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滴滴順風車“男女平等” 該反思的不只是企業
近日,滴滴順風車宣布將於11月20日起,陸續在哈爾濱、北京等7個城市上線試運營。試運營期間對時段、距離做出限制,新方案在准入門檻、安全流程上也公佈了新措施。但爭議隨之而起,滴滴規定,在試運營期間,滴滴將首先提供5:00-23:00(女性5:00-20:00)、市內中短途(50公里以內)的順風車平台服務,試運營期間不收取信息服務費。也就是說,女性被限制使用。
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這在輿論場上招致了諸多不滿,不少人指這條規定“歧視女性”。隨後,滴滴順風車調整規則:所有用戶晚8點後不能乘車。也就是說在服務時間上“男女平等”,不過,這是拉向下限的平等,導向一個雙輸的局面:女性的使用時間沒有延長,男性用戶原本的服務時間也被縮短。
平心而論,在今天幾乎由女性消費者主導的互聯網經濟、女性話語佔據相當分量的互聯網輿論中,很難想像一家企業有歧視女性的動機。這種“歧視性”政策,其初衷也不難理解:對於可能出現的風險,滴滴沒有萬全的規避之策,只能徹底中斷服務,說白了就是因噎廢食。現在因為承載了一些女性主義與理想主義交織的輿論抨擊,只能再“廢”一次,男性用戶的服務時長一併縮短。
反過來想,滴滴順風車的再上線,吸引巨大關注也引發巨大爭議,不少女性紛紛發出了“憑什麼限制我使用”的不平之聲。這種關注度以及被限制使用的“剝奪感”,變相說明了共享類型的出行服務,已經成為一種剛需。而這種剛需背後,就是常規的公共出行方式,遠遠不能滿足出行需求的現實。
且不說二三線城市,即便在一線城市,遠距離交通尤其是夜間出行,都相當成問題。公共交通的覆蓋及時長相對有限,出租車一言難盡的乘坐體驗,層層加碼的網約車限制,不就是在給順風車這類相對低價且對利益格局衝擊較小的出行方式製造巨大風口麼?對於順風車的期待與不滿,所投射出來的,就是公眾對於共享出行的期待,不僅是一個可有可無的產品,甚至是一個帶有義務色彩的“公共服務”,進行極為苛刻的安全乃至道德審視:除了安全外,也不能對消費者進行選擇,必須保證充足的服務時長。
這也是為什麼順風車下線還能上線,上線還能話題不斷的原因所在。在公共服務相對匱乏的領域,企業的進場反而嵌入了社會治理鏈條,必然要承載商業邏輯之外的社會評價。加之企業在話語權上的相對弱勢,又容易淪為輿論集矢的目標。就像早有數據顯示,出租車的安全係數遠不如網約車,但鮮有對出租車行業整體合理性的質疑。反倒是共享出行,被各地五花八門的政策所反复“剪裁”,在輿論場上已成篩子狀。
看著企業起起落落,不少人或許是一種“吃瓜”的超然心態。然而眼下的現實就是,這些企業提供的,或許就是生活中必不可少卻又無從補償的服務。在無利可圖的情形下,企業退出乃至倒下都是常態。只是出行難題,是人們能夠迴避的麼?是社會治理應該迴避的麼?
從一場輿論風波中吸取教訓的,大概不只是企業本身。一家企業的政策變化,就可以引發天量討論,可見出行難題帶給公眾的困擾之深,公眾的期待之大。這個現狀,真正的公共服務提供者,是不能袖手旁觀的。如果企業退出了這一領域,巨大的出行訴求,會得到有效的回應嗎?這一問題,是輿論應當追問,公共服務應當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