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如何實現“科技向善”?
2019年11月,在騰訊公司成立21週年之際,馬化騰、劉熾平及全體總辦成員發了一封全員信,確立了“用戶為本,科技向善”的使命願景,強調了騰訊站在了全新的思考起點上。2個月後,騰訊在北京總部通過發布《科技向善白皮書2020》的形式,來回答如何用技術面對新的十年。
通過無數的例子,我們知道,如果轉型技術推高了互聯網公司的市值和擴張速度,那麼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他們將有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如何善用技術?如何Tech for Good?
騰訊正埋下一顆種子
小步迭代,試錯快跑。
騰訊主要創辦人之一、前CTO張志東用20年前做QQ的思維,來面對“科技向善”的新征程。
圖為張志東,圖源:騰訊研究院
儘管他說自己“已經退休”,但是實際上,他做的事依然在騰訊乃至中國科技界具有十足的影響力。
騰訊在2018年1月20日啟動這一項目,就是由張志東提出的,其目的是形成課題池、學者池和專家池,推動科技創新與文化傳承,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第一屆的主題是過載 / Overload,第二屆的主題是刷新/Relaunch,今年是第三屆了,主題是千里之行/Action Now。
張志東每次都出席。
這有點像很久之前我們就在談“科技是把雙刃劍”的問題,到如今,大公司把對新技術的覺察稱為“不作惡”、“科技向善”,本質上是一致的。
2019年5月4日凌晨,馬化騰在朋友圈低調宣布“科技向善”成為騰訊新的願景和使命。以如此低調的方式升級願景與使命的企業,騰訊應該是第一個。
2天后,在第二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馬化騰正式公佈“科技向善”是騰訊未來的願景和使命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用戶為本”。
在去年9月,馬化騰在公開場合透露了他在AI領域的最新看法。他說:AI治理的緊迫性越來越高,應以“科技向善”引領AI全方位治理,確保AI“可知”“可控”“可用”“可靠”。
一直到2019年的11月11日,馬化騰以全員信的形式將“科技向善”升級成為公司新的使命與願景的一部分。
文化寫在紙上、掛在牆上?
正如張志東一直強調的那樣,科技向善是一種產品能力,也是一種發展機會。
圖源:騰訊研究院
“目前我們過於把業務和公益當做兩條不相交的事情來做,所以覺得科技向善是大公司有錢才會想到的事,其實不是這樣的。”
言外之意是,絕大部分商業世界中的公司都會覺得思考“科技向善”的話題與本身的利潤考量是相悖的,是負擔,因此不太涉及,但實際上,兩者可以結合,甚至藉機放大產品的價值,實現雙贏。
張志東從騰訊的做法舉了例子來佐證自己的觀點。
比如在天天象棋遊戲(揭棋)中,騰訊設置了一個針對中年大叔的“健康約定”:當用戶長時間沉迷遊戲,將設置一個強制休息的提醒,鼓勵中老年人及時休息,守護健康,但這個提醒融入了棋牌文化,不會生硬。
這個“設置”,源於2018年夏天騰訊天天象棋團隊收到一個棋友家庭的求助:老人長時間玩棋牌遊戲,影響身體康復。
此後,騰訊的團隊開始設置算法計算玩家單天疲勞值,在此“約定”之下,重度疲勞用戶數下降非常快。截止2019年7月,天天象棋幫助了45492位用戶成功管理遊戲時間。
圖源:騰訊研究院
此外,騰訊還上線了微信“反洗稿”,保護讀者、鼓勵作者打擊“洗稿”者;上線了微信“闢謠助手”,與800+家闢謠機構建立聯繫,精準闢謠,同時騰訊新聞還孵化出較真平台。
在業界,其實還有美團的“青山計劃”與此類似。
作為中國最大的外賣平台,美團在2017年就開始推出“無餐具選項”,用戶可在訂餐時點選“無餐具”,節省餐盒、筷子和包裝盒的使用。最新數據顯示,1個月美團就能收穫500萬單“無餐具”的環保教育成績。
當然,在張志東眼中,微信捐步和螞蟻森林都是非常好的產品,因為“鼓勵捐步”不是責任,而是一種產品力的體現,能增強用戶的品牌好感,也能很好連接企業與公眾、效益與公益。
馬化騰在2019年11月11日的那封全員信中這樣說到:
在騰訊的發展歷程中,有兩條最重要的生命線,一條叫“用戶”,一條叫“責任”。
在責任這塊,2008年汶川地震,騰訊緊急上線的尋人與捐助平台,讓科技連接善意;後來,我們又發起了全網參與的99公益日、上線了成長守護平台,並通過AI的力量協助警方打拐,尋找失踪兒童……通過不斷的嘗試與探索,我們對科技向善的認知、思考、選擇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堅定。
這樣一來,騰訊的“科技向善”就不僅僅是喊一句口號,而是公之於眾,接受全社會的監督——這本身構成了對騰訊的一場“壓力測試”,只要科技“作惡”,就可能面臨輿論的討伐。
騰訊會有跟隨者嗎?
我們也注意到,《社會責任報告》是很多大型公司都會發布的內容,旨在總結社會公益、強化回饋社會的理念。
但是由內而外,甚至推動整個行業來做,騰訊的“科技向善”的研究團隊(騰訊研究院)非常努力。
騰訊研究院院長司曉說,科技向善應是得到全社會認同的理念和平台。騰訊希望用科技向善的理念,進一步團結更多的研究者、更多同行、產品經理以及技術工程人員。從業者們在用技術、用商業化的思維去做產品的時候,也能夠建立一個向善的理念。
圖源:騰訊研究院
看得出來,司曉與張志東的觀點一致,即“善”可以融入到每一個細小的產品研發中,形成一種價值放大器。
於是,在2019年,騰訊就計劃設立獎金池(T-Foundation),支持進一步的學術研究和產品創新方案。我們也注意到,在北京這次《科技向善白皮書2020》的發布現場,來了MIT教授、微軟法律顧問、國際非營利組織FOSI創始人、財經領域作家等產學研界諸多人士。
這畢竟是一個需要各界都參與的事。
騰訊研究院作為推動這一理念的主力,也經歷過疑惑和困頓,因為推動科技向善,很模糊、無法量化,不像某一項技術,可以沿著計劃表去完成。
他們擔心,騰訊沒有跟隨者。
這就不僅僅是科技的“樂觀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的簡單討論了。
借用微軟(中國)助理法律顧問、亞太研發集團法律事務總經理羅立凡先生的一句話:
“技術發展,我非常樂觀,我們不能因為技術被不合理利用就限制技術的發展,我們不能僅僅依靠單個個體的善惡來辨別是非。我們需要約束機制,提高技術作惡的成本。騰訊提出的理念,就是一種重要的約束力的體現。”
規則框架,十分重要
國際角度來看,特斯拉CEO馬斯克等人聯合簽署的抵制AI武器研發的協議正得到更多人認同,而引發軒然大波的“基因編輯”因觸動人類最敏感的倫理神經被明確禁止,此外,人臉識別、爬取隱私的做法正受到社會審視。
圖源:騰訊研究院
藉由騰訊在中國的強大影響力,“科技向善”應該會在未來一段時期內得到廣泛認同。
其考驗在於,科技向善不應該是公關口號,也不是社會責任,不是合格證,不是泛道德論的討論,而是一種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