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iPhone用五年為什麼你會變成手機廠商的“釘子戶”?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利佛摩爾的一個消防局裡,一盞發黃的燈泡每天都會迎來一批忠實“信徒”,他們抬頭仰望的是一個多世紀前的鎢絲燈帶來的光亮,雖然微弱,但卻給人溫暖的感覺。
利佛摩爾這盞燈至今依然亮著
如果你去詢問這盞燈的歷史,對其瞭如指掌的消防隊員會告訴你,自1901 年安裝以來,這顆小燈泡已經連續亮了118 年,總計超過100 萬小時,打破吉尼斯世界紀錄。如果你再問他這意味著什麼,他或許會告訴你,這意味著老舊的產品不一定會過時。
和燈泡不同,對於我們每天都要使用的手機,很多人保持著“買新不買舊”、“舊就是過時”的觀點。畢竟在摩爾定律推動下,硬件配置每隔一代就會大幅增強,舊產品很快就被淘汰,因此年年更新年年換新便成了常態。
但是,事實果真如此嗎?
堅挺的“釘子戶”
手機圈一直流傳著“釘子戶”的說法,不少人在手機使用兩年、三年甚至更長時間後依然不願更新設備,他們就像固執的守門員,任你芯片更新換代、相機一代更比一代強,只要手機使用穩定正常就沒有變化的動力。
這種情況出現在各個品牌的產品中,雖然它們各有所長,卻都有著相似之處:外觀設計符合習慣、硬件配置全面均衡、系統生命週期長久,人們習慣稱其為“水桶機”。這些水桶機發布之後往往銷量可觀,卻也為後續埋下隱患。
2017年,一段“我如何自己製造一台iPhone -在中國”的視頻在YouTube爆紅,在這則播放量超過兩千萬的視頻中,美國人Scotty Alan從神奇的深圳華強北買到了一台iPhone 6S的所有零件(甚至還有包裝盒)。當他認真組裝並成功開機後,不少人調侃這可能是“美國人組裝的第一台iPhone”,但最讓大家驚訝的,是所有零件竟然只花了300美金。
圖片來自 Strange Parts
這則視頻如此受人關注並不僅僅是因為華強北的強大,還有人們對於iPhone 6S的喜愛。數據調查機構Statista的統計顯示,在iPhone 6S系列發布兩年之後,其用戶規模依然佔iPhone總用戶的14.5%,作為一款銷量上億的機型,這個數字意味著有許多用戶沒有換新動力,成了所謂的“手機釘子戶”,但Scotty的視頻讓他們感到自豪,因為他們寧願更換配件也不願意徹底換新,這種行為其實更加環保,正如Scotty所說:
“我為蘋果的工程師感到驚訝,iPhone的維修和循環是非常簡單的事情,我認為蘋果的確應該為此感到驕傲,因為他們的手機不必通過垃圾填埋來結束生命。”
數據來自Statista
不止是蘋果,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多廠商遇到了“釘子戶”。一方面,他們的存在是對品牌價值的一種肯定,既保持了產品忠誠度,也為環保貢獻了力量。但另一方面,這意味著購買新品的用戶減少,新品銷量下降,不但會對龐大的手機供應鏈造成影響,甚至可能造成工人失業,走向可怕結局。因此,“手機釘子戶”又總讓廠商頭痛,他們開始嘗試各種新的辦法。
“怪圈”難題
如同利佛摩爾的鎢絲燈一樣,廠商們很早就發現,“經久耐用”這樣的標籤聽上去是對產品的肯定與稱讚,但背後卻可能延緩發展甚至導致經濟蕭條。而一旦人們沒有動力更新換代,廠商很容易陷入被動。
自iPhone 4S 以來,iPhone 的系統支持時間都很長,數據來自Statista
這樣的“怪圈”促成了計劃報廢理念的誕生,即通過設計有限壽命的產品來提高產品的長期銷量,從而刺激消費。通用汽車公司最早嘗試這樣的方法,他們在車型設計上進行變更以說服人們每年更新,而在當時的報紙上則漸漸出現了這樣的論調:
“耐用是過時的想法,如果商品損耗不夠快,工廠就會失去訂單,導致工人失業。”
輿論將人群分成了兩部分,一些人自然而然接受了這樣的觀點,另一些人則認為這是一種誤導。但無論如何,計劃報廢的辦法讓廠商得以喘息,他們開始通過各種人為方式操控產品的生命週期,在手機領域,計劃報廢的方式你或許經歷過不少。
你可能經歷過,明明自己使用手機小心翼翼,卻總是會越來越卡;你也可能經歷過,明明手機換一個零件就修好,卻偏偏因為廠商禁止而被變成“磚頭”;你還可能經歷過,明明手機剛買一年,卻已經和新系統無緣…… 所有這些,都或多或少受到計劃報廢策略影響。但是,當廠商成功讓一部分“釘子戶”放棄掙扎更換新機時,卻激起了另一部分人的反抗。
2016 年2 月,很多iPhone 用戶遇到了一個大麻煩,一些人在對Touch ID Home 鍵進行第三方修理後,發現一旦升級iOS 系統,iPhone 就會遇到“Error 53”錯誤導致手機“變磚” 。這一事件被《衛報》報導並迅速發酵,有人提出,假如自己手機屏幕出現問題找人修理,不小心弄壞了指紋識別傳感器,但他願意繼續使用這台功能不完整的手機,這樣的情況下難道蘋果也要讓手機“變磚”?蘋果對於iPhone 的嚴格控制激起了很多用戶的憤怒。
事發之初,蘋果沒有給出合理的解決方案,只是以保護用戶安全為由解釋了這一情況,但這顯然不能說明他們沒有錯,iFixit 創始人Kyle Wiens 談到:“一方面手機提示要升級系統,另一方面又沒有告知可能存在的風險,導致最後變磚。”這種情況顯然不能讓人接受。由於iPhone 用戶數量龐大,有不少人遇到了相似的問題,“Error 53”事件迅速擴大,越來越多iPhone 6“釘子戶”要求蘋果解決這個問題。
為此,當時就有用戶決定做出集體訴訟,認為蘋果對iPhone 平台控製過多,並向蘋果索賠至少500 萬美元。這件事逐漸演變成一場用戶對蘋果計劃報廢策略的抗爭。最終,這場抗爭換來了好結果,蘋果公司向公眾道歉並進行系統升級,解決了手機“變磚”的問題,隨後開放了400 個第三方維修機構,讓用戶無需再到Apple Store 就能完成手機維修。
“Error 53”這樣的事件很多,也不僅僅只有蘋果遇到,對於廠商來說,計劃報廢就像一個怪圈,雖然讓它們能不斷推出新產品佔領市場,促使人們更新換代。但也把另一部分人推到對立面,讓他們失望,並漸漸開始警惕。比如,即便蘋果進行iOS 系統更新,總會有老用戶堅守在舊系統的陣地,他們面對新功能不為所動,還會發自內心認為一旦更新就會導致手機變慢變卡,這樣的副作用,促使廠商開始嘗試更多新的策略。
構建新“生態”
對於蘋果這樣要打造持久生命力的品牌來說,計劃報廢並不是唯一選擇。儘管iOS 生態有強大的吸引力,但在沒有發掘出用戶痛點的情況下,維持“釘子戶”對品牌的好感愈發重要。
正因如此,我們能看到即便是2015 年推出的iPhone 6S 和iPhone SE 依然支持最新的iOS 13,也能看到蘋果對於老設備出現的問題也會非常在意,如今,手機廠商開始越來越在意自己的生態體系。
大家對於“生態”的理解,往往是對其豐富的硬件打造的完整體驗。比如在蘋果身上,從iPod、MacBook,到iPhone、iPad,再到如今的Apple Watch、AirPods……通過擴展產品的邊界,蘋果控制了更長的用戶時間。這樣一來,即便你是iPhone“釘子戶”,或許也會因為更好用的iPad、更強大的AirPods而繼續為蘋果產品買單,如此一來便可以突破怪圈的“封鎖”。
但還不止如此,我們看到的生態還包括更加激進的蘋果訂閱服務,比如針對遊戲人群的Apple Arcade 、針對音樂人群的Apple Music、針對影視娛樂的Apple TV+,它們看似不如硬件產品來的那樣猛烈,卻很容易讓人更加深入蘋果生態,作為“釘子戶”的用戶即便不打算更新手機,卻也可能因為這些服務而更加投入蘋果的懷抱,最近來自外媒的報導稱,蘋果很可能將遊戲、音樂、影視訂閱整合在一起,如果真的如此,那或許更能喚起這些人的熱情。
類似的情形如今也經常出現在國內廠商身上,無論是小米打造的以小愛同學+米家IoT設備為核心的生態服務,或是華為、榮耀想要建立的智慧生活平台,手機逐漸變成一個入口,即便“釘子戶”們不願意更新換代,卻依然可能停留在某一生態圈內,為廠商發展帶來動力,這也從另一角度打破了計劃報廢的困境,促使它們發現新的創新點。
因此,回過頭來思考,我們會發現手機廠商和“釘子戶”的爭鬥並不是件壞事,喬布斯曾說“人們不知道想要什麼,直到你把他擺在他們面前。”對大多數消費者來說,科技的發展總是快於他們的生活,而真正創新的公司,一定能抓住用戶痛點突破怪圈,就像利佛摩爾消防局裡那盞燈一樣,經久耐用不是它的缺點,因為只要它還亮著,就能照亮角落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