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貽芳院士:捐出50萬美元獎金助力大型對撞機
在2019年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上,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中科院院士王貽芳宣布捐出全部50萬美元獎金,建立“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促進基金”。這位56歲的粒子物理學家因主持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項目,發現第三種中微子振盪模式,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系教授陸錦標共同獲得100萬美元的2019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
他在獲獎感言中提到,基礎科學,一般很難被社會大眾認可。他經常被問,“你這個研究到底有什麼用?”有時其它領域的科學家甚至領導也這麼問。他說會常常很不禮貌地回答“沒什麼用”。“熱愛科學”大家都會說,但熱愛“無用的科學”,就不那麼容易。他從事的中微子及粒子物理研究就是這樣的“無用之學”。
王貽芳相信,中國的科學落後於世界,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們缺少純粹的好奇心,更多地被功利心驅使,使我們“欲速則不達”。
“放眼未來,當我們GDP世界第一時,我們應該對人類有較大貢獻,應該在文學、藝術和純粹科學方面對人類有較大貢獻,要有媲美我們的祖先、能載入人類史冊的貢獻。”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中科院院士王貽芳出席2019年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
以下為王貽芳發言全文。
我非常高興能獲得未來科學大獎。這是一個極高的榮譽。首先我要感謝我的同事們。沒有他們的奉獻和專業水平的工作,大亞灣實驗是不可能成功的。
其次,我要感謝在項目推進過程中給了我們各種幫助的人,特別是李政道先生,李鵬先生,錢致榕先生,陳和生先生,白春禮先生,張傑先生,以及科技部、科學院、基金委、深圳市、廣東省的各級領導和許多普通的工作人員。沒有他們的眼光、堅持、不懈努力、對原則的靈活掌握和對工作的極端負責,這個項目是不可能實現和成功的。我還要特別感謝中廣核集團,特別是錢智民先生和賀禹先生。作為企業,他們參與並支持我們的基礎研究工作,不嫌我們給他們添麻煩,給我們的工作提供了各種方便,還提供了3500萬的經費支持。這對實驗能夠實施和取得成功是關鍵性的。
第三,我要感謝我的師長,特別是丁肇中先生,沒有他們的培育和指導,提供各種機會,我是不可能走到今天的。第四,我要感謝我的家人、親友,你們的陪伴、寬容和鼓勵,使我感到了溫暖,能心無旁騖地專心工作。再一個,我要感謝大獎的評選委員會,感謝你們對我們工作的認可。
科學,特別是基礎科學,一般很難被社會大眾認可。我經常被問,“你這個研究到底有什麼用?”。有時其它領域的科學家甚至領導也這麼問。我常常很不禮貌地回答“沒什麼用”。“熱愛科學”大家都會說,但熱愛“無用的科學”,就不那麼容易。我從事的中微子及粒子物理研究就是這樣的“無用之學”。但粒子物理研究的是物質世界最基本的“元素”,探索的是物質世界最基本的規律。從近代科學發展的幾百年曆史來看,其基本思路就是尋找這種最基本的“元素”和“規律”,在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各個層次上發展。對世界的好奇,探索自然規律,是科學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人類也收穫良多。
中國的科學落後於世界,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們較少這種純粹的好奇心,更多地被功利心驅使,使我們“欲速則不達”,收穫有限。放眼未來,到2035年或者2049年,當我們GDP世界第一時,我們應該對人類有較大貢獻,應該在文學、藝術和純粹科學方面對人類有較大貢獻,要有媲美我們的祖先、能載入人類史冊的貢獻。
為此我們希望盡一點自己綿薄的力量。中微子研究也好,大型對撞機也好,都是這個出發點。特別是大型對撞機,大家現在可能還看不清楚需求,就像20年前我們很難想像為什麼要做一個20億的江門中微子實驗?10年前我們推動50億的懷柔高能同步輻射光源時也很艱難。10到20年後,大家會認識到,我們需要有CEPC這樣的有重大科學意義、社會意義,也有重大的技術發展意義的大科學裝置。當然這不影響“小型研究”為主的科研模式。
最後我要感謝大獎的捐贈人。你們代表了社會對基礎科學的支持,跟中廣核的貢獻一樣。為了表示我對你們的敬意,也表示我自己對科學的推崇和推動中國科學發展的願望,我和家人決定,捐出此次未來科學大獎的全部獎金,建立“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 CEPC)促進基金”。這個基金將由“中國科學院大學教育基金會”管理。歡迎支持CEPC的各位踴躍捐款,特別歡迎大獎的捐贈人能“好事做到底”,為CEPC添磚加瓦。
我們歡迎並呼籲社會對基礎科學的支持。中國的科學在大家的支持推動下,一定能走到世界前列,我們的孩子一定能在教科書中,看到中國科學家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