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後小行星將撞擊地球威力相當於15顆原子彈?概率並不大
“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新聞大家都挺喜聞樂見的,但昨天一條熱搜讓已經做好吃瓜準備的群眾徹底慌了。新聞裡說,2022年5月6日將有一顆名為JF1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不過這可不是普通的小行星。
據稱,這顆叫2009 JF1的小行星約130米,近似吉薩金字塔大小,一旦撞擊地球,其所釋放的碰撞威力相當於15顆廣島原子彈。
短短幾秒鐘時間就能造成毀滅性災難,消滅整座城市,使上百萬人死亡。
掐指一算,只剩不到三年壽命??
那麼,這顆小行星真的會在3年後和地球相撞嗎?還有那麼大的威力?我們今天就來逐一解釋下。
什麼樣的小行星對地球有威脅?
太陽系中大約有50萬顆小行星。距離地球較近的近地小天體中有一部分危險天體,尺寸較大,一旦與地球高速碰撞會產生局部甚至全球性災難。
目前,地球周圍已發現了約1700顆危險天體。
但由於它們的運行軌道時刻變化,所以即使原本不危險的也有可能變危險。
為了區分危害等級程度,一般用“都靈指數”來辨別。
它分為0-10的11個等級,數字越大、顏色越深風險等級越高。
都靈指數(圖片來源:美國宇航局近地天體研究中心)
簡單說就是——
白色(0):無危險,說明該天體撞擊地球的機會率是零;
綠色(1):需要監測,說明該天體在數十年間撞地球的機會與其他相近大小的天體接近;
黃色(2-4):需要關注,說明有微乎其微的撞擊機會,天文學家會注意及加緊觀測,這類天體最終常是有驚無險的“歸零”處理;
橙色(5-7):威脅,說明撞擊機會更高,帶有深遠威脅性的撞擊會造成區域性的嚴重毀壞,如果該天體10年內可能撞擊地球,各國政府可被授權採取緊急應對計劃;
紅色(8-10):危險,說明天體撞擊將會發生,並將造成較大規模破壞。
2009 JF1會不會撞上地球?
首先,2009 JF1小行星並不是網上所傳的130米。
據NASA近地天體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09 JF1小行星直徑只有13米,質量約2800噸,碰撞威力約23萬噸TNT。
2009 JF1數據來源:NASA近地天體研究中心
而且按照都靈指數分類,這顆2009 JF1小行星是0等級,撞擊向地球的概率只有0.026 %,尚不能對地球形成實質威脅。
所以,2022年2009 JF1小行星撞上地球的概率並不大。
小行星2009JF1軌道示意圖(圖片來源:NASA)
近地小行星對地球有啥影響?
就算不會直接撞到地球,有些小行星的威脅也還是極大的。
因為小天體飛掠地球時,有時會被地球引力及大氣層摩擦撕裂成數量不等的碎片。
這些碎片有的會越過厚厚的大氣圈層“執著”地“親吻”地球表面,用力過猛就會留下印記,比如——
2013年2月15日中午12時30分左右,一顆速度達40千米每小時的隕石墜落在了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州。
隕石在大氣層中爆炸燃燒後分裂成了三部分,形成了所謂“隕石雨”。造成約1200多人受傷,近3000座建築物受損,直接經濟損失近2億元人民幣。
這顆重量不到30噸的小天體如“魔丸哪吒”一般竟有如此破壞力,那如2009JF1這樣大的小行星,人類必然會嚴加監視。
如何監測不安分小行星?
目前國際上有數個致力於近地小天體的巡天任務,比較著名的有LINEAR、Spacewatch、CatalinaSky Survey、ATLAS等。
美國的“哨兵”系統是一套自動化的預警系統,列出接下來一百年內可能對地球產生威脅的情況。
當有潛在撞擊可能時,此系統會立刻根據都靈指數對結果進行分析,並將結果在NASA的哨兵系統網站上進行公佈。
與該系統相互配合的是位於意大利比薩的“偵查員”系統。兩個系統之間數據互相比對結果,提高了兩個系統的高效性和可信性。
我國科學家利用位於國家天文台興隆觀測站、紫金山天文台盱眙等觀測站上的近地天體望遠鏡正在夜以繼日的關注著這些地外“危險分子”的行踪。
小行星都是“邪惡的”?
當然不是。近地小行星可以說既是威脅,又是財富。
2014年,歐洲空間局羅塞塔彗星探測器終於抵達67P彗星,為我們提供了有關彗星的前所未有的珍貴資料,並有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著陸一顆彗星。
2018年,美國航天局小行星探測器OSIRIS-REx抵達小行星“貝努”,開始探測這顆可能威脅地球安全的近地天體。探測器將於2021年3月踏上歸途,樣品數據有望為研究太陽系形成和生命起源提供新證據。
2019年,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二號”第二次成功登陸小行星“龍宮”,有助解開太陽系誕生之謎。
正所謂“禍兮福所倚”,時刻威脅地球安全的近地小天體讓人類頭疼不已的同時,卻為人類了解宇宙和生命起源打開了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