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夜在B站收穫最多“膝蓋”的人
處在風暴中心時,方錦龍平靜極了。2019年12月31日,他只是在家靜靜地看完了那場晚會。很多人後來才知道,那場晚會波及的範圍遠超想像。2020年1月4日,嗶哩嗶哩(B站)發布關於“2019最美的夜”新年晚會的相關數據。這場並未上星、僅在網絡端直播的晚會,在短短4天時間裡,有超過4600萬人次觀看。
方錦龍以多種樂器與交響樂團現場“battle”。受訪人供圖
這個成績,可與各大地方衛視舉辦的跨年晚會媲美。在新浪微博,熱搜話題#B站跨年#引發了超過9.9萬條討論、2.2億次閱讀。
琵琶演奏家方錦龍處在這場風暴的中心。他在《韻·界》中,現場切換多種傳統民族樂器、外國冷門樂器,和一整個交響樂團“battle”(對決),先後演奏出《十面埋伏》《滄海一聲笑》《火影忍者主題曲》《教父主題曲》等風格迥異的音樂。這一節目播出時,彈幕幾乎填滿屏幕,人們寫下“神仙打架”“請收下我的膝蓋”“媽媽問我為什麼跪著看視頻”。
屏幕前面,有入學不久的00後大學新生,有剛入職的90後年輕白領,打開微博,也不難看到80後和70後對這場晚會的讚美。從事演奏42年、頭髮已白的方錦龍,那天也在家和兒子一起靜靜欣賞了這台晚會。他的兒子方頌評是B站新人UP主,也參加了晚會表演,在《見·東方》節目中演唱了歌曲《蒹葭》。
儘管節目引發了廣泛的反響,方錦龍本人對結果卻十分淡然:“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在方錦龍看來,他一直都是以一種“玩”的姿態從事國樂演奏與推廣事業,也正是因為他沒有架子和包袱,不在乎業內的毀譽褒貶,而只想用自己的方法讓國樂獲得更多年輕人的關注和喜愛,他才能無所顧忌地“玩”出這麼多花樣,為國樂文化圈了不少新粉。
在這件事上,方錦龍戲稱自己是一名“勾引”專家:“’勾引’就是溝通、引導的意思,你得先和年輕人溝通上了,然後才能引導他們去了解。”
出圈
用時下流行的話說,這台晚會“出圈”了。“圈”裡,聖誕假期從美國飛回北京的00後留學生屠聖迪,與同為ACG(動畫anime、漫畫comic、遊戲game的合稱)文化愛好者的好友,拿著手機在北京五棵鬆一家喧鬧的麻辣香鍋店裡看了這場晚會;24歲的職場新鮮人韓露,在完成2019年的最後一份工作之後,趕在23點前回到了她的小窩,作為“站齡”長達9年的忠實B站用戶,她第一時間打開電腦,看起了心心念念的晚會。
而在“圈”外,生於1970年的資深媒體人、“大象公會”創始人黃章晉,看到B站的節目後,立刻在微博上發了一條“未來是在B站這邊啊。”一個13歲孩子的母親,年屆四十的李霞則在朋友圈熱傳的“B站晚會科普文”裡,終於了解了自己的女兒每天捧著手機看的是什麼。
在各大社交媒體上,被譽為“神仙打架”的《韻·界》,是引發話題與討論最多的節目之一。它的引人注目之處,不僅是國樂演奏者用多種冷門樂器與交響、電音現場“battle”的新穎形態,更是其中體現的傳統文化與流行文化、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之間的交融與對話。
在節目的籌劃過程裡,方錦龍和晚會總導演宮鵬、音樂總監趙兆反复討論。導演的核心意圖,是希望方錦龍能夠盡可能地在演奏過程中,展現出他豐富的樂器收藏與演奏本領,滿足B站用戶“觀摩能人、牛人”的喜好。方錦龍在想方設法做到這一點的同時,也把對“有趣”的追求貫徹到了每一個細節裡。
因為這個節目涵蓋多首曲目,長達11分鐘,方錦龍特別擔心觀眾會在演奏半途感到疲憊,喪失興趣,於是提出了半途假裝“打斷”演奏,用印度樂器給樂曲添加“咖哩味”的方案。
“我們業內一直都認為,半路打斷演奏是演出的大忌,是不得了的事情,但我覺得在這個晚會上就是要這麼做,這樣才能讓觀眾覺得好玩。”事後,觀眾的反應證明,方錦龍的判斷非常正確,一時間,到處都有人在談論“咖哩味”和那個奇特的印度樂器。
然而,這場晚會的價值,絕不僅僅在“好玩”“有趣”這個層面上。不論是方錦龍和趙兆的樂團共同演繹的《韻·界》,還是《見·東方》等其他節目,在好玩、吸引人的同時,也有更深一層的含義。對此,方錦龍說,他希望為民樂做的,就是讓民樂變得時尚,讓民樂與外界對話。
“時尚是什麼?古老的就是時尚的,之前流行露臍裝,敦煌壁畫裡就有露臍裝。”方錦龍說,他從不認為傳統文化跟流行文化是對立的,更不認為傳統文化就該曲高和寡。民樂的生命力來自於從民間吸取的精神養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因此民樂必須在傳承傳統的同時,根植當下,為現在的聽眾服務。“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時尚,唐朝的國樂和宋朝的不一樣,宋朝的和明朝的又不一樣,你說哪個算是’傳統’?今天國樂也要與時俱進,跟上現代人的節奏和品位,我們演奏的國樂,可能100年後也會變成傳統,而且時尚很可能是循環往復的。”
“葡萄又小又酸,必須長在架子上,西瓜又大又甜,長在地上沒有架子。”這句逗趣的比喻,是方錦龍在藝術道路上堅持“不端架子”的一種另類表達。相比於大多數與他一樣被譽為“藝術家”的職業演奏者,方錦龍從不認為國樂、民樂是一件特別嚴肅、以至於必須得“端著”的事。“我喜歡研究漢字,民樂的樂字也是快樂的樂字,所以民樂其實就是與民同樂。”在他看來,大多數人喜歡音樂,是因為音樂能給他們帶來歡笑,而今天的年輕人更是這樣。
遠方
方錦龍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國樂、聽國樂。那時候能聽的音樂基本上除了國樂,就是八個樣板戲。他告訴記者,那時的國樂雖然很有地位,但卻顯得單調。改革開放之後,各種文化都進來了,人們又一下子都去追捧西方的音樂,覺得只有西方的音樂好。國樂音樂會在一些地方連10%的劇場份額都不到,走向另一個極端。“我們就是要讓國樂和西方的音樂對話,在對話裡知道自己是誰,知道國樂的’韻’是道法自然,和西方音樂的’律’不同,並且讓別人也聽到我們的聲音,這就是一種文化自信。”
“我說國樂,不僅是我們中國的音樂。國,可以是聯合國的國;樂,可以是世界的樂。”方錦龍說。
不僅是方錦龍,B站上的許多普通UP主都抱有類似的想法。從創站開始,B站一直都是一個年輕人交流流行文化,尤其是“二次元”文化的勝地,但最近幾年,傳統文化的“國潮”也在B站興起,其中湧現出了不少身兼ACG愛好者與傳統文化傳播者雙重身份的年輕UP主。其中,被許多粉絲暱稱為“教主”,僅憑18個古箏翻奏視頻就在B站收穫了超過5000萬粉絲的墨韻,就是典型代表,而在這場跨年晚會上,墨韻也作為音樂區UP主的代表之一,現場進行了古箏演奏。
墨韻的視頻之所以能夠在同類視頻中脫穎而出,贏得B站年輕用戶的追捧,主要原因之一是她翻奏的曲目大多並非常見的傳統曲目,而是B站流行的ACG音樂。其中既包括了《千本櫻》這樣由日本虛擬歌姬初音未來原唱的音樂,也包括了中國UP主原創的《權禦天下》《九九八十一》等音樂。
對於一些人認為傳統民樂就該用原汁原味的傳統曲目來表現的看法,墨韻表示:“能夠用古箏翻奏和創作不同曲風的音樂,可以帶給大家更多新的民樂體驗,同時也能深入探索傳統樂器在當代音樂中的無限可能。傳統曲目奠定了古箏的演奏的基本技法、傳統審美和哲學,但是樂器是不斷發展的,我們年輕人需要做的就是在繼承先輩碩果的同時,努力將古箏帶到更有詩意的遠方。”
共鳴
B站讓方錦龍這樣的資深職業演奏家,和墨韻這樣的年輕民樂愛好者,站到了同一片天空之下,儘管他們有著職業與非職業的分別,中間看似還隔著好幾道“代溝” 。
對方錦龍這樣的資深藝術家而言,來到B站,他表示自己不在意身段,願意和年輕人打成一片,交心交友。而對墨韻這樣的年輕UP主而言,來到B站,則能夠讓她作為一個普通的UP主,實現“每個年輕人都能作為主角發光”的青春理想。
更重要的是,不論是在這場晚會中,還是這場晚會折射出的青年文化潮流動向裡,“主角”都絕不僅僅是這些站在台上、有聚光燈照耀的人而已。一份來自方正證券研究所的上市公司研報顯示,從12月31日到1月3日,B站用戶在晚會視頻中留下了130萬條彈幕,而這些彈幕,本身就是晚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裡面凝集的,是千千萬萬普通年輕人的心情與心聲,和他們在網絡這個“共振場”中與同伴、同道的共鳴。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林詩瑭就是一個對這種“共鳴”深有體會的年輕人。在整場晚會中,她對由理查德·克萊德曼演奏的《哈利·波特》系列電影主題曲《海德薇變奏曲》情有獨鍾,這不僅是因為她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是一個鐵桿“哈迷”,也是因為對古典樂其實並不太“感冒”的她,永遠也忘不了小時候家裡放的理查德·克萊德曼鋼琴原聲碟。“當時都要淚奔了,童年回憶一下子都過來了,真的就是有共鳴。”
當開場節目《歡迎回到艾澤拉斯》中《魔獸世界》的音樂響起,屠聖迪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和初中同學一起玩《魔獸世界》時喜歡喊的“為了聯盟”——儘管他今天已經不再是玩家,但重要的並非遊戲本身,而是他與同齡人的一份共同回憶。
這場晚會的出現,也讓他感受到了另外一種感動:那就是曾經不受成年人世界理解與認同的年輕人喜愛的文化,已經走進了主流的視野,得到了主流的認可,而他們也終於可以堂堂正正地追尋自己的愛好,為此,他樂觀地確信:“互聯網普及之後,我相信大人們也會去了解年輕人喜歡的東西,以後等我老了,我也依然會關注最新的潮流,互聯網會把代溝抹平。”
已經步入社會的韓露,在這件事上的預期稍顯保守:“如果是我爸媽那輩兒,一場晚會對他們的影響可能還十分有限。但對80後而言,能增進我們和他們之間的理解,這些人在朋友圈看了B站晚會之後表示’真香’。”不過,話雖如此,韓露還是由衷地為自己喜愛的“小眾”文化能夠得到更多的認可與接受而高興。“畢竟誰也不想只縮在’小眾’圈子裡交流,當然是圈子越大,能找到志同道合好友的概率更高。”
“其實我們喜歡的東西不是小眾,只是尚未被發掘的大眾而已。”林詩瑭說。
楊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