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北極冰融化科學家擔心致命病毒會在動物中擴散
據國外媒體報導,隨著全球氣候變化逐漸加劇,科學家們開始擔心一種致命的病毒在海洋哺乳動物中傳播擴散,之前該病毒曾在歐洲水域出現,但現在可能擴散至美國西海岸。
2004年,美國阿拉斯加州一隻海獺被診斷出感染了“海豹瘟熱病毒(PDV)”,科學家對此非常困惑,通常該病原體是麻疹病毒屬,僅出現在歐洲和北美洲東海岸。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科學家特蕾西·戈爾茨坦(Tracey Goldstein)多年以來調查分析病原體如何進入海洋生態系統,她說:“我們並不知道一種來自大西洋的病毒是如何侵入美國西海岸海獺體內,海獺並不是廣泛分佈的物種。”
使用2001-2016年間15年的研究數據,特蕾西和她的研究同事發現海豹瘟熱病毒的擴散與北極海冰減少相對應,海獺的新活動範圍可能使受感染的動物向西遷移,從而進入未被感染的海域。目前這項最新研究報告發表在近期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從歐洲到北美洲
1988年,歐洲北部首次發現海豹瘟熱病毒,人們發現大約1.8萬海豹死亡,多數是斑海豹,2002年也發生類似的疫情,目前科學家尚不清楚海豹瘟熱病毒的起源,一些研究表明該病毒起源於北極,但是歐洲幾十種動物身體上發現瘟熱病毒變種,當地獸醫定期對寵物狗注射疫情,以預防犬類感染該病毒。
和狗的情況一樣,海豹感染該病毒的症狀包括:呼吸困難、出現鼻腔和眼睛分泌物、發燒,此外海豹等海洋哺乳動物的感染症狀是游動不穩定。
加州索薩利託海洋哺乳動物中心獸醫學副主任肖恩·約翰遜(Shawn Johnson)說:“海豹瘟熱病毒通過直接接觸動物、或者動物直接接觸感染體的糞便進行傳播擴散,這種病毒已被證明很容易在海洋哺乳動物之間傳播。”
2006年,美國東海岸首次爆發海豹瘟熱病毒疫情,在過去的12個月裡,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一直在記錄緬因州至弗吉尼亞州異常高的海豹死亡數量,測量結果表明,海豹瘟熱病毒是罪魁禍首。
為了構建該病毒是何時、何地從北歐擴散至北太平洋海岸的阿拉斯加地區,特蕾西和同事們研究分析3530只活海豹和曾在北冰洋生活165隻死海豹的生物樣本,之後他們查看了某一年一個特定時間海冰範圍的相關數據,即北極海冰範圍。結果顯示,在海冰範圍較低的年份,接下來的幾年里海豹瘟熱病毒呈上升趨勢。
2016年是該研究採集數據的最後一年,在過去的3年裡,北極海冰持續融化。
感染新路徑
海冰融化為海洋哺乳動物開闢了一條新遷徙路線,使得它們更容易通過北極圈從大西洋跨越至太平洋,特蕾西說:“到更遠海域尋找食物會削弱動物免疫系統,使它們更容易成為病毒攻擊的目標,同時,它們到達更遠海域尋找食物,將影響某些物種群體的整體健康,使它們更容易患病,每年有大量的海洋生物遷徙至北極,這裡很可能成為病毒繁衍和擴散的區域。”
約翰遜說:“北極很可能是傳播該疾病的完美熔爐,目前加州尚未發現海豹瘟熱病毒,但是我們仍未保持高度警惕,病毒很可能向南傳播,加州許多海洋生物都向北遷移,並與更北部地區動物相互作用,那裡的疾病均已記錄。”
科學家稱,對一些海洋哺乳動物可以注射海豹瘟熱病毒疫苗,但要達到防止該病毒傳播擴散的規模是很困難的。夏威夷僧海豹定期接種海豹瘟熱病毒疫苗,目前該物種僅剩1400只左右,雖然該病毒還在向南遷移,但其潛在影響會讓環保學者感到擔憂。
特蕾西稱,隨著氣候變化導致北極海冰逐漸縮小,這種疾病如何演變仍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
約翰遜表示,除了海豹瘟熱病毒之外,研究人員還在監測其他由於氣候變化而呈上升趨勢的疾病,鉤端螺旋體菌可以從動物身體傳播至人類,隨海藻大量繁殖,其數量正在逐漸增多,海洋哺乳動物如果吞食感染該病菌的魚類,會導致大腦組織受損。當前我們需要保持高度警惕,密切關注海洋生態系統,疾病在海洋中傳播擴散可能產生重大變化。(葉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