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手價降至29.9萬元國產特斯拉Model 3供應鏈揭秘
特斯拉將在上海工廠迎來首次面向大眾消費者的批量交付。不過在這之前,1月3日,特斯拉官方宣布了國產版Model3的價格調整信息,其中標準續航升級版官方指導價Model 3從原價35.58萬降價至現價32.38萬,一下子降了3萬多,再算上這款車型享有的2.475萬的補貼,到手價格最低可達29.905萬。
值得注意的是,國產Model 3不送家充樁。根據最新的銷售政策,家庭充電服務包定價8000元,包含一個充電樁及80米線纜的基礎安裝費用,用戶可自行決定在車輛的售前或售後進行購買。
此次除了官方售價變化之外,全系Model 3的選裝配置價格也相應下調。其中純黑色車漆為免費,其余珍珠白、冷光銀、深海藍、中國紅4個顏色的車漆價格下調為8000元。同時,19英寸運動輪轂下調為6000元。
總的來說,此次Model 3降價之後,結合這款車型享有新能源優惠補貼和購置稅減免的政策,用戶購買標準續航升級版的國產特斯拉Model 3將低於30萬,相對於其他國產新能源汽車來說,性價比提升了不少。而這也有望推升國產特斯拉Model 3的銷量,同時對於國產特斯拉Model 3產業鏈企業來說也是一大利好。
一、國產特斯拉產能與未來市場格局
1、產能
我們通過跟踪特斯拉總銷量可知,2018Q3 以後公司的季度產量似乎達到了瓶頸,單季穩定在9 萬輛左右,銷量增速也隨之放緩。
根據特斯拉前期規劃,特斯拉美國的整車工廠Giga Factory1 在2018 年的動力電池產能為20Gwh,對應整車產量為21.5 萬輛,產能利用率為73%。倒推Giga 1 的產能規劃在30 萬輛左右,而我們預計公司在2019 年的目標銷量在35 萬輛左右,產能利用率將超過110%,處於產能不足狀態。
疊加目前在特斯拉官網訂車需等待約一個季度,剔除掉生產和運輸時間,排隊序號也應該在5 萬名以後。因此我們判斷目前特斯拉仍處於明顯供不應求狀態,上海Giga Factory 3 的建設兼具開闊中國市場以及增加公司產能的雙重目的。因此即便未來國內無法完全消化產能,也可以出口至其他臨近國家。
Giga 3 的投資額為20 億美元,一期年產能為25 萬輛,設計最大產能為50 萬輛每年,用於生產Model 3 和Model Y 車型,2020 年預計的產量在15 萬輛每年。就目前的建設進展而言,我們認為Giga 3 的進度要快於市場預期。
據12 月份消息稱,特斯拉目前的周產量已經達到一千台。若按該效率產能持續爬坡,全年實現15 萬輛產量的目標應該不難實現。但考慮到目前Model 3 生產仍採用CKD 模式(Completely Knocked Down,汽車以完全拆散的狀態進入,之後再把汽車的全部零、部件組裝成整車),暫未完整考驗國內零部件廠商的供應能力和工廠的集成生產能力。
另外,作為新能源汽車最重要零部件的電芯目前依然由Giga 1 的松下提供,未來國內的主要供應商LG 能否順利接棒還有待觀察,畢竟之前強如松下也因鋰電池產能未達到計划水平,造成了特斯拉Model 3 的產能受限。不過對於Giga 3 的生產能力也無需過度擔憂。因
為在建廠期間,不論是土地、廠房、資金還是政策,特斯拉都受到了上海市政府的鼎力支持,基本屏蔽了外界因素對生產的影響;而內部因為有Giga 1 的經驗以及中國的優秀技工,產能爬坡理論上也將快於美國工廠。
2、國內外市場格局
從美國新能源車乘用車市場格局來看,特斯拉處於領先的市場地位。自2012年來,特斯拉在美國市場的銷量快速提升,從2012年的2509輛快速增長到2018年的19萬輛,2019年前三季度銷量達到13.6萬輛,同比增長19%。
特斯拉在美國新能源車市場份額也逐漸提升,從2012年的僅約5%提升到2019年前三季度的57%。從特斯拉在美國市場的發展來看,其產品具備很強的競爭力和市場擴張性。
目前,在2019年1-9月的美國新能源乘用車市場中,特斯拉的整體市場份額已經達到57.5%,比排名第二的雪佛蘭高50%的市場份額。其中,Model3又是特斯拉的銷量主力,Model3一個車型所佔的市場份額就達到了47.3%。
從單車型的銷量來看,2019年前3季度美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排名前十的車型中,特斯拉的Model3/S/X均上榜,分列1、3、5位。其中Model3以11萬輛的銷量排名第一,遠超排名第二的豐田普銳斯。
從市場份額和車型銷量來看,Model3車型在美國市場中都具有競爭力;Model3國產後,將對國內新能源車市場形成直接的衝擊,將直接佔據其他新能源車公司的部分市場份額。
從目前國內新能源乘用車整體競爭格局來看,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市場份額繼續向頭部優勢企業集中。2019年1-9月新能源乘用車市場銷量前十大公司市場份額為73.5%,較2018年繼續提升1.7個百分點。
目前國內新能源乘用車市場主要仍是以自主品牌為主,同時合資品牌佔據少部分市場份額。自主品牌中比亞迪、北汽新能源、吉利汽車、上汽乘用車、廣汽乘用車等市場份額位居前列;合資品牌中上汽大眾、華晨汽車、一汽豐田、廣汽豐田等市場份額逐漸提升,但是整體份額仍較小。
隨著國產特斯拉的上市,國內新能源乘用車市場競爭格局未來將發生重要變化。
國產Model3標準續航後驅升級版此前的定價為35.58萬元,與國內自主品牌中高端新能源車比亞迪唐EV相比,兩者價格接近。從性能上來看,與唐EV相比,Model3在續航里程上較為接近,並無明顯的劣勢,但同時軸距、最高車速、百公里加速、快充時間以及整車質保等方面均具備一定優勢。
特斯拉的直接競爭對手ABB目前在國內的新能源車準備仍不充足。
奧迪在國內在售的新能源車主要是進口的奧迪e-tron,其售價在70-83萬,價格遠高於國產Model3;同時其在最高車速、百公里加速、整車質保等方面落後於Model3。
寶馬目前在國內投產並銷售的新能源車型包括寶馬X1和寶馬5系新能源兩款插電混動車型,暫時並沒有純電動車型提供。從價格上來看,寶馬X1和寶馬5系新能源的價格均高於Model3;從性能上看,Model3在最大功率、最高車速、百公里加速等方面都體現出純電動車的優勢。
此外,奔馳在國內並沒有投產新能源車。綜合和國內自主品牌中高端新能源車以及ABB的新能源車相比,國產Model3具備較強的競爭優勢。
更何況在國產特斯拉Model 3首次面向大眾消費者的批量交付前,價格進一步下調至32.38萬元,算上新能源優惠補貼和購置稅減免的政策,到手價最低只需29.905萬,使得其市場競爭力進一步提升。
另外,從之前流出的中美生產Model 3 對比圖來看,國產車型的裝配工藝略優於進口車型。這也使得不少機構認為認為國產特斯拉能滿產滿銷、甚至出口的重要信心來源。
Model 3 標準續航後驅升級版與Model 3 Standard Range Plus Rear Wheel參數對比見下表:
二、國產特斯拉產業鏈相關公司
1、特斯拉供應鏈
特斯拉是一家集週期性消費品、金融、工業、公用事業於一體的綜合性企業。在周期性消費品上,特斯拉的主要業務是汽車製造,包括RoadSter、最新的Model3 等新能源汽車。此外,特斯拉還涉及動力系統和增壓器產品。在金融上,特斯拉的業務為金融服務,包括貸款購車時的金融方案和融資租賃方案。在工業上,特斯拉的產品主要為超級電容和太陽能屋頂,以及純電卡車項目,比如最近新出的電動皮卡。在公用事業上,特斯拉的業務為一些替代能源的大規模發電項目。
特斯拉上述豐富、龐大的產品線是由特斯拉及其450 餘家子公司共同構成的(見下圖)。其中,除了母公司Tesla Inc,兩個子公司Tesla Energy Operations Inc 和Maxwell Technologies Inc 也至關重要。
截至2019 年9 月底,FactSet 數據庫中記錄的特斯拉一級供應商共89 個,二級供應商1195 個。
在這89家一級供應商當中,美國公司佔據了很大比例。2015 年1 月,特斯拉的美國供應商有17 家,佔比達到36.17%;歐洲供應商有9 家,佔比為19.15%;而中國供應商僅有7 家,佔比僅為14.89% 。近年來,特斯拉供應商中的美國公司佔比基本保持在30%-40%之間,而中國公司的佔比則持續增加。
截至2019 年9 月,在特斯拉的89 家供應商中,中國公司的數量為20 家,僅次於美國的28 家。除此以外,還有歐洲公司14 家,日韓公司11 家,其他地區公司16 家。從占比來看,美國公司為31.46%,中國公司為22.47%,歐洲公司為15.73%,日韓公司為12.36%,其他地區公司為17.98%。
2、國產特斯拉Model 3 供應鏈
雖然特斯拉Model 3 的零部件數量由燃油車的3 萬個下降至1 萬個,但仍具有復雜而綿長的供應鏈體系,涉及汽車、電子、電氣、化工等多個行業,在國內外擁有眾多的供應商。隨著特斯拉的快速發展,特別是上海Giga 3工廠的建成及國產特斯拉汽車的量產,也為進入其供應鏈的國內上市公司提供了增長機會。
2018 年德國雜誌《WirtschaftsWoche》曾採訪了一家工程公司,後者在二手市場上購買了Model 3,並對其展開拆解。他們認為這款汽車的物料及物流成本約為1.8 萬美元,勞動力成本約為1 萬美元,所以總成本大約為2.8 萬美元。因此暫且就以1.8 萬美元作為特斯拉Model 3 的零部件總成本。
在Model 3 的整體價值量中,三電系統成本最高,而其中又以電池系統佔比最大,按標準續航版帶電60kWh 計算,特斯拉最新的度電成本約為111 美元/kWh(UBS 數據) ,則電池包成本高達6660 美元,佔總零部件成本的37%。
在電池系統方面,目前特斯拉主要採用松下和LG 化學供應的動力電池。國內上市公司中,旭昇股份供應電池組外殼、箱體、冷卻系統組件等產品,華域汽車供應電池盒等產品。
在電驅動系統方面,電機控制器由特斯拉自供,國內上市中旭昇股份供應變速箱箱體、變速箱懸掛、電動機端蓋、電動機殼體等產品;東睦股份供應逆變器粉末冶金零件等;中科三環供應釹鐵硼磁體產品。
熱管理系統方面,國外供應商主要包括德納、高華公司等。國內公司中,三花智控為特斯拉供應膨脹閥、水冷板等熱管理產品。
在汽車電子部分,國外供應商主要包括特斯拉(自供Autopilot系統)、 Mobileye(攝像頭)、聯創電子(車載鏡頭)、德爾福、法雷奧(毫米波雷達)、博世(供應ABS系統)等。國內上市公司中,均勝電子主要供應人機交互產品HMI,四維圖新為特斯拉獨家導航地圖供應商,長信科技供應中控屏模組產品。
在車身系統部分,國外供應商包括Lotus 等。國內上市公司中,華域汽車供應車身分拼總成件、側圍、後蓋模具等產品;天汽模提供模具開發製造服務;宜安科技供應液態金屬汽車門鎖扣等產品;文燦股份供應鋁合金車身結構件等產品。
在內外飾系統領域,國外供應商主要包括麥格納、海拉、摩提馬蒂、旭硝子、漢拏偉世通等。國內上市公司中,華域汽車供應座椅整椅、保險槓等產品;岱美股份供應遮陽板等產品;均勝電子供應駕駛員安全氣囊、方向盤等汽車安全系統產品;寧波華翔供應飾條等產品。
在底盤系統方面,國外供應商主要包括博世、大陸集團、米其林、蒂森克虜伯等。國內上市公司中,拓普集團為特斯拉供應輕量化鋁合金底盤結構件、大型車身結構件等產品;保隆科技供應TPMS 產品;廣東鴻圖供應支架類產品。
需要指出的是,除三電系統以外,Model 3 價值量最高部分集中在底盤和內飾上。特斯拉作為豪華車的後起之秀,在底盤和內飾上與傳統主流Tier 1 級別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合作相對較少,因此給了國產零部件公司相當多的機會。
本次在上海臨港建廠,進一步增強了國內企業的供貨優勢,利好華東地區汽車零部件廠商。除上海本地外,杭州據臨港直線距離僅為176 公里;常州距離204 公里;寧波途經杭州後距離為316 公里(若途經滬甬跨海大橋距離將縮減至300公里以下)。均處於4 小時供貨範圍之內。我們認為不論是人力成本、生產效率還是供應距離,華東地區國產零部件公司相對國外企業均有優勢,未來有較大的機會進一步加大對特斯拉的供貨比例。
目前已知不論是區位還是產品均明顯受益的公司包括:位於寧波為國產特斯拉提供內飾及底盤結構件的拓普集團;位於上海,為特斯拉提供座椅總成及外飾的華域汽車;位於寧波,提供傳感器、HMI 系統的均勝電子;位於紹興,提供熱管理系統零部件的三花智控;位於寧波,提供鑄鋁輕量化零部件的旭昇股份。
三、國產特斯拉部分配套公司盈利彈性測算
隨著國產特斯拉Model 3的正式上市,作為其供應商的公司將受益。
根據特斯拉目前的產能規劃,預計2019 年和2020 年上海工廠的產能將分別達到15 萬輛/年和30萬輛/年。本文中,我們僅以特斯拉上海工廠帶來的增量來測算特斯拉產業鏈受益上市公司的淨利潤彈性情況,其中2020 年的淨利潤彈性以2019 年淨利潤預測值為基礎,2021年的淨利潤彈性以2020 年淨利潤預測值為基礎。
從單車價值分析,華域汽車給特斯拉主要配套:包括座椅總成、電池盒及車身分拼總成件、側圍、後蓋模具、保險槓等,預計其單車價值量在萬元以上;在上市公司中單車價值量最高。其次預計是拓普集團,其主要供應輕量化鋁合金底盤結構件、大型車身結構件等。其它單車價值量在1000 元至5000 元的公司主要有旭昇股份、三花智控、均勝電子等。
假設2020、2021 年國產特斯拉銷量分別為10、20 萬輛及2020、2021 年國產銷量分別為15、30 萬輛進行彈性測算。
從彈性測算結果來看,對特斯拉原本盈利佔比就較高的旭昇股份的淨利潤彈性較大。2019 年上半年旭昇股份對對特斯拉銷售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為52%,Model 3 國產後將對其淨利潤產生較大的增量,在銷量是10、20 萬輛情況下,預計2020 年和2021 年淨利潤彈性分別是18.4% 和14.1%;在銷量是15、30 萬輛情況下,預計2020 年和2021 年淨利潤彈性分別是27.7%和21.1%。
拓普集團對特斯拉供應的產品包括輕量化鋁合金底盤結構件以及大型車身結構件等多個產品,單車價值量較大,在銷量是15、30 萬輛情況下,預計2020 年和2021 年淨利潤彈性分別是9.4%和7.5%,在銷量是15、30 萬輛情況下,預計2020 年和2021 年淨利潤彈性分別是14.1%和11.2%。
此外,東睦股份、保隆科技和三花智控、華域汽車等公司也將因為Model 3 國產獲得約1%~3%的盈利彈性。
資料來源:
東方證券《新能源車格局重塑下,特斯拉國產產業鏈機會》
財富證券《行業觸底回升,關注特斯拉國產化帶來的機會》
海通證券《基本面量化研究(二)——特斯拉產業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