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禁漁能留住下一個“白鱘”嗎
近日我國農業農村部發布通告,稱自2020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332個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長江乾流及重要支流以上區域以外的天然水域,最遲自2021年1月1日起實行暫定為10年的常年禁捕。幾乎與此同時,《整體環境科學》在線發表了論文《白鱘滅絕給長江生物保護留下了什麼教訓》(以下簡稱《白鱘滅絕》),該論文稱,中國長江特有珍稀物種長江白鱘推測在2005年—2010年時已滅絕。
來源:中國科學報作者袁一雪韓天琪
“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長江曾是我國淡水魚類資源最豐富的流域,如今,白鱘、白鱀豚、長江鰣魚等長江特有魚類已宣告“功能性滅絕”,越來越多長江魚類正瀕臨滅絕境地。
竭澤而漁則無魚,長江禁漁會為我們留住下一個“白鱘”嗎?
什麼是功能性滅絕?
《白鱘滅絕》一文通訊作者、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危起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白鱘滅絕”是根據模型計算得出的結果,模型主要依據過往文獻和研究人員記錄的白鱘近幾十年捕撈記錄,此外,還依據了1981年—2003年間210例目擊報告,由此最終推斷,白鱘滅絕時間是2005年至2010年。
2019年9月,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曾在上海組織專家組評估,評估結果認為,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滅絕。
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領銜的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相關專家多年來呼籲長江禁漁。
其團隊成員、該所研究員劉煥章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宣布一個物種滅絕需謹慎。“IUCN傳統標準是50年未見生物個體,現在學界也承認充分證據證明下的物種消失。”
但劉煥章坦承,否定性證據很難獲得證實。
“我們看到了一個物種,能夠證實它存在,但看不到一個物種不能從邏輯上推演出它不存在,證明物種滅絕的困難要大得多。
所以目前學術界經常說的’功能性滅絕’某種程度上是折中的措辭,白鱘功能性滅絕的結論在學界來看沒有問題。”
儘管不願接受,但“大家尊重IUCN的評估模型和專家”。
發表該論文的學術團隊——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從未放棄過追尋白鱘。2017年,該院曾牽頭開展長江漁業資源與環境調查。
在調查時,研究人員將長江以20公里為一個網格進行劃分,收集相關信息。儘管像篩子一樣將長江濾了個遍,研究人員還是沒有發現白鱘踪跡。
至於滅絕原因,論文中提到,繁殖率低下可能是主要原因。由於長江白鱘並未被人工飼養,也沒有保存任何活體組織,因此依據《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的標準將其視為滅絕。
長江魚類亟待保護
論文作者同時呼籲,長江白鱘滅絕由多重原因造成,這表明亟須對瀕臨滅絕的長江魚類進行保護。
這樣的擔心並非毫無道理,與白鱘同屬鱘形目、也生活在長江流域的中華鱘和長江鱘面臨同樣困境。
為了保護這3個物種,國家早在1983年就將它們納入《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1989年,這3種鱘魚再次被納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重點保護動物。
而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調查結果顯示,1997年—2017年,葛洲壩下游宜昌江段中華鱘繁殖群體、產卵規模逐漸減少,產卵時間從10月底推遲到11月底,產卵次數從每年2次減少到每年1次。
2013年、2015年、2017年、2018年,中華鱘在長江中沒有產卵活動。
2018年,在葛洲壩下游宜昌產卵場利用水下聲吶進行的調查顯示,中華鱘繁殖群體數量不到20尾。
1月3日,IUCN通過官方微博表示,目前正在開展的亞歐鱘魚類全面評估最終結果尚未發布,預計將在今年6月世界自然保護大會期間更新受威脅物种红色名錄,並正式發布評估結果及相應級別調整。
長江禁漁勢在必行
“長期以來,過度捕撈、投餌養殖的長江漁業對長江流域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和魚類資源造成了持續破壞。”
劉煥章解釋道,每年幾個月的短期禁漁雖然也能起到一定效果,但禁漁時間太短不足以讓魚類資源恢復,“往往是禁漁期間有效果,禁漁結束後一切照常或進行更大強度捕撈” 。
山東大學海洋學院副教授王亞民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表示,禁漁對於漁業資源恢復肯定有利,但是對於長江生態環境恢復是否會起到決定性作用則存疑,因為影響長江生態環境的因素較多。
“例如長江航運和水利工程,都對長江生物和生態造成比較大的影響。”
對此,劉煥章表示,長江航運、水利工程和環境污染都是影響長江生物和生態的因素,“但治理需要一步一步、一個方面一個方面來進行”。
在一個較長時間內實行禁漁肯定有很大收效。
這種效果指魚類資源量和物種整體種群數量的增加。
從長江整體生態系統功能來看,禁漁對長江水體生態保護和修復、長江生態多樣性維持和社會生態系統環境的改善都有積極作用。
在曹文宣看來,之所以暫時將長江禁漁定為10年,是因為長江中的很多經濟魚類一般三四年性成熟,10年時間可以讓長江魚類繁殖2~3代。
“這種規模的種群增長會讓魚類資源有較明顯的增長恢復,如果屆時恢復狀況良好,還可根據具體情況適當利用。”
科學規劃長江禁漁模式
長江禁漁到底該如何禁?學界對此的爭議主要集中在對湖泊利用方面。
長期以來,長江流域大大小小的湖泊都是通江湖泊,與自然水域相連通,夏季漲水,冬季水位下降,魚類在長江和湖泊中交流。
但因防洪和資源開發利用等目的,長江流域湖泊開始建閘,與長江阻隔。
“通江湖泊魚類多樣性程度高,經長期演化形成的生態系統結構功能穩定,與長江之間有相互適應性。”
劉煥章表示,建閘之後,魚類多樣性減少,生態系統結構變得殘缺、功能不完善,造成長江流域湖泊富營養化、生物多樣性下降等問題。
如果說對於長江乾流和支流禁漁問題學界看法較為一致的話,對於長江流域湖泊是否可從事漁業、如何從事漁業則仍有爭議。
目前有聲音認為長江流域湖泊也應完全禁漁,但曹文宣強調,長江禁漁不能搞“一刀切”,有一些湖泊的漁業模式不僅沒有對長江流域造成污染,還對整個湖泊生態循環和水質淨化起到積極作用。
從科學方面進行設想,長江禁漁的最佳模式是,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行永久性禁止捕撈;重點流域和重點水域可以按照一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進行利用;在湖泊、水庫等人為可控的水域,在合理科學的管理方式下,可以存在一定漁業。
2019年12月底,《關於推進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在新時代新形勢下,要轉變大水面漁業發展方式,通過發展生態漁業,實現大水面生態保護與漁業發展充分融合,促進水域生態、生產和生活協調發展。
“因水、因地、因時制宜,最終達到長江流域生態保護和恢復的目的。”劉煥章表示。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19.136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