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個可移動量子衛星地面站對接實驗引發行業關注
近年來,光量子物理學在通信領域的運用,已經邁步了早期的一步。去年8月,媒體報導了全球首個可工作的量子雷達原型機。其特點是利用一對低能糾纏光子,作為衡量走位環境信息的一種手段。早些時候,又有新報導稱國內已完成全球首個移動量子衛星站的開發。該便攜式衛星站利用光子的內在特性,來建立用於傳輸和接收量子通信的安全通道。
報導稱,這套80 公斤重的移動量子通信站,已經與2016 年發射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連接。
隨後,由任繼剛帶領的合肥中科大研究小組,通過這套便攜式工作站進行了量子密鑰分配。
期間,光子被交換為“密鑰”以加密或解密信息。為進行演示,研究小組通過墨子號量子衛星,與分別位於濟南的移動衛星站、以及位於上海的固定站之間,完成了一次量子密鑰的中繼。
儘管便攜式量子衛星站僅能以4000 ~ 10000 的比特率(bps)傳輸數據、而大型站能夠實現40000 bps,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整套便攜式基站的重量僅為80 千克左右(約176 磅)。
任繼剛稱:該項目得到了包括中國工商銀行在內的許多企業和組織的支持,希望構建一套無需龐大、專門構建的設施為基礎的程序。
該團隊計劃在後續幾年內繼續發射量子納米衛星,展望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用戶使用量子密鑰來保護其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