘豹蟾魚(學名:Opsanus tau)在築巢後,會發出嗡嗡聲來吸引潛在的配偶。
另一方面,雀鯛會利用聲音來保護自己的領地不受捕食者的侵犯。只要感覺到入侵者,它們就會自發地發出聲音。
這種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許多魚會通過魚鰾來發出聲音。連接在魚鰾上與聲音有關的肌肉依次收縮和放鬆,使魚鰾振動,從而產生聲音。許多石首科魚類(如大黃魚)就是這樣發聲的。在繁殖季節,大黃魚會發出“咯咯”的聲音,最大聲壓可以達到94到97分貝。同樣,魚類身體的堅硬部分,如牙齒和骨頭,在互相撞擊時也會發出聲音。
氣味
關於魚是如何通過氣味進行交流的,我們還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然而,最近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某些慈鯛會利用尿液作為媒介,在攻擊性的表演中向競爭對手發送化學信號。換句話說,這些魚通過排尿來傳遞它們的氣味信息!
眾所周知,雌性斑馬魚會分泌信息素,作為繁殖和社交的信號分子。雄性斑馬魚則利用嗅覺感知並游向分泌這種信息素的雌性斑馬魚。
顏色
顏色絕對是魚類最發達的交流方式。許多魚類能夠使自己的表皮變亮或變暗,另一些魚類則能夠發光,甚至改變體表顏色來模仿其他魚類。不擅長游泳的魚還會用鮮豔的顏色來警告其他魚類不要靠近,或者警告捕食者。例如,石斑魚會改變它們的顏色來表示自己做好了產卵的準備。
動作
並不是所有的魚類都能發出聲音來交流,因此一些魚類就用肢體語言或動作來代替。在三維立體的水環境中,魚類的運動天賦使魚群看起來就像一個活的正體,能隨水流和掠食者做出各種動作。個體之間的吸引、跟隨、排斥是如何進行的,似乎現在還只能通過模型來推測。無論如何,魚類之間的互動要比我們看到的複雜得多。
生物發光
有些生活在深海的魚類可以通過化學反應使自己的器官發光。由於海洋深處的世界漆黑一片,因此生物發光有助於魚類識別其他難得一見的同類。
還有許多魚類具有特殊的發光器官,使它們的身體看起來就像具有發光的斑點。例如,燈籠魚的發光器就位於腹部。有些魚的身體兩側有發光器,可以用來幫助識別不同的個體和進行種間交流。
電脈衝
有些魚有發電器官,使它們能夠傳遞電脈衝。這些電脈衝通常指向捕食者,警告它們“離遠點”。
電鰻有三個特殊的放電器官——體側發電器、下部發電器和上部發電器。其中下部發電器為高伏特發電器,主要用來防禦和捕獵;上部發電器則能不斷發出微弱電流,主要用來探測和導航。這些器官佔了電鰻身體的80%,而其他器官都緊緊地擠在一起。在交流方面,電鰻使用的是短脈衝產生的低放電。電鰻能在水下探測和識別這些信號,並能收集附近其他個體的信息,並以電信號傳遞信息。(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