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白鱘滅絕帶來哪些啟示?
新年的第二天和第三天,“白鱘滅絕”的消息高掛在熱搜榜上,閱讀量數以億計,足見人們對它的關注。但在專家們看來,這樣的關注有些遲。白鱘是距今一億五千萬年前中生代白堊紀殘存下來的極少數遠古魚類之一,分佈極為狹窄,全世界只有我國才有,也被稱作“長江白鱘”。
中國淡水魚之王
主要集中分佈在長江流域一帶,被譽為“長江中的活化石”,極具學術研究價值,屬我國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白鱘的吻長達到身體的一半,又稱“像魚”,是淡水魚家族中的第一號“巨人”,身長可達7米,體重可達700多公斤,其壽命一般在30年左右。
白鱘有個明顯的特徵:頭部特長,佔體長的1/3,小個體約佔體長的1/2,布有梅花狀的感覺器——陷器。吻延長,呈劍狀,其腹面具短鬚一對。眼甚小。口大,下位,弧形,上下頜均具細齒。鰓孔大,鰓膜後緣尖。體表光滑無鱗。棲息於江河中下層,有時進入大型湖泊。白鱘是長江中僅次於中華鱘的大型古老魚類,長可達二三米以上,由於生態環境惡化,白鱘分佈區逐漸縮小,數量逐年減少,個體越來越小。白鱘是典型的肉食性魚類,食物包括魚類、蝦蟹等。
四川漁民有“千斤臘子,萬斤象”的說法。“象”指的是長江白鱘,據說它可以長到上萬斤。白鱘體型碩大,遊速迅疾,被稱為“水中老虎”、“中國淡水魚之王”,它也是世界十種最大的淡水魚之一。
除了白鱘,另有140種魚類在最近一次調查中也不見踪跡,雖然兩次調查間隔41年之久。它們絕大部分都是瀕危物種。
白鱀豚和長江鰣魚被宣布野外功能性滅絕,白鱘被宣布滅絕。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官方微博1月3日12:31發布消息稱,IUCN尚未官宣白鱘滅絕的消息。對此,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研究員危起偉博士3日下午回复記者稱,“是沒有正式公佈,但評估已經完成了。公佈與否,不影響其科學結論。”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官網資料顯示,自1996年起,危起偉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生存委員會(IUCN/SSC)鱘魚專家組成員。
2007年,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丁在撰文反思白鱀豚為何滅絕時提到,棲息環境的破碎化,甚至喪失;食物匱乏以及人類電捕炸等毀傷。
白鱘滅絕,能給人們帶來什麼反思?
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2019年12月23日在線發布的研究論文提供了一些啟示。
在這篇論文中,棲息地破碎化、退化,產卵遷徙受阻等因素被重提。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寫道,1970年代長江的開發和大壩建設,進一步減少了當時白鱘的個體數量。作為淡水中的大型食肉性魚類和頂級捕食者,長江白鱘的種群數量可能從未增加過。過度捕撈可能加劇了它的滅絕。棲息環境退化也是長江白鱘滅絕的關鍵原因之一。
該論文的通訊作者是危起偉博士,論文的第一作者是張輝博士。
該論文稱,長江白鱘滅絕是多重威脅所致,要想避免更多類似滅絕事件的發生,長江流域瀕危物種保護工作迫切需要改善。
該論文稱,從長江白鱘滅絕事件來看,有很多教訓可以汲取。該論文提到其中三個。
第一,研究表明,拯救長江白鱘的關鍵時間點是在1993年之前(即在其功能性滅絕之前),最晚在2005年之前(即預計的滅絕時間)。但所有的實質性救援工作,如水生探測、在其歷史產卵場進行試驗性捕獲調查、人工生殖技術研究等,都是在2006年後開展的,“已經來不及阻止其滅絕”。對於某些物種而言,保護機會的窗口可能已經關閉。但對於另一些“一息尚存”、仍有個體存活的物種而言,抓住剩下的機會很重要。研究人員認為,應盡快對長江里所有瀕危物種的滅絕風險進行評估,以確定其保護措施及優先次序,從而避免可能進一步發生的滅絕事件。
第二,優先保護滅絕風險最大物種的迫切性是如此緊急。保護重點應放在那些多年未見或棲息地嚴重喪失、種群數量迅速減少的物種上。比如鯮(Luciobrama macrocephalus,長嘴鳡)和四川白甲魚(Onychostoma angustistomata)也已經多年未發現,但甚至從未被IUCN紅色物種名錄評估過。此外一些物種,如胭脂魚、圓口銅魚、四川哲羅鮭、中華鱘、長江鱘等,雖然被評估過,但也已多年未見自然繁殖。
第三,需要對整個長江流域進行新的綜合調查,並製度化定期進行,比如每五年一次。該論文稱,長江流域曾於1973年–1975年進行首次全面科學調查,41年後,2017年-2018年進行第二次綜合調查。由於缺乏持續性的記錄,目前無法確定第二次調查中140種“消失”魚種的命運,比如它們是否已經滅絕。因此,也無法及時採取有效的措施進行干預。
1月3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一位博士研究生告訴記者,保護一個物種的最終意義在於保護其棲息地,保全完整的自然生態和其中的生物。
這位博士生說,一個物種要想存續,要有食物,有庇護所,有產卵場,要活得下去;還要有存活的個體,要能長大、成熟,有繁殖能力,維持一定的種群。在自然保護的語境中,任何野生動物放歸的目的是種群重建。但放歸的前提是在野外能活得下去。
長江白鱘的目擊1985年最多
長著長鼻子的長江白鱘還有五個兄弟。但其中四個,人們都只在化石裡見過。剩餘兩種中,除了長江白鱘,它僅存的兄弟是生活在美國密西西比河裡、體型較小的美國匙吻鱘。它們的長鼻子被稱為匙吻,如同湯匙的長柄。
前述論文顯示,1981年至2003年,人們一共看到長江白鱘210次,只有45次作了詳細記錄:體長、目擊地點、魚齡等。
絕大部分長江白鱘的目擊事件發生在1995年之前,以1985年左右時最多。雖然此前的1983年,中國已經禁止捕撈長江白鱘,但誤捕事件頻發。
200多次長江白鱘目擊事件中,47次發生在上游江段,159次發生在下游江段,後者佔比75.7%。
根據僅有的監測記錄,研究人員認為,恐龍時代就出現在長江里的白鱘最早在2005年、最晚2010年,已經滅絕。“失去這種在淡水生態系統中獨特而富有魅力的大型代表性物種,是可悲的、不可彌補的損失。”他們在論文裡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