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復甦”:Q3營收用戶雙增長狂”割”下沉紅利?
“今後五年,技術服務收入會持續超過總體營收的收入,將會成為京東營收和利潤增長的重要驅動力”。昨晚8點半,久違的劉強東準時現身財報電話會議。面對分析師的問詢,他的語氣異常堅定:“從今天開始,我們的技術收入有了起色……”
的確,京東沒有讓他失望。
在2019年Q3業績報告中,京東季度淨營收134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8.7%,高於市場預期的1284億元,也超出京東在Q2財報中給出的業績指引區間。
較今年Q1的20.9%和Q2的22.9%,此次營收增速創下了近幾個季度以來新高。要知道,“老對手”阿里巴巴近期的營收增速正持續放緩。在巨頭鏖戰的電商戰場,增速逆勢上揚實屬不易。
不過,Q3環比不及Q2,這與Q2中的“6·18”大促相關,符合京東近幾年的營收週期規律:Q1和Q3弱於Q2和Q4。
按照歸母淨利潤,京東已經保持了三季度的盈利。
更為提振士氣的是月活數據。財報顯示,京東過往12個月的活躍用戶數為3.344億,高於Q2的3.21,環比增速為4%,為近7個季度以來的最大增量。
營收增速逐步“回暖”
一直以來,GMV被視為電商的重要指標。有觀點認為,GMV的重要程度高於營收,它代表著一家電商平台的興衰。
但是近兩年拼多多崛起後,三家巨頭在展示GMV時披露維度出現明顯差異化。因此,GMV無法橫向判斷電商企業的優劣,相較之下,只能通過營收縱向比較企業的進退。
Q3季度,京東淨營收為134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8.7%。觀察其近10個季度走勢,自2017年Q2起,京東營收增速便持續放緩,險些跌破20%(2019年Q1營收增速為20.9%)。
在多次調整戰略佈局後,營收逐步“回暖”,近3個季度增速持續上升。但較外界預測的突破30%,尚有不小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財報還披露了淨服務收入,該收入達到160億元人民幣,較2013年Q3的109億元,同比增幅達到47%。這項數據的意義在於,可以反映出賣家的相關情況,增幅或許意味著賣家數量的增加。
這點不難理解:賣家的增加可能更多來自於拼購平台“京喜”。Q3季度末,京東將微信一級入口變更為“京喜”,賣家數量增加也算情理之中。
下沉去“挖”更多用戶
財報顯示,在過往12個月中,活躍用戶數達到了3.34億,較上個季度增加了1300萬。京東移動端月度活躍用戶數同比增長為36%。
要知道,一年前的此刻,京東正陷入唱衰的輿論漩渦中:2018年Q3,其年度活躍用戶數下滑至3.05億,雖然同比增長14.6%,環比卻達到負2.7%,換句話說,京東流失了860萬用戶,這也是自成立以來的首次下滑。同一時期,拼多多活躍用戶數卻同比增長144%。當時媒體普遍認為,京東迎來“至暗時刻”,企業估值受重創。
好在京東及時破局。自2018年Q4起用戶回歸,近3個季度增長明顯。
財報透露,京東超過70%的新用戶來自低線市場,成為京東增長的重要動力。其中,低線市場的家電、手機通訊等高客單商品,及食品、保健類商品訂單增長顯著高於一二線城市。
客群轉變後如何勝出?
在財報電話會議上,京東零售集團CEO徐雷多次提及了“京喜”的貢獻。
此項業務被認定是京東殺入下沉市場的一把利器。雖然晚於拼多多和阿里巴巴聚划算,但背靠“微信一級入口”的流量優勢,“京喜”更容易完成社交裂變。
徐雷坦言,“京喜的新客以來自低線市場的消費者居多,他們比較喜歡社交屬性,衝動型購買,轉換率也特別高,但是客單價偏低”。
不過,根據易觀調查,隨著下沉市場日益成熟,下沉群體對於價格的敏感度沒有下降,但對質量和品質的關注指數已經出現了增長。此外,物流、服務等考量也出現了高於一二線城市市場的增長。
所以,在與競爭對手“拼低價、推補貼”的同時,京東也在打造自己的的供應鏈體系。簡言之,就是去除了中間商,複製“京造”模式,自己把控工廠供應鏈,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同時壓低出廠價格。
借助品牌優勢、增加大額補貼、尋求差異化之路,或許才是京東在下沉市場胜出的關鍵。
一切,尚待時間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