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款出海國研抗癌新藥發起人汪來:只是中國製藥的一小步
中國公司百濟神州宣布,其自主研發的BTK抑製劑澤布替尼(英文商品名:BRUKINSA™,英文通用名zanubrutinib)通過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加速批准,用於治療既往接受過至少一項療法的套細胞淋巴瘤(MCL)患者。
11月15日,新一代BTK抑製劑澤布替尼在美國FDA獲批,成為第一款由中國企業自主研發、在FDA獲准上市的抗癌新藥,百濟神州召開媒體發布會分享成果。新京報記者李雲蝶攝
這標誌著,澤布替尼成為迄今為止第一款由中國企業自主研發、在FDA獲准上市的抗癌新藥,實現中國原研抗癌新藥出海“零的突破”。
淋巴瘤是一組起源於淋巴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的統稱,為全球範圍內發病率增速最快的惡性腫瘤之一,中位生存期僅為三至四年。多數患者在確診時已處於疾病晚期,面臨著治療手段有限、預後不良的困境。
11月15日,百濟神州公司在澤布替尼獲美國FDA批准媒體溝通會上展示的一組數據顯示,無論在二期臨床實驗還是在最終註冊性臨床試驗中,澤布替尼都展示出了比同類藥物更好的療效。
百濟神州中國區總經理兼總裁吳曉濱博士稱,“中國原研新藥實現出海’零的突破’,說明我們國家不僅在大的製造裝備、高鐵、IT行業走到了世界的前面,我們的生物製藥現在也開始嶄露頭角。”
以下是新京報記者與澤布替尼研發的主要領導者之一,百濟神州全球研究、臨床運營和生物統計暨亞太臨床開發負責人汪來博士的對話。
11月15日,汪來博士與媒體分享澤布替尼的研發路程。受訪者供圖
工作原理:抑制出問題的蛋白
新京報:澤布替尼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汪來:簡單的說,癌症主要是因為人體中某些蛋白的功能出現了異常,導致某些細胞不受人體控制地拼命瘋漲,或者本應死亡的細胞不再死亡,不斷增殖,成為我們常說的腫瘤,而這些出問題的蛋白就是靶點。澤布替尼的工作原理就是抑制與套細胞淋巴瘤有關的BTK靶點。
新京報:相比其餘BTK抑製劑,澤布替尼最核心的突破點是什麼?
汪來:首先,澤布替尼只對BTK蛋白產生抑制效果,避免影響其他蛋白在人體內的功能。第二是抑制效果充分,澤布替尼抑制BTK靶點是100%而且持久的。
新京報:除了套細胞淋巴瘤(MCL),澤布替尼還適用於其他血液腫瘤嗎?
汪來:只要抑制BTK對腫瘤有抑製作用的,澤布替尼都會有效。如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和華氏巨球蛋白血症(WM)。此外,澤布替尼對邊緣帶B細胞淋巴瘤、濾泡型淋巴瘤、瀰漫性大B淋巴瘤等很多B細胞淋巴瘤都會有抑製作用,正在開展共計16項臨床試驗。
獲FDA優先評審、提前批准
新京報:為何澤布替尼能夠獲得FDA批准?
汪來:是基於兩項主要試驗的有效性數據和其他很多試驗的安全性數據。其中,有效性數據證明了澤布替尼在套細胞淋巴瘤治療中非常有效;另外還有在澳大利亞進行的一期試驗,證明了這個藥不光是在中國患者當中有效,也在西方患者當中有效。
新京報:獲批過程順利嗎?
汪來:我們拿到了FDA的四張“通行證”——“孤兒藥認定”、“快速通道”、“突破性療法認定”、“優先審評”,其中含金量最高的就是2019年1月FDA授予的“突破性療法認定”,這給澤布替尼帶來了很多特殊待遇,比如今年年中,我們向FDA遞交了新藥上市申請,8月份就被確認接受並獲得“優先審評”資格。
按照FDA的規則,應該是六個月以後,也就是明年2月份出結果。FDA本身是一個非常高效的機構,給出結果的時間往往會比Deadline早,但早了三個半月是非常少見的。
我認為原因主要是我們遞交的資料很全,沒有臨床數據的缺失,數據也很漂亮,質量讓FDA沒有什麼質疑,所以審批快一些。
中國企業自主研發
新京報:澤布替尼項目是如何誕生的?
汪來:2012年4月,我去參加美國癌症研究協會(AACR)的年會,當時看了伊布替尼(imbruvica)作為第一代BTK抑製劑的數據,覺得伊布替尼的療效是不錯,但是不能完全抑制BTK靶點,且除了抑制BTK靶點還會抑制其他靶點,還有改進的空間。
回到中國後,我們就討論在百濟神州把BTK抑製劑這個項目建起來,2012年7月,研究團隊正式立項,經過半年多的篩選、測試,最終在500多個化合物中選定了澤布替尼做最終候選分子。
新京報:澤布替尼是由中國企業自主研發的嗎?
汪來:是的。百濟神州在全球有1000名臨床研發人員,中國占了600人。澤布替尼是在位於北京昌平生命科學園的研發中心研發出來的,前期的研發工作全都是在中國做的,研發團隊大部分都是中國人。
新京報:研發過程遇到了什麼困難?
汪來:臨床試驗只有通過足夠大量的樣本數據才能得出有效的科學性結論,這就意味著巨大的投入。
以我們對照伊布替尼的全球三期頭對頭臨床試驗為例,僅僅購買伊布替尼藥物,一個病人一年就要10萬美金,病人用藥長達3-4年,相當於一個病人的成本就是30萬-40萬美金,而我們僅其中一項試驗就有400位病人,這是一筆非常大的數字。公司此前也面臨過經濟困難,為了這個項目我不知道跟投資者講過多少次。
新京報:最終能夠取得突破,有何政策原因?
汪來:中國在2015年藥政改革之前,做新藥研發太慢了。藥物已經可以準備上臨床了,但是到藥政部門去申請,小分子化合物要十幾個月通過審批,大分子化合物甚至要兩年以上,太慢了。
2015年開始國家大力支持新藥的研發,其中一些政策比如“鼓勵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藥物創新,優化創新藥的審評審批程序,對臨床急需的創新藥加快審評”等,給國家的醫藥創新帶來翻天地覆的變化,土壤好自然會開花。國家有好的政策,我們有人才、資金和理想抱負,就可以把中國的創新藥做好。可以說,沒有我國藥政改革,就沒有今天在美國FDA零的突破。
新京報:實現中國原研新藥出海“零的突破”,你和研發團隊是什麼感受?
汪來:以前,中國製藥公司的產品與“made in China”一樣,給人一種低價、低質的感覺。中國的藥企想把產品打到世界上去很不容易,要證明你的藥物比現有的藥物好,要靠高端高質科學研究的支撐。但是今天一切都值了,我特別自豪,我相信這只是中國製藥往前進的一小步,以後的日子會更加輝煌。
新京報記者李雲蝶
編輯王婧禕校對李世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