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湖泊50年數據集發布數量面積均有增加
近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發布了中國50年湖泊數據集,並揭示了中國6大區域湖泊變化特徵與潛在驅動機制,共享了中國過去50多年來大於1平方公里的湖泊變遷數據集。該數據集是目前首次基於歷史地形圖和超過3831景遙感衛星影像獲得的長時間序列湖泊編目數據集,相較現有數據更新、更完整。
湖泊是重要的淡水資源,是對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響應的敏感指標。然而,過去中國完整的長時間尺度湖泊數據比較缺乏,不同區域湖泊變化的驅動因素難以定量評估。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國慶與合作者歷時3年多,基於歷史地形圖和長時間序列的Landsat遙感衛星影像,利用半自動水體提取算法,並經人工目視檢查和修正,完成了中國1960 -2015年間的湖泊(大於1平方公里)面積和數量變化特徵。
中國50年湖泊數據集將中國湖泊劃分為六大區域:東北地區、新疆地區、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東部平原和雲貴高原。總體來看,從上世紀60年代到2015年,中國湖泊總數量從2127個增加到2554個,增加了20%;面積從68537平方公里增加到74395平方公里,擴張了9%。
但湖泊空間變化不均勻,青藏高原、新疆和東北平原湖區面積均顯著增長,內蒙湖區面積則顯著減少。從數量上看,新增的湖泊主要分佈在青藏高原和新疆湖區,而消失的湖泊主要位於濕潤的中國東部湖區。
“50年來中國湖泊的擴張,青藏高原貢獻率最大,增加了5676平方公里,主要原因是降水和冰川融水的增多。”張國慶告訴《中國科學報》。
已有研究表明,降水量的增加是青藏高原地區湖泊擴張的主要原因(約70%)。
張國慶同時提醒,湖泊一味擴張並非好事,比如,2001年可可西里腹地卓乃湖擴張導致潰堤,使得其下游的庫賽湖、海丁諾爾湖和鹽湖等鍊式響應,對青藏鐵路造成了威脅。
研究人員還從氣候和人為因素方面量化了湖泊變化的原因。結果表明,氣候因素在我國湖泊整體變化中占主導作用,人為因素在東部平原和雲貴高原貢獻較高(約35%)。
“完整的湖泊數據有助於理解湖泊變化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未來湖泊變化模擬預測。目前,定量評估湖泊水量平衡驅動因素仍是研究難點,比如降水、冰凍圈貢獻等自然因素,人類活動因素究竟貢獻多少,還需要更多的數據積累。”張國慶說。
目前,過去50年中國湖泊數據(1960s,1970s,1990,1995,2000,2005,2010,2015年)可通過國家青藏高原數據中心免費獲取,已被水利部門、湖泊水文研究學者等用作完善我國水資源管理戰略,研究區域內湖泊時空演化特徵、生態資源與環境變化趨勢,以及鄉村調查等。
數據來源:
https://data.tpdc.ac.cn/zh-hans/data/fa8426c0-d3f0-4615-8e78-0465a0957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