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數字付費頻道1月起高清播出採用國產AVS+編碼標準
在即將迎來2020年之際,又傳來了AVS標準化應用的好消息:2019年12月25日,中央數字電視傳媒有限公司發布《關於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數字付費電視頻道標清轉高清播出的函》,函件明確,經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批准,其負責傳輸運營的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數字付費電視第一劇場、風雲劇場、懷舊劇場、風雲音樂、世界地理、女性時尚、央視文化精品、央視台球、風雲足球、高爾夫·網球、兵器科技、衛生健康、電視指南共計13套標清頻道,將於2020年1月1日4時起,通過高清方式播出,編碼方式採用AVS+。
AVS產業聯盟秘書長張偉民表示,此次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的數字付費頻道採用AVS+標准進行高清播出,是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於2014年3月18日發布的《廣播電視先進視頻編解碼(AVS+)技術應用實施指南的通知》(新廣電發[2014]75號)的持續落實,使自主AVS+標準的落地應用進一步增大了覆蓋面,體現了政策的一貫性和支持自主創新技術發展的持續性。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等相關部門的支持指導下,AVS標準經歷了18年的發展,基本形成了AVS+標準聚焦於標清和高清、AVS2標準聚焦於4K超高清、AVS3標準聚焦於8K超高清的完整技術標準體系。組織系統完整、應用領域明確、技術路線清晰是AVS標準長期發展的基礎。
兩部門高效協同成果
AVS+是第一代AVS標準,2011年底,原廣電總局科技司和工信部電子信息司開展了廣泛調研,深入剖析了AVS標準產業應用的相關難點,準確地找出了影響AVS標準應用的原因,並共同研究形成了“以應用為導向、以機制創新促進技術創新、以技術創新支撐應用創新”的創新工作思路。同時,按照這個思路,建立了跨部門、跨行業的高效協同工作機制,兩部門於2012年3月18日共同成立了“AVS技術應用聯合推進工作組”,以中央電視台和AVS產業聯盟為龍頭,以工程院高文院士和丁文華院士作為技術帶頭人,構建了應用部門與產業部門及研發、生產、應用等產業鏈各環節互動、協調、合作的工作機制和全新聯合攻關模式,組織製定AVS標準的演進技術標準(簡稱為AVS+),並於2012年發布頒布了AVS+廣電行業標準(《廣播電視先進音視頻編解碼標準第1部分:視頻》,行標號GY/T 257.1-2012)。工業和信息化部則力推將AVS+行業標准上升為國家標準(GB/T 20090.16-2016)。
AVS標準產業化持續推進
AVS+標準以高清電視應用為突破點,充分利用當前我國數字電視由標清向高清快速發展的重要機遇期,推動AVS+標準的產業化和應用推廣。AVS+的頒布實施,帶動了我國電視台上星節目進入高清時代,并快速帶動各地有線、無線和網絡電視轉播和製播AVS+節目,加速AVS技術演進,促進自主創新AVS國家標准在廣播電視新業務的應用。
兩部門在製定有關標準和產業政策時,要求支持自主技術標準。工業和信息化部、原廣電總局等六部門於2013年出台了《關於普及地面數字電視接收機的實施意見》,其中明確要求地面數字電視接收機應支持AVS標準。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與工信部於2014年3月18日聯合發布《廣播電視先進視頻編解碼(AVS+)技術應用實施指南》,對AVS+產業應用進行了全面部署,按照“快速推進、平穩過渡、增量優先、兼顧存量”的原則,明確了分類、分步驟推進AVS+在衛星、有線、地面數字電視及互聯網電視和IPTV等領域應用的時間表。《指南》的出台,使產業得到規範、有序發展,機頂盒企業也將從中獲得發展的機會。
多年來,兩部門密切配合,打造了從芯片、前端設備、接收終端到應用系統的AVS+技術標準完整產業鏈,帶動的產業價值上千億的規模。中央電視台所有高清頻道均採用AVS+標準,AVS+已實現了全國地面數字電視覆蓋。
AVS+標準以實際行動深入推進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推動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提升了我國音視頻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帶動全產業鏈的發展。
從跟跑到領跑世界的AVS標準
AVS系列標準的製定始於2002年,17年來,在AVS工作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高文院士的率領下,AVS工作組在音視頻領域方面已牽頭制定30餘項音視頻標準(簡稱AVS標準),包括國家標準、國際標準、行業標準。第一代音視頻國家標準AVS+已實現了全國地面數字電視覆蓋;第二代音視頻國家標準AVS2已在廣東省實現超高清全省覆蓋,中央電視台也已於2018年10月1日開通AVS2超高清頻道,各地新上的4K頻道均採用AVS2。目前,AVS工作組正致力於製定面向8K及5G應用的第三代AVS3國家標準,將為新興的5G媒體應用、虛擬現實媒體等提供技術規範,引領未來5年到10年8K超高清和VR視頻產業的發展。海思已今年9月推出基於AVS3的8K超高清解碼芯片。AVS3將於2022年投入應用,完成我國的AVS3+5G+8K產業發展領先全球的部署。AVS花了17年時間從技術上完成了從跟跑、並跑到領跑的跨越。
作者:趙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