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干不淨吃了沒病”有科學依據嗎?今天終於說明白了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這足以證明了人們對,食品安全、衛生的重視,想要吃得營養又健康,前提必須是吃得“安全”,如果食物存在衛生問題,那必將給身體帶來一定的健康威脅。但是,任何事都有雙面性,很多人認為食物過於乾淨,反而會對身體產生不好的影響,所以民間一直流傳著“不干不淨,吃了沒病”的說法。
資料圖
那麼,這種說法有沒有科學依據呢?今天全部說清楚。
“不干不淨、吃了沒病”是指什麼?
對於“不干不淨,吃了沒病”的說法,很多人認為有些時候在過度衛生乾淨的環境當中,反而容易得病。
這類言論是免疫學當中很有名的“衛生假說”,主要指“在生命早期如果接觸到一些外源性潛在的致敏物,有助於機體產生免疫耐受;生活在過度乾淨的環境中反而會導致免疫耐受產生缺陷,就會增加幼儿期之後患過敏性和自體免疫相關疾病的概率”。
此學說的提出源於西方發達國家在現代衛生革命之後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過敏性疾病的患病率升高。
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學說理論都需要“對照現實”來考慮,不能片面看待。
如果單純為了預防可能出現的過敏性疾病就不去注意飲食和生活衛生,這個“後果”是無法控制的。
也就是說如果通過接觸一些微生物等有害物質來培養兒童的免疫力,其實也僅有一小部分兒童可能會提高對微生物的抵抗力,但更大一部分兒童只會反復生病,影響正常的健康狀態。
“衛生假說”本身存在很多問題,通過所謂的清潔根本不能讓人們生活在無菌的環境當中,微生物無處不在,無論是空氣攜帶、身體攜帶還是食物攜帶;降低傳染性疾病的患病率,更多需要做到的是“勤洗手,保證身體、飲食以及多層面的清潔”,而不是理論學說中所謂的“單純環境清潔”。
無論是“衛生假說”還是之前科學家做過的一些實驗,都沒有證據證明保證食物的衛生或者洗手會增加過敏問題和微生物感染的風險。
不干不淨,可以增強免疫力?
網上還有人說“生活中的不干不淨可以增強身體的免疫力”。
其實這些僅僅看到了身體的免疫系統對某種單一微生物的反應,然而微生物的好壞(是否致病)無從得知,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也不知曉。
對於致病微生物必須要時刻保持警惕,假設免疫系統本身存在問題,那一旦感染甚至可能對身體造成永久性傷害。
因此,維持或者增強身體的免疫力,更應該依靠的是健康的飲食習慣和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干不淨可以增強免疫力”的說法萬萬不可以相信。
食物掉地上,立刻撿起來還能吃嗎?
食物掉地上之後,能不能吃取決於食物是否感染致病菌、菌落總數及自身的免疫能力等問題。如果吃了掉在地上的食物後沒有出現腹瀉等問題,也並沒有其他症狀,那可能恰巧沒接觸到致病菌,或者身體的免疫力很好。
但是,從安全角度來講並不建議去嘗試,一旦中招就得不償失了。
細菌的微小靠肉眼是看不到的,如果碰巧存在致病菌,而恰巧又撿起來吃了,那就會大大增加致病風險(有些大腸桿菌很少量就會導致食物中毒,嚴重甚至會導致死亡),立刻撿起來並不能從根本上防止被細菌等污染。
因此,無論食物和地面接觸了幾秒鐘,都不建議繼續食用。
吃了不干淨的食物有哪些危害?
從現實角度考慮,如果接觸了被致病菌或者有害物質污染的食物或水,可能會導致嚴重的腹瀉或感染,甚至容易誘發腦膜炎等,危害不容小覷。
日常生活中應注意什麼?
1、飯前便後要洗手。細菌等有害微生物通過肉眼根本看不見。
2、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定時洗澡,勤換衣物,保持清潔乾淨的狀態。
3、食物要熟透後再食用。徹底加熱才能降低微生物的感染風險。
4、飲用乾淨、衛生的水,不喝生水。
5、餐具要定時煮沸消毒,定期更換。
6、處理食物要生熟分開。接觸食物的刀具、案板等物品要分類使用,避免交叉污染。
因此,生活中一定要記住這些“八字諺語”:
不干不淨,容易生病。
針對健康,不可僥倖。
趨於健康,必須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