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光南:“穿馬甲”式創新無益於中國彌補核心技術短板
在日前舉行的2019軟件綠色聯盟開發者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做了“自主創新迎接軟硬件新潮流”的主題演講。在演講中,倪光南提出國內ICT產業雖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仍然在一些芯片和基礎軟件領域受制於人。倪光南還批評了國內存在的一些“穿馬甲”式技術創新現象,主張改進技術成果評價辦法,並加大對開源軟件的研發投入。
加快推進國產自主可控替代計劃
倪光南院士認為,經過長期的不懈努力,中國網信領域的總體技術和產業水平已經位居世界第二位,在互聯網應用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方面佔據了明顯優勢,這是非常大的成就。但是應該看到,國內網信產業仍然嚴重受制於美國,主要是在芯片和基礎軟件(包括OS和工業軟件等)方面存在短板。“相比發達國家而言,中國在網信領域是整體跟跑,但有些方面已出現了跟跑、並跑、領跑並存的局面。”倪光南說。
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倪光南認為中國要想通過“引進”來獲得核心技術已不可能,而自主創新的核心技術則更易進入市場,獲得發展壯大的機會。比如華為的多年備胎、一夜轉正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為了盡快突破網信核心技術,倪光南建議加快推進國產自主可控替代計劃、構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術體系,原因是網信技術能否贏得發展前景,取決於有沒有技術體系和生態系統的支撐。新發展出來的國產軟硬件必須具備對原先市場壟斷者的替代能力,才能在市場中取得一席之地。
倪光南認為,在今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裡,網信領域國產軟硬件對原先市場壟斷者的替代將是中國網信領域的新常態。
建立自主可控的製度保證
對於中國網信技術上的短板,倪光南認為客觀原因是國力、科技水平等與發達國家有差距,主觀原因則是“造不如買、買不如租”,“重硬輕軟”等思想的長期流行,以及國內技術創新上存在的“穿馬甲”問題。倪光南特別強調了“穿馬甲”式創新的危害。
所謂“穿馬甲”式創新,是指將某些無法自主可控的外國產品打扮成自主可控的國產產品。比如有部分中方控股企業把外國產品更換名稱,以中方企業的“國產產品”進行銷售。這種做法極具危害性,會讓國內有關部門誤認為中國已經掌握了這種技術,從而不再投入研發,形成隨時可能被卡住的“短板”。與此同時,套上自主可控“馬甲”的網信產品和服務也會帶來潛在的網絡安全風險。
倪光南認為,代理、分銷外國產品並不是問題,問題是不能把外國掌握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產品冠以國產產品進行銷售。國產產品的知識產權並不一定必須是自主研發的,也可以通過併購、購買授權或基於開源許可證等途徑取得,也可以通過自主研發、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等途徑取得。“弄虛作假是不能容忍的,我們主張對核心技術進行自主可控測評,由第三方機構根據一定的標准進行科學、客觀的評價。”倪光南說。
為此倪光南建議,應該在已經實施的“質量測評”和“安全測評”外,再增加“自主可控測評”,比如評估其中的“美國技術含量”。目前美國商務部“出口管制”要求管控“美國技術含量”超過25%的產品,包括製造地位於美國、技術源於美國,以及國外製造但源自美國的內容超過25%的產品。這個25%的計算辦法很複雜,實際操作起來也頗具主觀性,基本上就是由美國政府獨家認定。因此倪光南建議評估“美國技術含量”,就是為了防止這種會受到美國“長臂管轄”的產品進入政府和重要領域。
加大對開源軟件投入
軟件開源是ICT領域的大勢所趨,無論開發者還是客戶,都能從中受益。隨著雲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興起,開源軟件的發展可能會進一步加速,主要的網絡信息服務提供商基本上都基於開源軟件平台。不過由於此類企業只提供服務而不銷售軟件,根據開源規則,這些企業並不需要向客戶開放源代碼。倪光南表示,開源軟件有利於實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例如國產操作系統大多都是基於開源軟件發展起來的。
不過最近開源社區的形勢出現了一些變化,全球最大的代碼開源社區Github不久前更改了用戶協議,明確規定其服務器及用戶上傳的信息要接受美國法律監督,包括美國的出口管制法律。這就意味著必要時Github可以禁止向特定對象提供一切代碼資源。這一動向對開源界的影響還有待進一步評估。
倪光南建議,國內應加大對開源軟件的投入,包括投入開源基金會,或成立由中國主導的開源基金會,從而加大中國在開源領域、開源規則、開源許可證等方面的話語權。另外,即使開源基金會和開源許可證本身不涉及出口管制,但某些國家的代碼託管平台可能會受到影響,因此倪光南建議在國內設立一些開源項目的代碼託管平台,並研究多個代碼託管平台之間的同步、協調等工作,從而規避外國出口管制之類的風險。
“總之,發展開源軟件是實行開放創新的需要,符合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部分國家對此強加出口管制之類的製裁,違背了開源軟件的初衷。”倪光南說。
談到開源芯片,倪光南認為未來基於RISC-V的國產CPU可能會成為世界主流CPU之一,最終形成Intel、ARM、RISC-V三分天下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