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強北山寨AirPods Pro調查:便宜好賣,但不安全
小心觀察未來幾天內朋友圈裡曬AirPods Pro的照片,也許其中有一副的生產地就叫做“華強北”。據一位數碼產品供應商的消息,第一批山寨AirPods Pro最快可於11月5日發貨,分為帶降噪和不帶降噪兩款,報價分別為每台400元和330元。
(原標題:【深度】沒有華強北不能造的?山寨AirPods Pro來了)
圖片來源:unsplash
記者|伍洋宇孫文豪
編輯|文姝琪
事實上,這距離蘋果的正版AirPods Pro面世僅僅過去了一周。
美國當地時間10月28日,蘋果最新無線耳機AirPods Pro跟消費者初次見面,功能上加入了主動降噪、通透模式、IPX4級別抗水抗汗,外型則變為更加小巧的“豌豆射手”,並且裝上了可替換矽膠耳塞。
一次內外兼備的升級也拉高了它的價格——1999元/台,比AirPods二代貴了近四分之一。
這大概是蘋果產品在年內掀起的又一次小高潮。科技媒體的評測視頻紛紛為其定調“真香”,好些剛剛入手AirPods二代的用戶叫苦不迭。而常年潛伏在科技圈伺機而動的黃牛們,則悄悄把AirPods Pro的現貨標價2200元——“姐,這都是僱人去現場排隊買的。”
但這一切的熱度,似乎都追趕不上此刻發生在深圳華強北的一場如火如荼的山寨賽事。
仿真品進化史:從形似到神似
“已經開好模具了,正在測試。”AirPods Pro發布的第二天,華強北的數碼產品經銷商們就把山寨版提上了推銷日程。
但當時他們都還在等候廠家的進一步消息:產品的發售時間五花八門,說“幾天”、“半個月”、“一個月”的都有;定價也是個未知數,只有其中一位代理給出300元上下的估價。
從界面新聞記者最新得到發貨時間來看,這樣的速度的確太快了。有數碼博主分析稱,背後原因是原版的3D圖紙早在今年8月就被對外兜售,這款仿品實則已經蟄伏兩三個月。
山寨AirPods由來已久,其進化史像是一場不斷陪跑的馬拉松。
北京時間2016年9月8日,初代AirPods正品在蘋果秋季新品發布會上同iPhone 7一起發布。大致於十個月後的2017年年中,第一代山寨AirPods在華強北出現,同時在淘寶等電商平台也可以買到。
此時,耳機售價僅為幾十元,還停留在對AirPods外觀的簡單模仿,一眼就可識別出為山寨產品。功能上,其也只能通過藍牙功能與iPhone 7手動連接,兼具接聽、掛斷、暫停等初代AirPods不具備的功能。
又約一年後的2018年8月,高仿AirPods陸續出現,開始在淘寶店鋪、微商平台和二手平台等多處銷售。這時除了在做工、lighting充電線等細節方面還有差距,其外形已經與正品AirPods幾乎無異,需要仔細甄別才能分辨真假。
雖然其連接方式還和普通藍牙耳機一樣,也沒有自動彈窗,但價格已經提升到100-200元之間。
2019年年初,市場迎來精仿AirPods,媒體不得不發表大量甄別AirPods真假的文章。除了外觀已極度逼真(外殼包裝還是有所區別),開蓋彈窗、查看電量等功能均已被複製,價格又有數十元的小幅上升。
而隨著蘋果於2019年3月20日正式發售AirPods 2代,其高仿製品在短短三個月後便登陸市場。除了原有功能,語音喚醒Siri的功能也被破解,部分高仿還做到了耳機顯示圖標與正品一致。淘寶上的最高售價來到250-300元,微商價格則保持在400-500元。
在此期間,華強北也遭遇過滑鐵盧,但很快逆轉了局勢。前段時間iPhone11面世,iOS13緊隨其後,一份緊急通知卻在華強北的耳機商之間傳開——大批山寨AirPods無法開盒彈窗以及查看電量。
據我愛音頻網從供應鏈得到的消息,背後原因是iOS13更改了部分耳機代碼才導致上述失靈現象。
但是,只不過數天之後,市面上的大多數仿品又回歸正常,大家以為的“封殺升級”化為烏有。
進化還沒有結束。就在近兩日,數碼博主“馬閒魚”在B站發布視頻,告誡大家“AirPods所有功能均已被華強北破解”。
據視頻介紹,過去在iPhone設置中能直接更改耳機設備的名稱,被視為鑑定耳機為真的充要條件,但10月23日以後這項條件就不再成立了。不僅如此,自定義左右耳雙機的快捷操作、語音呼出Siri以及定位等功能也均已被華強北據為己有。
不但外形和功能步步逼近原版,仿真AirPods的穩定性也在提升。
一名數碼零售店老闆向界面新聞記者表示,他進的第一批貨故障率其實偏高,大概在50%左右,但廠家都承諾兩年內包換。但到第二批、第三批貨,故障率就逐漸變得很低,“大概售出100個會有1個到2個有問題,例如有一個耳機連接不上。”
這樣的發力程度不得不引來外界對華強北AirPods Pro的些許好奇——眼下做到1:1的外形已不再是難題,重點在於功能實現。而新秀AirPods Pro的最大亮點是主動降噪和抗汗抗水,華強北還能用超低價實現嗎?
“要降噪肯定成本高。”坐標位於深圳市福田區華髮南路的小葉告訴界面新聞記者,代理們都普遍認為自動降噪有些“難搞”。從目前400元/台的價格來看,其成本確實提升了。
便宜,好賣,但不安全
“還是比較好賣。”李姐(化名)對這款耳機評價道。
家在雲南的李姐搬到深圳華強北已經有一段時日,她現在主要經營的就是藍牙耳機,再就是掃地機器人等一系列家用電子產品。她告訴界面新聞記者,仿真AirPods最近三個月特別火。
正式進貨之前,李姐也做過多次比較,看產品的質量、功耗以及光感靈敏度,最後確定了以洛達1536d(主板+芯片)方案為主要銷售款,同時也代理其他款式。
主要做批發生意的李姐對這些耳機報價100-150元/台,價格變動來自主板、芯片、殼料,還有不同廠家的拿貨價。面向不同的發售地區,訂單量可從每月幾十台增至上千台。
湖南數碼產品零售商李正雨是從華強北進貨的人,從今年年初開始賣仿真AirPods。他第一個月就賣掉100台,如今保持在每個月50台左右的銷售量。情況好的時候,每賣掉一台能賺到近一百塊毛利潤。
他記得上游供應商在一開始就告訴他,“這個高仿的產品在深圳已經買得很好。”
事實上,不僅是國內,山寨AirPods在海外也已小有名氣。目前,eBay等國外電商平台可以看到它們的身影,售價在40美元上下,YouTube上也有大量關於它的評測視頻。而李姐家的生意,上千台的大單子也都是銷往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
AirPods深受消費者喜愛是事實。
在蘋果剛剛舉行的財報會議中,CEO蒂姆·庫克還重點提到了AirPods的受歡迎程度,這個全球銷量破千萬的耳機已經成為了蘋果配件歷史上銷量攀升最快的產品。只是他沒有想到,這股熱潮很快被山寨廠商蹭上。
據界面新聞記者了解,仿真AirPods在電商平台上的銷量十分可觀。在淘寶上,銷量突破1000台的商舖有30家以上,其中有至少三家銷量突破1萬台,最高至1.4萬台。
界面新聞記者也在網上購入了一部山寨AirPods,發現它確實外形酷似正品,一些基本功能也應有盡有,但音質相對廉價,與便宜的繞線耳機相近。
用原價四分之一的錢就能擁有一部低配版AirPods,外界認為大多數消費者出於這樣的心理才接受了山寨品。但回歸產品的安全性和正當性,它的背後藏匿著不小的隱患。
劣幣驅逐良幣?
山寨AirPods是如何做到“物美價廉”的?
從事耳機設計的錢寧(化名)表示,早期的山寨AirPods比原版整整大出一圈,顯得十分笨拙,但它體積越來越小,直到變成令大家都很震驚的1:1。“我們很詫異他們為什麼能做到1:1?因為蘋果的集成度是非常高的,內部空間非常狹小,製造工藝非常困難。”
出於好奇,錢寧購買了一部進行拆解,“我們發現它有一些佈局的確有突破常規的思維方式,但整體來說,它可以做得那麼小那麼便宜,(是因為)他們是不按套路出牌。”
據音頻行業媒體“我愛音頻網”對山寨AirPods的拆解報告,這些產品的內部有許多做工低劣的地方,例如充電觸點是塑料電鍍工藝所形成的,而不是利用不銹鋼金屬製成;內嵌麥克風采用的是廉價的駐極體麥克風;導線焊工粗糙,焊點污跡斑斑。
更關鍵的是,組件中的鋰電池沒有配合保護板,這就有可能在不當操作下對用戶造成意外傷害。
據了解,可充型的鋰電池之所以需要保護,是因為其材料特性決定了它不能被過充、過放、過流、短路及超高溫充放電。因此,其組件裡總會放有一塊保護板來防止意外發生。
“內部該加的不加,該定位的不去定位,然後還不用考慮安全性、品質的可靠性,也不用考慮知識產權。”錢寧認為這是一幫急功近利的人在灰色地帶賺快錢。
“這種產品氾濫的話,會有一種劣幣驅逐良幣的危險。”錢寧說。
追溯山寨AirPods的崛起過程——模仿速度越來越快、工藝越來越像、用戶知名度越來越廣泛。AirPods在華強北“被山寨”的過程,不像是一筆“一錘子買賣”,反倒像是一場“日拱一卒”的工藝精進史。
從這個思路出發,山寨AirPods威脅到的也許不是遠在大洋彼岸的巨頭蘋果,而是搶入真無線耳機(Ture-Wireless Stereo/TWS)市場的眾多品牌——尤其是聚焦在中低端價位的玩家。
這個賽道的規模正在膨脹。據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的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第一季度全球TWS耳機出貨量達1750萬台,環比增長40%,預計2020年全球出貨量將達1.29億台。據業內人士估計,TWS耳機在中國有近300億元的市場,中端價位則佔據20%-30%份額。
在蘋果推出AirPods以後,這個行業湧入了不同身份的競爭者。有華為、三星、vivo、小米為代表的手機廠商,B&O、Bose、索尼、JBL、萬魔、漫步者等傳統音頻類廠商,甚至愛奇藝、網易云等互聯網公司也參與其中。
身在其中的國產品牌,除去要面對老牌廠商品牌積累的壓力,還要應付同為國產品牌的多種競爭策略——音質、電源、降噪、外形,無一不需要推陳出新。
山寨品的出現,更重大的意義也許在於破壞了這場賽事的規則。
像對於一些中低端價位的品牌,它們就幾乎很難聚焦在100元以下或者100元-300元的價格區間,因為它們做不到華強北白牌產品一樣的成本壓縮能力。
在達到規模效應之前做到低成本只有兩條路:虧本銷售或是用材廉價,前者會讓品牌活不下去,後者則讓品牌活得不好看。但仿製品不用考慮這些,也不會形成像做品牌一樣如履薄冰的心路歷程,其山寨的外殼之下有更廣闊的容錯空間。
況且,山寨在市場橫行期間還有冒名頂替的戲碼。一種情形是電商平台上大批僅售15塊8、19塊8的“原裝正品”,涉及大都是知名品牌,銷量通常是同品類裡最高的;還有一種情形是“狸貓換太子”,直接將仿製品按照正品價格銷售,或是包裝為二手產品再以稍低的價格交易。無論上述哪一種情形發生在被冒名的品牌身上,都是對其口碑和銷量的傷害。
而如果真的要徹底抵制山寨,價格戰似乎是避免不了的。極端情況之下,許多品牌長期堅守的原則或將就此倒下,上下游生態也將發生不小的改變,例如零組件供應商的毛利會更加緊張,為了爭取訂單維持市場份額,其芯片報價可能持續下調。
從這個角度延展下去,山寨的盛行是整個行業在承受風險,而不僅僅是誰驅逐誰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