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錶評測:短板在設計長處是連接米家生態
在談小米首款智能手錶之前,我們想先說幾句這個品類在國內的崎嶇路程。對國內用戶而言。三星是很多人的啟蒙者,但更多國內用戶記住的還是moto 360,即便一代沒有行貨,那個外觀依然成了智能表的顏值巔峰。以至於多年後,它的粉絲(比如我)仍認為,放到現在它也是最漂亮的智能手錶,沒有之一。
外形方正,帶攝像頭的三星 Galaxy Gear銷量慘淡,但具有開創意義
moto 360在那年代是最美智能表
那是廠商們對智能手錶探索的階段性勝利,當年有很多大小廠商認為它將是智能手機後的下一個風口,於是紛紛向此領域發力,大如motoLG這種大廠,小如PEBBLE這種眾籌產品。都覺得下一個時代已到,自己超越蘋果的機會終於來了。
Android智能表陣營廠商不少,但幾年後散了
但是……現實是殘酷的,這些廠商很快都敗了。因為智能表那孱弱的性能沒能打敗手機。安卓智能手錶沒繁榮,已經凋零。蘋果又一次後來居上(也經歷了周折的產品定位調整),三星則靠著自己的Tizen活下來了,還有一些另闢蹊徑的產品填補市場縫隙。
有意思的是,國內用戶對轟轟烈烈的安卓智能表運動感知並不明顯,因為谷歌的緣故,國內用戶知道wearOS的人都不多,那段時間,高端用戶被Apple Watch迷住,預算有限的則帶著小米手環;少量高階玩家,在水貨wearOS手錶和出門問問之間循環。
從這也能看出小米為什麼要做手錶,用戶群體不小,手環帶了那麼多年,產品雖好,畢竟還是手環;軟件生態有MIUI在前,有了用戶基礎和話語權;硬件生態已經足夠大,在小米手機和米家智能家居之間,可以加入一個離人體更近的產品了。
小米手錶的包裝盒
外觀……有點不自信
這是小米手錶在發布之前被吐槽最多的一點,在雷軍微博上放出官方圖之後,對它的評論幾乎是一邊倒的批評之聲,那張效果圖,確實像Apple Watch。
真機到手,側面和配色確實像,尤其是右側數碼表冠和電源鍵。
真機線條很硬,最像的主要是數碼表冠這面
像的根本原因是小米採用了方形屏幕。
在評測Apple Watch一代時候我們曾經談過方形屏幕,它不像圓形那樣有空間浪費,能呈現更多信息,但在操控方式上,手指點擊屏幕App圖標還行,但翻頁滑動基本無解,因為手指就遮住了半個屏幕。所以即便是希望將一切硬件按鈕都虛擬到屏幕中的蘋果公司,也不得不發明出數碼表冠這個東西幫助翻頁。
小米手錶外觀
這也注定了只要是方形手錶,除非不考慮翻頁這件事,否則繞不開Apple Watch這個最優解。
小米手錶的左側
而小米手錶的問題在於,他們沒有花時間去找一個更好的答案,而是填上了一個已有的最好答案,並且在部分錶盤甚至圖標上,都直接“致敬”了蘋果。這是很不自信的表現。
當然,設計者也做了努力,讓它不那麼像Apple Watch,也就是將大部分都設置成直線,但我們不認為這是成功的設計,它讓手錶顯得有點厚,不包含底部傳感器厚度為12.3毫米。
雖然Apple Watch 5代用卡尺一量也到了10.8毫米左右,但弧形錶殼讓它在視覺上顯得薄得多。
小米手錶實際佩戴的樣子
這款手錶的錶帶像大多數智能表一樣,採用卡針,為了追求直線設計,金屬質地的表耳跟錶殼雖然直接連接,但它的質感和顏色其實更像是矽膠錶帶的顏色,表耳栓全長20毫米,有效寬度是18毫米,後續換錶帶看起來還是黑色的,一體感才能最好。
錶帶可拆卸,但因為表耳(跟手錶連接處)是啞黑色,配淺色錶帶可能有點突兀
小米手錶有兩個版本,也就是“小米手錶”和“小米手錶尊享版”,我們拿到的是前者,尊享版的外觀跟普通版是一樣的,基本參數,例如1.78英寸的屏幕, 368×448分辨率,以及44毫米的錶殼尺寸。他們的處理器和大部分規格都是一樣的,不同體現在錶殼/錶帶和屏幕玻璃材質上,前者是鋁合金+矽膠+康寧大猩猩3代玻璃;後者是不銹鋼錶帶+不銹鋼表殼+藍寶石玻璃,更貴,耐用度也更好。
表後背是陶瓷材質,四個觸電充點
硬件部分:安卓陣營幾乎最好
跟外觀形成反比的是,這款手錶的整體體驗在(國內)安卓手錶陣營裡幾乎是最好的。
先從最明顯的錶盤說起,1.78英寸,368×448分辨率算下來像素密度是326 ppi,這個小屏幕上已經足夠保證看不到像素點了。這塊屏幕也支持always on,但是沒有蘋果那麼高級——熄屏之後是時間加日期顯示。
小米手錶其實也有熄屏模式
小米手錶的普通版和尊貴版都採用的高通驍龍3100 4G版,存儲配置也都是1GB+8GB,這些決定了它們在性能方面體驗是一致的。
驍龍Wear3100 4G版是高通為智能手錶等可穿戴設備推出的處理器,採用分層式系統架構,集成四核A7處理器、並且具有超低功耗的協處理器,以及學習引擎。與上代Wear2100相比,Wear 3100 4G版能夠根據不同的顯示屏類型、電池容量和終端來配置,從而提高續航時間。
我們沒對手錶進行跑分(主要還不是沒跑分軟件),但日常操作,這產品流暢度不成問題。
另外,小米手錶還提供了線性馬達,震感,內置獨立揚聲器等等。這些其實都不算感知特別明顯,在使用兩天過後,我們感覺最方便的仍舊是NFC部分,這款手錶繼承了小米手機全功能NFC的優良傳統,公交卡、門禁卡、錢包都沒問題。
NFC功能一直是小米手機的優勢,如今被移植到手錶上
體驗部分融合米家是最大優勢
小米手錶採用的系統名叫“MIUI for Watch”,跟國內很多自研系統的產品(比如華為 watchGT)不一樣的是,MIUI for Watch的內心是真正的谷歌wearOS,大概等於MIUI與Android的關係。
因為一些原因,原生谷歌架構無法在中國運行。這導致Android系統雖然在中國被發揚光大,但谷歌生態卻被去除了,取而代之的各家自己的賬號系統,地圖,軟件商店和健康生態等等——小米的手錶系統也是這麼幹的,在這部手錶上語音助手是小愛同學,地圖是搜狗,聽書是喜馬拉雅,聽歌是QQ音樂,智能家居管理系統則是米家。還有Keep,支付寶,航旅縱橫等第三方App的支持。相比國外的產品,他們或許顯得不那麼洋氣,但使用人群更廣泛。當然,這些第三方App可能剛上線不久,穩定性有待提升,QQ音樂就碰到過卡頓問題。
主菜單界面
打開菜單,方方正正的圖標才像是小米家的感覺,其實跟它的手錶外觀很搭。但美中不足是,其中有些部分,例如錶盤或是劇院模式那個小圖標,又似乎借鑒了蘋果…… MIUI for Watch界面看不到太多wearOS的痕跡,但從連接時候就能注意到,除了小米穿戴這個App,在初步連接還要下載wearOS的App,它提供基礎連接服務,比如手錶和手機的通訊、轉發手機的消息推送等。
小米自己的手錶對米家智能產品的控制更完善
手錶上的通知消息可以分組,所以閱讀時不會覺得太凌亂。大家最關心的微信,在手機端登陸後,手錶端可以直接登陸,並且可以回复語音或文字(文字是先輸入語音轉化的,而非直接輸入),雖然還是要轉圈,但是“能用”的水平。從之前各種手錶端微信的表現來看,指望它取代手機不現實,能在騰不出手時候偶爾回一句就不錯了。
微信可以直接回語音或語音轉文字,但不能識別第三方表情包
在目前手錶上所有App中,米家是最讓人驚喜的,它能在手錶上直接控製家裡的電器,雖然相比手機版也仍有縮水,但對比Apple Watch平台上那版實在強太多。這是米家的核心優勢,我們相信他們以後也會圍繞自己的手錶做更多玩法,跟智能家居聯動。
關於連接和續航
小米手錶日常跟手錶換用藍牙或WiFi通信,這點跟Apple Watch類似。另外也能採用eSIM方式讓手錶獨立通信——這點中國企業做的比蘋果更好的地方是,在手機端就可以直接申請三家運營商的虛擬卡,一號多終端(手機手錶同號)或者多號多終端都可以。目前手機端三家供應商都已經有入口,引導用戶直接開通,但最終還是要跳轉或安裝相應運營商的App,並且中國電信還是不接受申請的狀態,其他兩家也仍只能部分省市辦理——這些是運營商的限制,小米已經努力將這個體驗做到最好。
手機App端引導辦理eSIM
在我們實測這兩天裡,屏幕一直設置成自動亮度調節,每天百餘條各種信息推送,偶爾的外放聽歌+導航,以及半小時的慢走鍛煉,這款手錶大概能用一天半,跟Apple Watch時間接近,也是行業內的正常水平。對於全智能手錶來說,屏幕,處理器以及檢測心率的各種傳感器是耗電大戶,並且要跟手機一直保持連接,讓它跟能待機半個月的手環去比續航其實不太現實。
570毫安時電池,續航一天多
總結:國內安卓用戶的新選擇
小米這款手錶的短板主要在外觀,原因無它,只是跟Apple Watch太像了,在這點上,小米手錶的設計團隊實在不夠自信。
跟外觀形成對比的,是它的使用體驗,就像開頭所講,因為谷歌wearOS沒辦法直接在國內用。智能手錶市場需求又遠小於手機,大廠商願意給智能手錶投入人力物力的並不多。所以國內的安卓手錶其實一直是空白的(華為半途改做非智能手錶;出門問問大概是唯一特例,但大眾認知度低)。
小米手錶
從這個角度上看,小米手錶雖然姍姍來遲,但好在我們終於看到了一個大廠商投入其中,成為國內用戶為數不多的wearOS選擇。並且把語音助手,地圖,天氣等等全系列功能全都適配到了手錶上,加上米家智能家居這個優勢,讓智能表真正有了生態概念,而不是簡單當作手環來做。