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都放棄“五福一安”了你還要堅持慢充?
相信大多數蘋果黨都經歷過或正在經歷著被“五福一安”支配的恐懼,畢竟“充電3小時使用小半天”不是鬧著玩的。今年新發布的iPhone11系列,完美詮釋了科技以加攝像頭為本,被無數網友調侃。不過,本該也被嘲諷的iPhone傳統藝能“五福一安”充電頭在今年有了破天荒式的改變,iPhone 11 Pro以上機型直接附贈了18W快充充電器,當然,11仍然是5W …….
其實蘋果從iPhone8開始就支持PD快充,但很多消費者可能通過這次iPhone11更新18W快充頭,才了解到PD快充協議這個東西,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快充的那些事兒。
相比安卓手機,iPhone的快充就是個弟弟
從最近幾年開始,iPhone的創新速度明顯降低,很多時候對新技術顯得特別保守,反觀安卓這邊對新技術自然是來者不拒,厲害的東西全整上,說不定哪天徹底超越iPhone也不是不可能。
這不,這幾年安卓廠商最明顯的進步就要數拍照和快充了,有的人會說安卓旗艦拍照最多和iPhone五五開吧,超越iPhone有點不要臉了,我是讚同這點的,但快充這方面,毫無疑問安卓吊打蘋果,甚至不用安卓旗艦。
隨便舉幾個例子,OPPO最新的VOOC閃充技術,最高支持65W,不到30分鐘就可以從0充到100,簡直把iPhone秒成渣啊。其他的,像華為、小米等旗艦手機,快充基本上是27W起步,高的能到40W,也是比iPhone的18W快不少的,更不要提那個“五福一安”了。
即使把時間倒退4年,安卓在快充方面也是遙遙領先iPhone的。“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相信這句廣告詞很多朋友都聽過,相當經典,這就是2015年發布的初代VOOC閃電技術,據稱30分鐘可以把電池的電量充到75%,5分鐘可以充電到10%至15%之間(電池容量為3000毫安),要知道這可是4年前。
著名的高通QC充電協議,也早在2014年發布的QC2.0支持到最高18W,2015年的QC3.0更是支持到24W以上,雖然那個時候手機廠商並沒有普及那麼大的充電功率,但在技術上確實已經實現了。
如今,安卓這邊各種充電協議百花齊放,一個比一個快。不過,雖然oppo、華為、vivo等少數幾個廠家有自家的協議,但大部分安卓廠商和蘋果,甚至還有筆記本廠商紛紛加入了PD快充協議的大家庭,那麼PD快充到底是何方神聖?
PD 快充怎麼來的?
PD全名叫做USB Power Delivery,由USB-IF組織製定的一種快速充電規範,已經是目前主流的快充協議之一。該規範可實現更高的電壓和電流,輸送的功率最高可達100瓦。
USB PD發展經歷了PD1.0,PD2.0,到目前最新的PD3.0。在PD快充協議出現之初,和Type-C接口進行了捆綁。傳統的USB接口如果電流高於5A的話,很容易出現過熱隱患,當然還有其他一些標准上的不適配,所以你現在看到的PD快充頭一般都使用了Type-C接口。
簡而言之,就是USB-IF組織希望能夠統一複雜的充電規範,讓大家用起來不那麼頭疼,呼籲各大手機廠商加入這個統一的PD協議。
結束混亂 PD快充協議為什麼能大一統?
從2017年開始,智能設備的性能開始大幅度攀升,相對應的設備對電池的容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但大電池充電就成為了一個難題,於是各大廠家開始搞自己的充電協議,造成了市面上的快充協議“百家爭鳴,各自為政”,沒有一個統一的規範。
所以尷尬的問題就出現了,我的手機不能給你的手機快充,因為品牌不同,協議也不同,不能達到最理想的充電速率。在這個時候,就需要有一個組織站出來,打通全平台,實現一個充電器就能對所有的設備都能快速充電。
“協議兼容性目前的確是整個快充行業發展的最大技術壁壘,如果能夠打通快充協議不兼容的問題,整個行業的發展能夠加速前行。”
正因如此,憑藉著出色的技術性能和兼容性,加上USB-IF組織的推進和各大廠商的積極配合,PD快充協議逐漸成為絕對的主流和未來的發展方向。
iPhone使用PD快充和普通方式充電會相差多少?
以蘋果手機為例,我們進行了PD快充和標配的5V/1A對比測試,在測試中使用PD充電器(18W)30分鐘內能為iPhone X輸入50%以上的電量。而傳統的5V/1A在30分鐘內大約只能為達到15%左右。PD快充能在2個小時左右充滿電,但是如果使用普通的5V/1A,時間大概需要3個小時左右。
功率和體積的矛盾,氮化鎵或許是新方向
隨著快充功率的增加,充電器的重量和體積會相對應的增加,與現如今的便攜趨勢明顯相違背。除了進一步完善充電協議統一,現在的充電器需要改進的方面還有兩點,一方面體積要縮小,重量要減輕,另一方面功率要足夠大,接口要盡量多。總之,一個充電器能代替以前的多個充電器,對用戶來說,自然方便了不少,而氮化鎵技術就能實現這種理想。
氮化鎵相比傳統材料優勢在哪裡?
氮化鎵是一種可以代替矽、鍺的新型半導體材料,理論上由它製成的氮化鎵開關管開關頻率大幅度提高,損耗卻更小,能夠有效縮小充電器體積、降低發熱、提高效率。
體積是它目前僅有的優勢
氮化鎵充電器最大的優勢可以總結為一句話:同等功率下體積更小,同等體積下功率更大。那麼事實是不是如此呢?
通過三款充電器的比較,氮化鎵技術確實讓充電器體積更小了,性能也有一點提升,但發熱問題比較嚴重,實際體驗也沒有那麼神乎其神,還有很多待優化的空間,可以等氮化鎵技術成熟普及,且價格降低後再入手。
氮化鎵的未來還沒有到來
充電器只是氮化鎵應用領域中特別特別小的部分,它的意義遠遠不止於此。
在這幾年大熱的電動汽車領域,氮化鎵也是一個潛力股。近日,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之一、日本名古屋大學教授天野浩領導的研究團隊宣布,他們利用半導體材料氮化鎵(GaN)研發的逆變器,已首次成功應用在電動汽車上,有望讓電動汽車節能20%以上。不過目前他們仍然面臨裝置的可靠性和價格這兩樣課題研究,爭取2025年投入市場。
長遠來看,氮化鎵技術才剛剛開始推廣到各個領域,提升和優化的空間還很大,還有很多我們想不到的可能性和應用場景。
總結
手機是集成度很高的產品,內部空間寸土寸金。手機廠商不斷追求高屏佔比和輕薄機身,堆疊更多功能部件,必然限制電池的空間。在鋰電池大小受限,能量密度又沒有顯著提高的情況下,快充技術被迫成為緩解電池容量不足的“曲線救國”一種方法。
PD快充的統一將極大利於快充產業更高效的進行產品研發,更大規模的生產製造,帶給消費者更優異但價格更低的產品體驗。PD快充,不僅僅屬於消費類產業,它已經快速延伸到汽車、工業、通信、醫療等行業,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萬能充”,現在的PD快充也許就會成為一種最普通不過的通用充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