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他們的故事你知道嗎?
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今天(10日)揭曉。其中,最受矚目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和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慶存分獲。
你可能沒有聽說過他們的名字,但你應該知道他們的故事……
1958年,中國核潛艇工程正式立項;
1970年,中國第一艘魚雷攻擊型核潛艇下水;
1974年,中國第一艘核潛艇“長征一號”,正式列入海軍戰鬥序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5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中國第一艘核潛艇
不到13年的時間,中國創造了一個奇蹟。而這個奇蹟背後,是一個“赫赫無名”的人——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
從沒見過核潛艇 算盤打出核心數據
上世紀50年代,面對西方大國不斷加壓的核威懾,剛剛成立不久的新中國決定研製自己的核潛艇。
1958年,以黃旭華為代表的29人團隊,在一個秘密的小島上,拉開中國核潛艇建造的序幕。而當時,這支隊伍中,甚至沒有一個人見過核潛艇長什麼樣。
黃旭華和為中國核潛艇事業作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們
核潛艇是在深水中運動的武器庫和戰鬥堡壘,一個數千噸重的鋼鐵圓筒必須集成航海、導彈、計算機、核反應堆等幾十個專業學科才能將它製造出來。
面對西方嚴密的科技封鎖,黃旭華和同事們大海撈針,從浩瀚的報紙雜誌中搜尋所有和核潛艇相關的資料。
研發核潛艇時用的算盤
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黃旭華:我們的核潛艇牽涉到大量管道、電纜、鋼材,這麼多的東西組合在了這個潛艇上,要保證它的重量、重心在最好的位置上,那是非常困難的。而我們沒有計算手段,我們是用算盤打出來的,一點改變,整個情況又要重新算。
“在海水壓力下,能聽到焊條撕裂的’咔咔’聲”
1988年,我國核潛艇研製迎來了第一次極限深潛試驗。
深潛試驗
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 黃旭華:任何一點結構、材料、設備達不到(極限深度海水壓力的)要求,都有可能就艇毀人亡。我說我下去,萬一在試驗過程當中發生了哪種不正常的現象,我會及時地協助艇上研究,採取措施。作為總師,我要為這一百幾十個人的生命安全負責到底。
黃旭華深潛歸來
年逾六旬的黃旭華成為全世界第1位參與極限深潛試驗的核潛艇總設計師。這次深潛試驗,黃旭華的眼底、耳朵和牙齦都因承受壓力過大而滲出了血……
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 黃旭華:在海水壓力情況下,艇在不斷地變形,一變形就發出聲音。“咔咔”“啪”,聽起來是非常可怕的,個別的焊條撕裂了,那撕裂的聲音像尖叫一樣,那更厲害。後來(潛艇重新)上升到100米安全深度,突然一下,整個艇就沸騰起來了,握手的握手、擁抱的擁抱,有的都哭起來了。
黃旭華(後排左一)同參與深潛試驗的科研人員合影
黃旭華:這條艇我們從無到有,我們完全靠我們自己白手起家幹出來,沒有任何一個小的(零件)是進口的。
三十年不入家門赫赫而無名
1957年的元旦,投身核潛艇事業前,黃旭華最後一次回鄉探親。此後,整整30年,他再沒回過家。
1988年,黃旭華藉著出差的機會,終於再見自己93歲的老母親。
黃旭華全家福
他不曾見過自己的家人,不曾踏入自己的家門,與父母的聯繫只能通過一個信箱。父母多次寫信來問他在哪個單位做什麼工作,他總是避而不答,直至父親去世,黃旭華都沒有給出答案,也沒能見到父親最後一面。
2019年9月29日,黃旭華老人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勳章。
黃旭華在頒授儀式上發言
黃旭華:誓幹驚天動地事,甘做隱姓埋名人。我和我的同事們,此生屬於祖國,此生無怨無悔。
2019年度國家科技最高獎的另一位獲獎者,就是我國氣象泰斗——曾慶存。
他的名字你可能不熟悉,但他從事的工作你一定非常熟悉——每天睡前,看一眼天氣預報,明天穿薄還是穿厚,帶不帶傘,都要“問”曾老。
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 曾慶存:1954年河南的晚霜,正好(是)麥子要抽穗的時候,一晚上死了40%。你可以想像,我是農民(出身),聽到這個,那真是非常驚心動魄。中國的氣象學要搞好,天氣預報要搞好,這個心願。我要讀這個,一定要讀好。
世界上首個用原始方程直接進行實際天氣預報方法
1957年, 從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的曾慶存被派到蘇聯留學,學習先進的氣象技術,支持國家的建設發展。
曾慶存到蘇聯求學
彼時,國際氣象研究還處在十分初級的階段,誤報、錯報現象頻發。而“數值天氣預報”,還是一個預報準確率很低的簡單方程。
數值天氣預報,是在一定條件下,把大氣中所有復雜的數據通過大型計算機,用研究出的可計算的方程模型,作數值計算,預測未來一定時段的大氣運動狀態和天氣現象的方法。
在這個預測方式中,最難的就是方程的算法。各國的科學家都在求解數值天氣預報的原始方程,但多年來毫無結果。
來到蘇聯一年後,曾慶存的導師就把這個難題交給了他。
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 曾慶存:我周圍的師兄弟都說,你(導師)不要把這個演習方程給他,你害了他,如果他做不出來畢不了業,拿不了學位怎麼辦?
整整推演了一年半的時間,真正留給曾慶存上大型計算機來驗證結果的時間,只有短暫的10個小時。
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曾慶存:蘇聯那時候也只有一到兩部計算機, 編程程序非常複雜,我們那個時候也要一萬多條指令,你要打孔的,用紙帶打孔,把那個砸爛,我手又笨,砸得很慢。
而就是這10個小時的上機驗證,26歲的曾慶存提出了世界上首個用原始方程直接進行實際天氣預報的方法,並得到應用,預報準確率超過60%。
世界第一張應用原始方程的天氣圖
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 曾慶存:歸心似箭了,就想著早一點回國作出貢獻。
然而,當時我國並沒有大型計算機,無法實現大量高難度的計算。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曾慶存只能一邊做一些氣象研究理論工作,一邊堅持推進改善原始方程。
我國首顆氣象衛星發射 建立數值天氣預報業務系統
1970年,35歲的曾慶存又迎來了人生第二個未知的挑戰——研究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從基本概念入手,又一次從零開始研究,曾慶存提出求解遙感方程的反演算法,成為當前世界各主要衛星數據處理和服務中心的主要算法。
在曾慶存的理論基礎上,我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Ⅰ號”於1988年成功發射,第一時間發回了清晰的遙感圖像。
我國開始建立數值天氣預報業務系統,比國外晚了整整25年。
上世紀90年代,我國通過國外引進的計算機,為數值天氣預報中大量的運算提供了有力的條件,很快開展了自己的數值天氣預報業務。雖然起步晚,全球中期數值天氣預報也已達到發達國家水準。
“得到這個獎項我心情很平靜”
2007年,在曾慶存的倡議下,我國開始研製自己的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通過這個裝置,可以研究和預估全球氣候和生態環境變化,在精準數值天氣預報的基礎上,提前預估近一年甚至幾十年的氣候情況,為我國氣象科學發展步入國際一流水平提供有力支撐。
如今,在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還經常能看到曾慶存忙碌的身影,今年85歲的他依然工作在科研一線。
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 曾慶存:得到這個獎項我心情很平靜,我還是要照樣耕耘,照樣帶學生。畢竟國家讓我上大學,沒有這個我沒有這些。感謝國家,因為國家不強大,我能夠做什麼?這是真真正正,從內心的感激。
他們
以身許國
科學報國
助力民族復興
助力國家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